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先导区陈村片区城市设计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1
/ 2

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先导区陈村片区城市设计探索

符春薇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城市设计作为塑造城市特色空间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空间布局结构优化、功能组织活力有序、风貌特色引导控制和历史文脉传承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在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大背景下,结合陈村的经济发展及资源禀赋,强调开敞空间系统设计、城市空间形态控制、城市界面控制、建筑风貌引导、城市特色风貌塑造等内容,以期为同类型区域的城市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设计、陈村、空间形态

一、研究背景

过去40年,陈村通过珠三角融入全球化,是全球化的获益者和贡献者。在湾区时代下,各种要素快速流动,作为佛山对接湾区的前沿阵地,陈村毗邻广州南站,面临粤港澳大湾区、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佛山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顺德率先建设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的“四区”叠加机遇。在新的国土空间规划的背景下,城市设计应紧密结合区域资源特点和发展实际,提升编制的技术水平。

二、陈村镇现状概况

陈村镇常住人口21.43万人,户籍人口9.97万人,下辖7个村委会和8个居委会。近年来,陈村镇坚定实施共建共享“花乡·智城”的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发展。规划总面积为1968.28公顷。现状建设用地以工业用地和村庄建设用地为主。二类工业用地490.92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24.94%,城市建设用地为1434.61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72.89%,农村建设用地303.10公顷,占总用地面积15.40%;非建设用地为533.67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27.11%。总体呈“南城北产”的空间格局。

三、整体城市设计思路与探索

(一)开敞空间系统设计

塑造良好韧性生态,构建三级水网,提高城市安全。建立调解洪水和内涝冲击的三级水网,构建雨水调蓄及污水处理体系,重点治理文海河、陈村河、厘涌等主干支干河涌,打通多条村级河涌,塑造良好的韧性生态机制与生态本底,提升景观与生态价值。

丰富滨水岸线处理形式,承载不同的城市活动。结合现状水岸形式,规划“缓坡式水岸、混合式水岸、人工式水岸”等水岸形式,并策划不同的城市活动,提升水岸活力。

构建承载水生态、城市风热和生态体验的综合开放空间格局。综合水安全、栖息生境、微气候调节等升天景观策略,形成复合生态的开放网络,以河流生态廊道为核心,以雨水管控分区为底。兼顾生物栖息微气候收善作用,低碳能源利用。并落实到景观布局中。从生态和活动体验两个方面,形成规划区内的综合生态开放格局。

策划水上文娱游线置入多种活动。依托潭州水道、陈村水道构建游船观景游线,依托文海河形成泛舟活力游线,沿银河、文海内河形成休闲生态游线,沿陈村河、厘涌、新城河打造都市文化游线。

打造层级鲜明的绿色廊道。结合三龙湾总体规划,塑造外联内容的绿色廊道,外部联系广佛中央公园,内部互联互通,对绿色廊道进行分级分类,并给出不同的建设指引内容。

(二)城市空间形态控制

城市三维空间设计。强化城市重要节点设计,对城市重要节点周边的标志性建筑和景观细化研究,塑造整体和谐统一,又各具特色的城市节点区域。塑造轮廓舒展、韵律起伏的城市天际线,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空间形态。重点打造轨道站周边区域和门户节点区域城市形象,严格控制建筑高度,最高建筑控制在210米,重要节点建筑高度控制为160米-180米,构建整体形态和谐统一的城市空间界面。

城市天际线设计。对滨水建筑高度和立面形式进行控制指引,滨水一线建筑高度一般不超过30米,向着湖面逐渐降低;滨水建筑立面形式以玻璃幕墙、钢材等为主,少用石材等封闭、厚重感材料。对TOD共享走廊建筑高度和立面形式进行控制指引,建筑风格以现代风格为主,形态简洁,体量较大,体现现代城市风貌及城市标志性节点;建筑色彩底部可偏于凝重,底部至上可偏于淡雅,商业商务建筑颜色可适当丰富。高层建筑外饰面应控制放光玻璃幕墙比例,尽量减少光污染。

标志性建筑布局。围绕轨道站点开发及地块门户形成两类节点,并在节点空间布局标志性建筑。集合地铁+公交+有轨电车等公共交通,汇聚巨大人流量,采用架空中庭、空中连廊等方式进行空间共享和参与,使城市功能得到价值展现。通过复杂而有效的城市交通系统、慢行系统、城市节点、核心产业的垂直叠加,激活城市机能。

重要景观节点设计。结合城市交通轴线,对接城市生态廊道,联系周边开敞空间,中点管控潭州水道、陈村水道、文海河三条水景廊道,文登路、白陈路、TOD共享走廊、横五路、商务区中轴五条景观廊道。打造陈村新城TOD、陈村站TOD、陈村北站TOD、石洲站TOD、勒竹站TOD、勒竹科技之门、国通商业综合体、文登路门户共8处地标景观。

(三)城市界面控制

划分城市一级界面和二级界面。提出对城市界面进行分级控制,设置开放或连续的城市界面,展示不同的城市风貌。通过对建筑高度、体型和地标建筑设计,奠定城市实体空间的基本逻辑和形态。

一级界面。连续度和贴线度都较高的界面,强调城市的轴线空间。主要控制地区:河岸沿线,城市景观轴线。本次控制界面:潭州水道、陈村水道沿线;白陈路沿线;文登路沿线,TOD共享走廊。

二级界面。连续度较高而贴线度一般的界面,主要控制地区:城市景观节点、城市干道沿线的居住区。本次控制界面:陈村新城中轴、横五路、佛陈路沿街界面。

(四)建筑风貌引导

商业商务建筑。整体展现现代简约风格、绿色建筑的特点;建筑立面可采用玻璃幕墙,但比例不宜过大。

居住建筑。以现代主义为主,适当采用在岭南传统民居基础上进行现代演绎的建筑元素。建筑色彩应与周边已建建筑相协调,建议采用以浅灰、暖黄为主色调的色彩控制体系。

产业建筑。建筑色彩采用冷灰色系为主的色彩控制体系,突出产业建筑的现代感。

公共建筑。以开放、通透、流动感较强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为主,建筑造型应体现时代感。建筑色彩采用高明度、低彩度的冷灰色、白色为主的色彩控制体系。

(五)城市特色风貌塑造

吸取岭南传统聚落“因水而生,涉水而居” 的空间格局精髓。倡导在各功能组团中延续岭南建筑特色:吸取岭南传统聚落“因水而生,涉水而居”的空间格局精髓,打造岭南特色的功能组团,塑造城水和谐的水乡聚落。传统岭南水乡滨水布局祠堂、私熟、藏书阁等公共性文化建筑,内部居住单元呈棋盘式排布,以院落为基本单位,通过里巷连接,能迅速到达滨水空间。

铸就世界级文化IP,彰显陈村人文特色。以三字经、朱熹理学、花卉文化为切入点,整合全域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广泛文化共鸣的世界级文化IP,提升陈村全国知名度,建设文化导向型城镇;策划地域化大型活动,打造一年四季不落幕的文化活动,提高陈村文化凝聚力和影响力。

(六)夜景照明规划

地标建筑群及中心景观水体沿岸照明。以连续和谐的水岸照明强化核心景观区的识别性。采用黄色或红色等灯光以对比蓝色为主的水岸光。地标建筑群照明应强化引导从核心节点及主要道路上观看的形象效果。中心景观水体周边不宜采用霓虹灯。

特色建筑重点照明。特色建筑,如特色文化、 商业休闲建筑等,应对其灯光照明加以强化识别。

灯光步道。公园小径和城市景观步道等应采用灯光营造安全的步行环境,同时通过采用截光型灯架以减少光污染。

参考文献

[1]王雯秀,翁阳.我国总体城市设计研究的若干思考[J].住宅产业,2022(6):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