浅析道路运输市场化进程相关问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19
/ 2

浅析道路运输市场化进程相关问题

王庆召

莱西市交通运输局    山东  青岛  266600

摘 要:纵观当前时代下的运输方式,道路运输是最普遍也最易得的一种,几乎所有人和物的运输都有依赖道路运输的时候,因此走市场化进程之路是推动道路运输平稳发展最直接的选择。回顾我国道路运输市场的演变与市场化进程,分析我国道路运输市场化的现状,以及存在的困难,提出相应的对策。市场经济体制是现代化社会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尤其是随着我国的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以及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推动道路运输市场化的进程的要求更加迫切。

关键词:道路运输;市场化;现状;对策

一、道路运输市场化概述

道路运输市场化的含义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指市场经济在自经济体资源的配置过程中发挥作用,促使经济体制发生转变的过程,这个层面上的市场化是发展意义上的市场化;二是指处于改革中的国家的资源由计划配置转向市场配置的过程,这个层面的市场化是改革意义上的市场化。就本文讨论的道路运输市场化而言,主要是发展意义层面的市场化。基于此,可以将道路运输市场化理解为:在道路运输经济的运行过程中,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产生的作用日渐增强、影响范围日渐扩大的过程。道路运输资源配置的方式由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分配转向市场经济时期的市场调节。

二、研究道路运输市场化的意义

道路运输市场化是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对运输市场提出的硬性要求,道路运输彻底实现市场化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配合。一方面,市场化是一个动态的、阶段性的、持续完善的过程,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存在其特有的问题和矛盾。从我国道路运输市场化的整体进程来看,虽然我国实行市场化改革实践已有近40年的历史,但是道路运输仍然处于逼近市场化“渐近线”的过程,没有全面而彻底的实现市场化的目标。因此,分析我国道路运输市场化的进程,分析在当前阶段下道路运输市场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三、我国道路运输市场化的现状

交通运输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通常由国家实行宏观调控,是典型的垄断性行业之一,由于受到国家的严格管控,因此也带有计划经济的特质。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转轨,道路运输各方面的市场化都取得显著的进展。

(一)管理体制的市场化

市场经济指挥下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逐步实现了政企分离,产权关系得到进一步理顺,运输市场的主体地位得到确认;运输市场持续完善,市场营销机制逐步强化;运输行业的资产大范围重组,现代企业制度日益确立和完善。总的来说,道路运输领域的管理体制向市场化迈出了实实在在的一大步。

(二)投资和融资体制的市场化

在投资和融资方面,政府极力鼓励地方、企业、部门、个人参与到交通项目建设和经营的过程中,并为交通运输设施的建设融资事宜放宽政策,外资的利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过去以政府作为单一投资主体、中央财政作为单一投资渠道的投资体制被打破,取而代之以投资渠道、主体、方式等的多元化。外国政府、华侨、外商等对我国交通建设项目的投资、经营等活动不再受到严格管制。

(三)运输费用和价格的市场化

30余年来,国家对交通运输费用和价格的管制在逐步放松,目前对道路运输费用价格的管制主要采用指导价、协议价、招标承运等方式。

(四)企业经营机制的市场化

现代企业制度逐渐趋于完善,并且确立了将此作为运输企业推进改革的主要目标。企业之间由公平竞争来决定各自的市场地位,企业改制的进度继续加快,国有中、大型运输企业集团占比越来越大。

四、道路运输市场化存在的困难

市场化是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而实现道路运输市场化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障碍,来自观念和体制方面的种种矛盾将阻碍道路运输市场化的推进。

(一)市场竞争秩序

一方面,审批经济和命令经济的理念至今仍然在道路运输市场化进程中占有一席之地,而这些理念的存在使政府越俎代庖地介入运输市场的交易关系中,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良好市场竞争秩序的形成;另一方面,政府在管理市场秩序时,主要是通过加强对具体环节的行政管制,却对良好竞争环境的营造关注不足,这主要体现在非交通部门对社会运输的参与缺乏市场确认,且交通管理部门对非交通部门进入市场的条件也没有做到“一碗水端平”。

(二)企业转换机制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起步较晚,在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进行运营时,一些企业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水土不服”,主要体现在运营观念还停留在等客户而不是主动寻找客户的阶段,或是被动地等待政府的庇护;还有一些企业走多元化运营的道路,但选择项目时没有对市场进行充分调查,盲目投入运作导致亏损严重。此外,自上而下推行企业的“二个根本性转变”,既不可能塑造出真正独立的市场经济微观主体,也不能从根本上形成企业努力改善经营方式和技术创新的竞争压力,一些明显缺乏竞争力、经营管理差、严重亏损的企业却在行政保护政策下继续生存。大多数运输企业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具备核心竞争力,而如果真正转向市场,又会面临种种困难,因而处在一种不死不活的两难境地,只能在政府的保护下勉强维系现状。

(三)政府宏观调控

政府的宏观调控没有充分适应市场化的需求,这主要体现在运输价格的改革困难重重,运输企业增加运力、线路、调节货源等事宜还受到很多来自政府的干涉,不能自主行事。企业走市场化道路和遵循政府宏观调控之间的分寸难以把握,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之间的界限不明。

(四)法律法规

虽然《公路法》是规制道路交通运输行为的主要法律,但一部法律并不能将与道路运输行为相关的规则制度都囊括在内,最大的问题是与《公路法》相配套和补充的法律尚未出台,这就造成了现有的法规效力不足、范围过窄,而且一些规章制度之间相互矛盾,可行性欠缺。

五、推进我国道路运输市场化进程的对策

实现道路运输市场化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经济生活中的深层次问题会逐渐暴露在大众面前。因此,在明确了道路运输市场化的大趋势后,大胆探索并克服本位主义,参照国际惯例构造新的道路运输市场运行机制和发展机制并非是不能做到的。

(一)明确政府部门的职责界限

无论市场发展到什么程度,政府的宏观调控都不能缺席,但是政府的过度干预只会拖了市场化的“后腿”。最恰当的分寸就是将该由市场处理的问题交给市场,信任市场的调节能力,政府的干预和管制有计划地退场。尤其是需要降低市场准入的门槛,避免发生对市场主体的不公正对待,将工作重心落在营造公平和谐的竞争环境上,进一步完善市场动态调控体系,发挥政府的资源调配优势,促进道路运输业的网络化、效率化发展。例如,管理部门可充分利用掌握全行业经营业户、车辆动态资料和生产经营状况的优势通过计算机统计分析和预测,为经营者提供咨询服务,引导企业调整经营策略;或者政府部门可利用联系面广、资金集中、信息灵通、运输业务熟悉等优势,引导建设和经营运输交易市场、货运配载中心、企业集团等经济实体,促进道路运输向高效化、网络化、快速化的方向发展。

(二)进一步实现政企分离,将企业推向市场

政府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些国有企业的坚实后盾,为了全面实现道路运输的市场化,必须降低甚至消除企业对政府的依赖性,迫使这类企业认清当前经济发展的现状,尽快适应道路运输的市场化趋势,并致力于提升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求得一席之地。为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降低企业对政府的依赖性,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开拓。第二,逐步取消企业对政府部门的行政隶属关系和企业及经营管理者的行政级别,从市场经济要求出发,按企业的规模及效益水平划分企业类别和等级,并实行动态评定和管理。第三,要在产权清晰的基础上明确划分企业出资者、经营者、资本运营者各自的权责和义务,对于企业员工和管理者要采取工资与绩效挂钩的薪酬制度,以此来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管理者的责任感。第四,积极探索交通部门国有资产管理和经营的有效形式,由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和行业性投资公司直接通过参股或控股进行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其增值达到政企分开、间接管理的目的。

(三)建立由市场主导的道路运输企业转换机制

道路运输企业的运营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将市场的需求作为企业决策的出发点。比如中坚国有运输企业要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发展目标,实现企业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造,组建全国范围内的运输企业集团;中小型运输企业则要将产权制度改革作为发展目标,通过改组、兼并、租赁等形式激发企业的活力,同时向多元化的经营方向发展,开发运输业的衍生业务如仓储、快递、旅游等。

(四)继续提高道路运输业的对外开放程度

在我国,道路运输业从最初的汽车运输发展到今天的集装箱运输、零担班线运输等多种方式并存的运输,进步十分显著,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为了缩小这个差距,就要从大力引进高新技术、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组织形式、培养优秀运输业管理人才等方面入手。具体来说,就是要鼓励外资的进入、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学习国外的经营管理技术、与别国积极开展经验交流活动等。

(五)建立健全道路运输相关的法律法规

任何行业的长远及稳定发展都离不开法律法规的保驾护航,对于道路运输行业而言,考虑到当前我国道路运输立法的现状,应当围绕《公路法》,继续补充和扩大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尽快形成完善的道路运输法律体系,实现道路运输的法制化,为道路运输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综上所述,大力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加速道路运输市场化,建立新的市场导向的道路运输运行和发展机制,是推进我国道路运输市场化进程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 陈汝龙.综合运输市场学概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5:185-216.

[2] 许庆斌,荣朝和,马运等.运输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5.

[3] 杨林.交通道路运输管理的综述[J].科技创新导报,2017,(29):19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