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核工业勘查技术总院 安徽省 芜湖市241000
摘要:近年来,我国地质环境治理中地质灾害治理是首要任务,如何恢复与治理地质环境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难题。作为地学研究领域的重点,水工环地质勘测有利于真实、客观地掌握自然地质灾害的发生条件和变化规律,是有效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方式。基于此,本篇文章对水工环地质勘察问题防治措施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工环;地质勘察问题;防治措施
引言
在科技发展、经济进步背景下,对于地质灾害开展的防护工作,处于平稳进展状态。在防范地质风险问题时,保障监测预警及时性。同时关注水文、工程、环境各项勘测技术的有效性,加强资料分析,保证防治效果。
1研究背景
我院代表安徽伟星置业有限公司对他设计的金域国际(商业)领土进行详细调查。目的是为建筑设计提供基础和基础技术参数的详细技术数据,建立建筑基础评估,以评估和建议场地设计和基础面积;主要任务是确定建筑物内岩体的类型、成因、分布、构造特征,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平等性和承载力。㈢确定有害地质作用、成因、地理分布、趋势和危害,并就此类方案提出建议;㈢确定隐藏地下水的条件,提供地下水水平和大小的变化,并确定其在建筑材料中的腐蚀情况;①土层相交速度、场地类别的确定及对该地区地震影响的分析;㈢对地基进行评估,并就土壤类型、土壤耕作和控制有害地质影响提出建议;①为土建工程提供桩帽设计所需的技术参数,以估计单桩的竖向承载力和拉力;分析桩的可行性和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在经济分机斗争的基础上提出桩帽模型建议;①提供了地面支撑设计所需的地面参数,并提出了地面支撑和排水措施的建议。
2地形地貌及地下水
2.1地形地貌
拟建场地位于芜湖市弋江区浮山路北侧,龙湖大道东侧,竹园路(伟星金域国际一期和二期)西侧,栗元路南侧,拟建场地原地貌为居民耕地、局部沟塘,原地貌高程大约在6.00m~7.00m。勘察与场地回填整平同步进行,勘察期间勘探点(以孔口标高计)地面标高最大值7.30m,最小值5.46m,地表相对高差1.84m,场地所处地貌类型为长江二级阶地。
2.2地质构造
该地区位于北北角、秦岭-Jujitsu和下洋子区块的交汇处。d)印刷运动结束了海平面的历史,进入了“土地开发”阶段;侏罗纪冬季睡眠开始以来,熔岩大量跳跃和入侵,区块构造的发展,后期教会早三季是区块运动的最高阶段;盆地的爆发、发育和灭绝明显受到裂缝的驱动,地震的蔓延和发生也与泥石流密切相关。近岸山区档案馆的建设主要面向压力和燕子的轨道。印花运动使前侏罗纪朝东北方向弯曲,造成了一系列各向同性和横向裂纹。山区的大规模断裂运动和大规模火山爆发,以及火山爆发时产生的褶皱,导致附近岩石信息构成极不均衡,设计更加复杂。折缝、断裂构造通常面向北方和东北方向。断裂构造中,除了东北和东北外,断裂还向西北或西北方向发展。新构造运动的主要特点是倾向于依靠地壳的不同上升活动,必要时有水平运动。符号和表示是第四层强度的差异、多维性质以及景观和水的异常变化。至于清远江环的扇形段,尤其是沿清远河段、平坦地区的湖泊、大量流经“南黄”的河流,存在着明显的传承。刷新时间基于间歇性、交替的方向变化,移动方向、数量和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从第一个标高和第二个标高指定标高升高的高度。
2.3地下水
2.3.1场地地下水类型
拟建场地按地下水的赋存形式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基岩裂隙水,上层滞水主要埋藏于第①层填土中,一般无稳定的自由水面,主要受大气降水及生活水直接补给,以蒸发和径流排泄为主,少量向下渗入,地下水位随季节变化,降水后水位明显上升,干旱季节大幅下降,年变化幅度在1.00m左右,第②层粉质粘土、第③层淤泥质粉质粘土、第④层粉质粘土含少量孔隙潜水,第⑤层粉质粘土和第⑦层粉质粘土夹砂为弱透水层,第⑥层中细砂层中富含潜水,为弱承压水,基岩裂隙水主要集中在基岩风化裂隙和节理裂隙发育的地段,水量一般,含水不均一,其排泄条件为顺裂隙水平渗流。因第④层、第⑤层和第⑦层粉质黏土为隔水层,故第①层地下水(上层滞水)、第⑥层地下水(潜水)和第⑧层地下水(基岩裂隙水)无水力联系。勘察期间混合水稳定水位情况见下表:
2.3.2本地区浅部主要含水层为淡水潜水层,拟建场地及周边附近无污染源,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附录G,本工程场地环境类型属Ⅱ类环境,根据水质分析及附近易溶盐资料,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12.2节判定,地下水及地基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性,地基土对钢结构具微腐蚀性。地下水和土腐蚀性评价如下:
地下水、土对建筑材料腐蚀性评价
2.3.3洪雨季节场地最高水位平地表(1985国家高程基准约6.471m),地下水位年变化幅度约1.5m,长江高水位时通过径流补给地下水。本地段长江历年平均洪水位10.24m,历年平均枯水位2.89m,有记载芜湖段长江最高洪水位为12.87米(吴淞高程),12.87米(吴淞高程)相当于10.917(1985国家高程基准)。
2.3.4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本场地历史最高水位曾接近地表,近3~5年最高水位埋深为0.30m。
3水工环地质勘查内容概述
社会发展离不开环境资源支持,但由于无度的资源损耗,导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已经威胁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逐渐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对于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水工环地质勘查作为一项工程项目开展前的基础工作,致力于选择合理有效的水工环地质勘查方式来收集区域地质条件、水文条件等相关数据信息,同时要注重先进、精密技术运用,以此来保障水环地质勘查结果精准、可靠。岩土的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结合不同阶段勘查需要和不同岩土工程类型针对性分析,具体内容包括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等内容。水文地质是对区域地下水分布规律、水量等情况进行勘查,了解地下水物理性质,确保后续岩土开采活动可以提前规避地下水干扰影响;工程地质则是确定不同地质条件,分析工程建设中的地质问题,支持岩土开采活动有序进行;环境地质则是收集地质数据信息,了解勘查原理基础上,综合评估岩土开采情况。而水工环地质主要内容,则是针对岩土开采区域水工环地质勘查,观测区域静止水位,通过抽水试验获取数据,并钻孔支持水文地质观测需要,长期观测地下水变化,取样分析、测试等。
4地下水控制
地下水位较浅,主要是由于上游和下游停滞和水下,含水量受地区和周边的补充影响,桩与挂锁结合支持地下水位,可在基层采用矿物水镜像;在基站之外,应设置混凝土筋或挡墙(前)。地面支撑应防止地表水进入边坡质量,以避免不必要的地面稳定性。建议在挖掘期间用水量较高或雨季较高时考虑废水和降雨举措。设计1985年国土高度为6.60米的水尺,收集设计的道路设计数据,检查其使用情况,必要时提出专家决策。
5水工环地质技术
5.1卫星定位技术
在地质勘察中,卫星定位技术即GPS应用较多。卫星定位技术是指通过双向通信方式,即卫星、接收机进行接收机位置的判定,从而达到全球、全范围、实时地提供精准的位置坐标。若使用差分技术,精度更高。在地质灾害防治中,GPS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幅提升检测的精准度,对于地质灾害定位、测量作用良好。
5.2瞬变电磁法
瞬态电磁法是二次电感涡轮场检测,其中脉冲场通过线圈或接地端通过地下磁场由线圈或接地端触发。这是一种磁脉冲检测技术。简而言之,电磁感觉定律是瞬态电磁定律的基本原理。衰减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在这些阶段中,早期电磁场基本上与频率范围内的高频率部分一致,并且迅速衰减,但趋势相对较低。相比之下,后期基本上是频率范围内频率分量较低,减少了,但具有相对的皮肤深度。通过测量停电后不同时段第二场的时间行为,可以实现明显不同的地理电特征。在地质分析中,瞬态电磁法是一种新的具有较高适用性的检测方法。主要应用方法是通过电磁设施发送的脉冲,以确定第二涡轮场的变化规律,可视化内部地理。采用瞬态电磁法,可以快速灵活地识别地质扰动,有效地进行地质治理。
5.3RS技术
积极使用RS技术,便于人们及时掌握技术资料。在地质灾害防护工作中,广泛使用RS技术,具有显著防护作用。PS技术是一种遥感影像技术,准确接收地层各类电磁波信息,对其进行扫描资料转化、摄影资料采集、信息传输、数据分析等工作,极具地质灾害防护价值。其一,测定地面塌陷时,能够显示塌陷区整体地貌特征,图像摄影比例为1∶10000,准确显示塌陷深度,深度精确度为0.01mm。其二,在监测地裂缝问题时,监测精度为m,能够监测1000m以内的地裂缝。其三,技术应用分析。在进行监测应用时,图像分辨率精度为m,取值2.5,确保监测质量。可监测的地质灾害类型包括:地表沉陷、地质滑坡、地质结构形变、地裂缝等。在展示监测结果时,能够从空间、点位、风险规格、发展趋势等方面,反馈地质问题,能够保障监测清晰性,切实提升灾害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在短时间内能够全面反馈区域内的地质问题,从各地质灾害方面按类展示数十个影像,具有高效、低成本的监测优势。
5.4GPR技术
GPR技术通过电磁波的方式进行地质勘查,作业前要配备专门的电磁波发射装置,然后通过声呐采集电磁波发射后勘查得到的地质数据,基于电磁波图像方式在计算机上呈现。
5.5采用专用测量仪器
采用专用测量仪器,并结合磁场、重力等检测手段,对岩土的施工区域进行逐步分级,扩大岩土的地质灾害预报范围。在工程实践中,应加强对岩土水工环地质灾害影响区内建筑物与地裂缝间距的精确测量,对已损坏的建筑物进行拆除,或采取相应的回填法、夯实等加固措施,以实现岩土地质灾害的有效防治。
结束语
总之,水工环地质技术是岩土地质灾害防治的一项关键技术,其能对岩土地质特征进行有效的分析,为今后的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有利于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利用水工环地质技术进行地质灾害防治,既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能促进国家长期健康、稳定地发展。因此,加强水工环地质技术在岩土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国翔.水工环地质勘察问题防治对策分析[J].冶金管理,2020(07):147+149.
[2]旺扎.水工环地质勘察中存在的问题及防治措施分析[J].智能城市,2019,5(23):103-104.
[3]刘金阳.水工环地质勘察中的问题与防治措施[J].智能城市,2019,5(16):67-68..
[4]冯帅,周磊.水工环在岩土地质勘察中的问题与防治措施[J].世界有色金属,2018(10):186+188.
[5]程宝良.水工环地质勘察问题防治对策[J].资源信息与工程,2018,33(02):60-61.
[6]左安营.水工环地质勘察中的常见问题与防治措施[J].世界有色金属,2018(23):216+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