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跳呼吸骤停分为狭义与广义的临床意义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2

关于心跳呼吸骤停分为狭义与广义的临床意义的探讨

李治全

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李治全诊所637000

前言:

三年前,一位73岁的老年妇女被一电三轮车碾压拖拽二十多米,造成肋骨、肱骨、盆骨、股骨等60余处粉碎性骨折,广泛肺挫伤,送往医院后尚在检查过程中便宣告不治,随后在医院开具的死亡证明死亡原因一栏中,医生填上“心跳呼吸骤停”,我当即提出异义:“这分明是多处骨折,骨折断端戳伤血管组织,致广泛组织血管损伤,大量血液溢出血管外滞留于组织间无法回流,有效循环量锐减,肋骨骨折断端刺伤肺组织形成血气胸而致死亡啊!”急救医生告诉我:“这是现行的通行规则,在医院,所有死亡病人在死因一栏都会写上“心跳呼吸骤停”字样”。我很纳闷,不解,更不敢苟同。

我是一位基层临床医师,没有高深医学知识和学历背景,只有扎实的基础医学知识和广泛的临床实践经验。临床时严格地用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地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再认识,并对现成的理论进行稳妥的补充与改进,抛砖引玉,以求理论更加充实与完善,更好地指导再实践,每一个病例的诊疗,都是一次很好的实践。

据自己30余年的行医经历和临床观察发现:真正意义上的心跳呼吸骤停绝大多数继发于“小病急症”,常见的有:低血糖危象;呕吐腹泻或高热失水导致的血溶量不足,体位性低血压,再分配障碍,迷走神经兴奋抑制心跳,休克纠正不及时所致,在心跳呼吸发生之前常有明显的脑供血不足或脑供血完全中断,脑功能丧失抑制神经而致心肺功能丧失,进而引起连锁反应,进入循环衰竭程序,意识神志丧失,心跳呼吸停止,我且将这种状况称作“狭义心跳呼吸骤停”。这种没有器官实质损害,本人受“休克体位学说”(头低足高位)的启发,采用“上半身平放,高抬双腿至与地平面呈60∽75度夹角”实施抢救,简单,快速,安全有效,当自主心跳、呼吸,神志等基本生命体征恢复后,再对原发的小病急症给予对症支持治疗,患者便很快完全康复。这实际上是顺势而治,如同大禹治水,疏而不堵,遵循自然规律,事半而功倍。因为没有复杂的操作程序,便于推广使用,任何路人都可操作救治,这将极大的简化抢救程序,能够尽快在医院120赶到之前先行恢复脑供血,大大缩短脑缺血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且无损伤。

反观慢性疾病终末期,病人大多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或如同前述老太太那样的严重致死性外伤者,所有的医疗措施也无能为力,继而心跳呼吸停止,这便是不可逆的死亡而非心跳呼吸骤停。如果一定要硬性地称之为“心跳呼吸骤停”的话,我建议将近其称着“广义心跳呼吸骤停”。将小病急症,没有或很少有前趋症状,没有实质性器官功能损害而突发的心跳停搏,呼吸停止,意识丧失等基本生命体征消失称为“狭义心跳呼吸骤停”,这类心跳呼吸骤停,只要在4∽6分钟内迅速恢复脑供血,激活神经系统功能,进而实现心肺脑复苏,心肺脑循环重建,患者便可重获新生。

这样分类的意义在于:

慢性疾病终末期和重大急性致死性外伤所致的(广义心跳呼吸骤停)死亡率极高,抢救成功的希望渺茫,即使侥幸获救,也难以久持,还得使用现代生命支持系统,耗费巨大,收效甚微,抢救的意义不大;

小病急症,短暂功能障碍所致的心跳呼吸骤停,大多发生青壮年,沒有器官实质损害,抢救相对容易,成本低,且抢救成功后无须复杂的后续支持治疗,患者康复后可以健康如常地生活下去,因而抢救的意义十分重大。

医疗,医院,医生,其本质就是不让人冤死,不让人因小病急症而疏于抢救而死亡,至于重大恶性疾病终末期,重大致死性外伤所导致的不可逆转的死亡,适时中止毫无意义的抢救,让病入膏肓的患者安静而有尊严的离去,同样是对人的生命、人的尊严的尊重,体现医学对于人的人文关怀。

综上所述:以上内容仅为笔者个人粗鄙之见,望医学界广大同仁老师批评指正,正如美国某医科大学校长在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同学们,你们虽然毕业了,尽管毕业考试成绩都非常不错,但我不得不诚实地告诉你们,我们学校现在教授给你们的知识中,只有一半是正确的,另一半是错误的,希望你们在临床实践中去纠正另一半错误的知识”。诚恳而客观,古往今来,医学不断的进步与发展,正是一代又一代的行医人不断在实践中修正与创新的结果,限于个人学识肤浅,谬误难免,恳请斧正!

参考文献:

[1]《临床急诊学》(山东医科大学1998年版,吴桂玺等诸位先生著

[2]徒手心肺复苏与应用心肺复苏机复苏的效果比较[J]. 黄大海,林明强,吕有凯.  中国综合临床. 2017(01)

[3]心肺复苏后昏迷评估中国专家共识[J]. 宿英英,黄旭升,潘速跃,彭斌,江文.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5(11)

[4]北京远郊居民心肺复苏技能培训效果及影响因素初探[J]. 李佳,徐奕旻,岳鹏,许亚红,吴芳琴,邓颖,冯新玮,李淑兰,吴瑛.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5(01)

[5]上海市近千名教师心肺复苏技能培训效果分析[J]. 张雨萍,蔡巧玲,秦啸龙,胡燕琪,李晨蕾,唐红梅.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16(06)

[6]主动、强化的复苏策略——心肺复苏新趋势[J]. 余涛,唐万春.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7(01)

[7]心肺复苏机与徒手心肺复苏抢救心脏骤停的临床效果比较[J]. 许洪军.  中国基层医药. 20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