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三核心”,构建思维课堂——以“中华文化根”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1
/ 2

关注“三核心”,构建思维课堂——以“中华文化根”为例

祝海燕

杭州市建兰中学,浙江 杭州 312000

摘要:以九上法治《中华文化根》为例,通过两个版本教学设计三个环节的不断修改,引导学生从认识中华文化到认同中华文化,最终实践弘扬中华文化,整个过程中搭建起学生真正思考的三个梯子:找准核心概念、锻炼核心能力、培育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概念;核心能力;核心素养;思维课堂

一、深挖教材,提炼核心概念

(一)大概念与小概念

大概念是抽象性、普世性、包容性最强的,也是外延最为丰富的即很多时候是其它概念得以依附的“根”。小概念与大概念的关系有因果生成关系、大小包含关系、阶梯分解关系等,因此确定大概念后再搭建小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对于课堂结构梳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在设计之初根据单元结构与教学目标确定四个大概念——文化、中华文化、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四个大概念呈包含、推动等逻辑关系,在逻辑梳理上稍有难度,为帮助学生思考本科还需牢牢抓住课题中的“根”,“中华文化即是我们的根”依据这一核心概念设计,从品味中华文化、探寻文化价值到坚定文化自信,围绕课堂教学内容设定教学环节。设问的反复斟酌与修改后在多次试讲中关注学生对概念关系的思维生成过程。

(二)择概念与定重点

一个真正核心的大概念,应该是“学科知识的精华所在,是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最能转化为素养的知识”。结合社会大背景,近年教育部印发了“两个指南”,其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做了相应的要求与具体指导,新课程标准提到要培养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认同感。结合学情当下初中生对于国外文化的追崇不利于民族精神的培养需更重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弘扬。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核心概念应该是坚定文化自信。

教学设计主要三环节:第一环节品味中华文化·探问中药之史 ,以中药为线索展开探究与拓展,提炼“文化”的内涵,彰显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第二环节探寻文化价值·追寻中药之实,疫情之下面对社会评价褒贬不一,思辨中医药文化,结合视频材料体会“人民英雄”张伯礼的自信源泉。第三环节坚定文化自信· 品读中药之味,从实践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帮助中药申报非遗,为保护与传承中华文化添砖加瓦。整个教学把中华文化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强调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择最具价值最核心概念确定课堂重难点,架最接近学生生活的具象桥梁,化抽象为具体,是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学向学生传递正确价值观的有效方式。

二、精析学情,提升核心能力

(一)温度与深度

温度主要是指学生在课堂中对生活化的内容能够产生共鸣以及感性认识,深度是指学生的对于问题的思考有力度、思维有不同深度。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科能力可分为观点认知能力、价值分析能力和行为实践能力三大类,每类能力都有三个不同的等级。例如,在第一版本教学设计中的“通过观看李子柒视频目录、网友评论,说出中华文化的特点。”“呈现李子柒粉丝中海外华人、外国人比例的数据,思考为什么那么多外国人也喜欢李子柒?”……这些环节的主要任务都是给予学生文字、视频资料,让学生通过简单分析,用学科观点对案例做出解释,这一部分调动的是学生观点认知能力与价值分析能力的最低水平。在任务进行中,学生只是一个旁观者思考教师的问题并给出结论,而不是主动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与自身民族的自信力,无法达到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广度与梯度

1、从局部到整体

在观点认知上,高阶的思维能力要求学生能全面分析问题,并进行归纳整理、观点解释说明。因此,在第二版本教学设计修改过程中,设计“那么中药到底在历史长河中有多少身影呢?你知道哪些代表人物或作品?”“在当下我们身边也有它的踪迹,杭州上城区有许多中医名堂,你见过吗?”“中医文化生命绵长,时至今日。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概括,你会怎么说?”学生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梯度思考,总结归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如此修改,让学生调动已有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经验,启发他们在归纳整理中全面认识文化内涵,更深刻地体验到中华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足迹,也增强对中华文化特点的理解。

2、从领会到认同

对于教学素材的选择应坚持“少而精”原则,在第二环节的修改时尤其注重精简材料,深度挖掘张伯礼中西医结合的素材,为学生搭建深度思考的梯子,采用设计问题链的方式对素材进行深度解读,体会其中的文化自信:

①对于中药文化社会评价褒贬不一,这样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课件呈现),你同意谁的呢?②通过视频,我们可以发现面对疫情张伯礼很自信,这耄耋老人的自信源于什么呢?③在研发之初尚未出现效果时,又是什么支撑他继续下去?④无独有偶,非典肆虐,中医药也发挥重要的作用,有同学了解青蒿素的提取方式是如何得来的吗?

从对中药文化的客观辨析认识利弊,到疫期中中西医结合带来的数据效果感受,再到青蒿素例子的论证,这个过程我们发现张伯礼的自信不仅源于中医带来的临床效果,更源于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运用辩证全面的观念思考提高学生的价值认知能力。

3、从接受到创造

在第二版本教学设计的第三环节中,有小组拿到的材料关于中药文化与西药文化各自的介绍,他们剖析利弊在技术合作与理念融合等多角度阐述了中西结合的内涵。在其他同学质疑与提问时小组成员也坚持中西医结合比单纯一种文化更具价值,谈及原因学生毫不犹豫地说:“文化是世界的文化,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也要坚持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经过这样的教学过程,核心概念自然在学生的创造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在这一环节的基础上,“进一步除了中药我们还有哪些文化得到了世界人民的认可?这些中华文化如何走的更好更远?”进一步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把课堂内容与平时积累的时政相结合思考,引导学生更好理解中国一带一路平台搭建的现实意义。

这种对于实践能力的训练是学生经过思考、讨论、验证对比后得出的答案,对于学生政治认同、道德修养、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的内化有着重要作用。

三、聚焦生成,培育核心素养

每节课的教学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有所提升,不仅是知识上的提升,更是能力与素养上的提升。而想要知道学生对于核心概念的理解情况就需要有效的评价方式。

首先,在评价内容上应注重核心概念与价值观的落实,而不是学科知识的单纯考查。因为教学的目的并不是知识点的背诵考察,而是学科能力的运用和正确价值观落实。

其次,在评价方法上应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授课过程中,过程性评价更多体现为表现性评价,即学生通过体态、动作、图画、语言等方式把自己的想法、感受、态度等能力和素养表现出来,教师根据学生表现评价学生学习生成情况,有助于更好地培育核心素养。例如,本节课设置了多个表现性任务便于评价学生,以考查学生观察归纳能力的零距离接触中药、考查学生观点提取能力的案例分析、考查学生行为实践能力模拟申遗现场、考查学生价值分析能力的观点辨析……通过多种方式的过程性评价能有效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最后,在评价主体上应注重教师评价、同伴评价、自我评价等多主体相结合。尤其是同伴评价与自我评价更容易得到学生认同,在同伴互评过程中学生进行观点的对比与扬弃能更加理性地看待自己的旧观点,有助于新观点的生成与内化;在自我反思中,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归纳改进生成观点,是信息精细加工的过程,有助于长期记忆的形成。

从整体上看本节课从古至今、从近到远、从中到外进行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发展的思维方式,紧扣中华文化根的课题内涵,拓展文化宽度、延伸文化长度、展现文化高度,既提升了学生的核心能力也关注了核心素养的生成过程。

参考文献:

【1】李硕.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情感教学实施研究[D].2020.01

【2】刑科娜. 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研究[D].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