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民俗文化译介及对外传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1
/ 3

辽宁民俗文化译介及对外传播

张军

沈阳大学 辽宁沈阳  110041

摘要:辽宁有着悠久的历史,辽宁地区的民族文化也是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构成。这些民族文化源于民间,通过数千年的延续和流传,逐渐发展成了能够彰显地方特色的多类文化形式,全面反映出了东北地区人民群众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精神面貌,有着不可低估的深厚文化底蕴。针对辽宁民俗文化汉英翻译和对外传播,必须要保持文化身份的清晰,避免文化的移植和遗失,翻译人员在翻译民俗文化的过程中,要保证语言表达的表层结构和文化内涵的统一,这对于实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使我国的优秀传统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意义重大。

关键词:辽宁;民俗文化;文化融合;对外传播

辽宁省位于我国的东北地区的南部,它是东北经济区和整个环渤海经济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关东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结合历史来看,辽宁曾是清王朝的起源地,因而留下了众多文物遗迹。辽河流域也曾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历朝历代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足迹。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辽宁地区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而近些年来我国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也愈加重视,辽宁地区的民俗文化因其鲜明的特色而获得了对外输出的机会,也是进一步振兴东北地区经济的契机。对于翻译者来讲,要做好对辽宁民俗文化的翻译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如何精准把握语言表达,准确反映出辽宁地区的特色文化和民族风情是重点,是彰显辽宁地区文化软实力,打造文化品牌的重要方式。

一、辽宁民俗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一)内涵

就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来看,整体上可以分为雅俗两种文化。俗文化源于民间,而雅文化是在俗文化基础上的提炼和升华,因此民俗文化更能够反映出文化的个性和特征,更能够映射出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民族文化的传播方式一般是口口相传,在漫长的一段时间内逐步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文化模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世界上不同地区、国家和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传统民俗文化,它是各自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那么辽宁民俗文化不难理解,就是在辽宁地区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而逐步传承下来,能够反映出辽宁地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反映其信仰风俗、道德价值观以及精神面貌的各类知识和习俗。

(二)外延

传统民俗文化包括以下几个类别:日常生活习俗、传统节日民俗、生产劳动民俗、礼仪艺术习俗、民间观念和文学等。辽宁传统民俗作为中华传统民俗的分支,既与中华传统民俗存在共性,亦因其所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而有其独特之处。辽宁地区作为满族,也就是清王朝的发源地,在日常生活方面的习俗包括建筑、饮食、服装等,服装以旗袍为代表,充分彰显了满族传统服饰文化的魅力,而今天,旗袍更是走向海外,走进时尚界,为大多数人所熟知。从建筑住宿方面来看,辽宁省特别是农村地区,多喜好炕。辽宁境内更是遍布寺庙道观,拥有着众多古老的宗教建筑,比如四塔寺、西关清真寺、辽代皇家寺院义县奉国寺、丹东清真东寺等等。从饮食方面来看,辽宁的饮食资源相当丰富,农作物以玉米、高粱、大豆为主,也有大面积的种植杂粮。辽宁地区的林业资源也相当丰富,盛产各类野生动植物,古时人们便经常狩猎、伐木,采集野味。辽菜在满族和东北菜菜色特点的基础上,汲取了鲁菜和京菜的优势,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辽宁地区的满族人民对工艺美术也非常擅长,比如剪纸、木偶戏、皮影戏、泥塑等等。辽宁地区的游艺民俗代表有二人转和东北秧歌,此外也有短调民歌、鼓乐、乞粒舞等等。东北地区一进入冬季气候就会十分寒冷,而二人转、扭秧歌以及乞粒舞蹈力量十足,充分表现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二、文化融合视角下的辽宁民俗文化译介策略

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我国的传统民俗文化翻译和对外传播必然要紧跟时代步伐,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辽宁地区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圈定地区,就必须高度重视自身传统民俗文化的翻译和传播,要让具备中国特色的文化真正走出去,让世界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以此不断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范围内扩大其竞争力和影响力。然而从目前传统民俗文化的翻译情况来看,译介方法无非有三种:约定俗成的翻译方法、音译,音译+注释法,传统民俗文化中有很多特定的词汇、方言,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阻碍,对于这些没有确定语义词汇和明确翻译标准的方言应当如何翻译是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翻译者必须要对辽宁传统民俗文化有全面而透彻的了解,同时也要结合外国读者的文化背景,尽可能地保证翻译的信达雅,既要使翻译出来的文本能够让不同的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更要保留传统民俗文化的特色,才能够真正传递传统民俗文化的内涵,同时达成沟通、交流、传播文化的目的。

(一)翻译易于理解和接受

首先,翻译不同语言文化的目的是保证双方能够顺畅地沟通和交流,而我国翻译人员翻译传统民俗文化的目的既是为了实现交流,也是为了使推动文化的传播,那么首要遵循的原则就是要保证翻译出来的语言文化符合当前的主流价值观,使其符合中国本土的法律规范、出版制度、政治需求和文化需求。那么翻译人员在翻译的过程中,就必须要保证整体翻译风格的透明和流畅,要最大限度的程度的淡化原文本带给读者的陌生感。以辽宁地区传统民间红白喜事的习俗为例,如果按照其字面意思翻译,那么就会翻译成“ Red and white happy events”,这显然也原本的民俗用语意思和语义不同,红白喜事意思便是婚礼和葬礼,那么这时候的翻译就应当变成“  Weddings and funerals”。仍以辽宁地区传统的婚礼习俗为例,在婚礼庆典上,新人一般会拜天地、拜父母、拜对方,这表达了当人们对于自然的信仰和崇拜,对于生养自己父母的感恩,对于即将成为夫妻双方的希冀和期盼,不仅是辽宁地区,整个华夏大地上,婚礼习俗上的“三拜”约定俗成,如果仍按照字面意思翻译,即为“ One is heaven and earth,two obeys parents,three obeys husband and wife”,这样的翻译太过冗杂,而且也不能够准确了当地表明这一婚礼习俗的文化内涵,因此,可以直接翻译成“ Celebrate a wedding”或者“ Perform the marriage ceremony”。这样的翻译可能不足以真正表明特定的文化内涵,传达出原有文化的魅力,但是可以直截了当的了当地完成沟通和交流,相对来讲是一种比较好的翻译选择。

(二)翻译保留民俗文化特色

其次,在翻译传统民俗文化的过程中,还有一种翻译方式就是异化翻译,也就是在某种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特征,采取不同于常规翻译的策略。传统民俗文化中保留了很多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的词语,比如辽宁传统民俗文化中的“上炕”,这是反映辽宁地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和住宿习惯的特定词,说“上炕”在汉语语境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辽宁人民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与人交往的热情,由“炕”衍生出来的俗语还有“老婆孩子热炕头”,表明家庭生活幸福美满。“上炕”这个词也不能够单纯地理解为上床休息,因为辽宁地区的“炕”不仅相当于“床”,在平时的生活中,也作为劳作的工具,女性会在炕上织衣服、做衣服,而“炕”下,到冬天的时候,人们会烧火供暖,所以简单地将其译做“bed”显然不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文化内涵,让人感受到“炕”对于辽宁人民的重要性。这个时候,翻译者如果直接将其翻译成“kang”,再添加注释: A place to rest,eat,chat and do other things.这样既能够让读者理解,也保留了民俗文化的文化色彩,可以彰显文化的多样性,让人们充分感受到辽宁地区的风土人情。

三、辽宁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路径

今天伴随着互联网和各类新媒体的广泛推广和应用,我国传统民俗文化在走出去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西方多元文化的冲击,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播也带上了功利色彩,这不利于让全世界人民感受到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价值和魅力。因此,除了从翻译这一角度来做好对辽宁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播之外,辽宁地区更要抓住当前的政策优势,加快推动自身文化强省的建设进度,重视自身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升民众文化素养

要想真正做好辽宁本土的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使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不仅需要辽宁地区的相关政府部门发力,更需要每一位辽宁人民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辽宁地区的政府部门应当加大对民众的教育宣传,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宣传手段来不断增强辽宁民众对于本土传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使其能够自觉积极地参与到对传播与弘扬传统民俗文化的进程当中,履行自身的文化责任和社会责任。一方面,辽宁地区的政府部门可以将文化和教育相结合,尤其要加大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的渗透力度,扩大传统民俗文化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培养其文化意识,提高其文化素养,使其在兴趣的加持下,自觉推动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辽宁地区的政府部门也应当推动旅游行业和传统民俗文化的结合,积极支持和组织各类民俗文化活动,整合民俗文化资源,加强辽宁传统民俗文化与国内外各个地区民族文化的交流,增强本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发挥其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二)加大财政投入,保护民俗文化遗迹

辽宁地区的传统民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经过数千年的历史发展,由劳动人民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那么辽宁地区就要自觉做好对传统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当地政府部门应当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健全完善的保护机制,整合社会力量,共同成立有关当地传统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的基金会,基金专门用于传统民俗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与弘扬,为辽宁传统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三)创新传播方式,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

互联网的信息传播优势有目共睹,互联网既能够促进本地文化的对外推广,同时也会带来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产生冲击。对于互联网我们一定要树立辩证的观点,而辽宁地区的政府部门以及社会组织也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的优势,创新传统的民俗文化传播手段,将线下传播和线上传播有机结合。比如政府部门可以建设官方网站,设立专门的文化版块,开设专门的微信公众号,通过短视频平台进行直播,制作各类有关当地传统民俗文化的影视作品、著作典籍,以生动形象立体的方式向全国人民、向全世界人民展现辽宁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

结语

总而言之,传统民俗文化对于彰显一个地区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增强地区文化软实力,通过对外传播进一步扩大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具备深远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正视当前传统民俗文化对外翻译和传播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教育宣传、财政保障、科技创新几个方面加强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宣传与推广,才能真正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丁丽华.融合媒介对东北民俗文化传播的创新与推动[J].海峡科技与产业,2021,34(03):74-76.

[2]相梅,于伟,韩福丽.东北地区民俗文化对外传播翻译策略探析[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20,34(04):56-59.

[3]陈凯,蒋惠敏.“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南民俗文化对外传播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20(20):179-180+183.

[4]陈旸.东北民歌与东北民俗文化探析[J].艺术教育,2019(07):69-70.

作者简介:张军,1979年8月,男,辽宁省沈阳市,满族,研究方向为东北区域史、近代海关史、辽沈地域文化史,讲师,博士研究生。

课题项目:2021年度辽宁省世界语协会项目,项目编号:SJY20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