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2

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蔡雯雯,   ,陈丽华

漳浦县医院, 福建 漳州 363200

摘要:目的:研究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方法:收集本院新生儿科室行血液检查足月新生儿为观察对象,共计70例,病例筛查时间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采用电脑数列序号分组法,各35例,参照组予以股静脉采血方式,观察组予以外周动脉采血方式。结果:观察组采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新生儿哭闹次数及哭闹时间等指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外周动脉采血符合新生儿护理需求,可显著降低采血不良反应,减少新生儿哭闹情况。

关键词:外周动脉采血;新生儿护理;应用

新生儿是指出生时脐带结扎至未满28天的活产婴儿,新生儿作为特殊的一个群体,其身体状况是父母最为关心的问题。新生儿的护理工作难度较大,常需要进行早期各项疾病的筛查来更好地排除疾病风险。而在疾病筛查中最常用的方法是血液检查,由于新生儿血管细小又不充盈,对于新生儿进行采血难度较大,穿刺成功率较低,这也对新生儿造成痛苦,也会引发护理人员与家属之间的矛盾。

此外,新生儿采血是住院治疗患儿临床护理中的重要实施项目,可经血液相关实验室检验后,明确新生儿临床疾病进展、治疗转归情况,临床价值显著,但在新生儿血液样本采集中,较其他年龄段幼儿受血管条件限制较明显,血管穿刺难度大,且新生儿血流分布主要集中在躯干、内脏等部位,外周血管血流分布较少,故在末梢血采集操作中,对采血时机选择(以哺乳后血容量较大时为宜),存在明确限制,当单次采血量不足时需经挤压以获得足量血液样本,而挤压操作则可增加血标本中细胞液、组织液含量,影响血液检验结果参考价值,且存在样本污染风险,需反复穿刺及挤压时新生儿不适表现较明显,应在现阶段穿刺技术发展基础上,调整穿刺采血方案,提升新生儿护理质量水平。

最后,采血时,新生儿容易哭闹,血管不充盈,影响采血因素诸多。常规股静脉穿刺采血应用非常广泛,但难以保证一次穿刺成功,增加新生儿疼痛,而且新生儿机体抵抗力差,多次穿刺易增加不良事件发生率和医患关系。新生儿血管细,采血难度大,而且容易引发溶血、血肿,甚至呼吸暂停,后果严重,故本研究提出外周动脉采血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两组新生儿均由相同医务人员实施采血,参照组患者采用股静脉采血方式,指导新生儿体位,将新生儿摆放成仰卧位,将臀部抬高后采用无菌棉布包裹会阴部,以避免新生儿排尿,影响穿刺采血,采用约束带对新生儿四肢进行约束,于穿刺之前探查静脉搏动明显处,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流程,在穿刺成功后,进行局部压迫性止血。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股静脉穿刺法,在患儿腹股沟中、内1/3交界处。

观察组进行外周动脉采血,具体措施如下:(1)护理人员放直穿刺侧手臂,左手掌面托住肘关节,并在肘关节下5 cm处用拇指绷紧;用右手示指指腹对肱动脉的走向进行探明,可轻将痕迹作为标记,便于采血针头进入;(2)用碘伏棉签对局部皮肤进行消毒,使用5mL注射器和5.5号头皮针,保持20~45°角刺入血管中,待回血后将针头固定住,对所需要的血量进行抽取;(3)护理人员在拔针的瞬间通过加压5分钟进行止血,同时观察穿刺侧手指血液循环。止血后及时松开解除压迫。

1.3评价标准

(1)比对2组采血下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主要比对指标包括凝血、溶血、呼吸暂停、血肿等;(2)比对2组新生儿哭闹次数及哭闹时间。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SPSS24.0进行假设校验,P<0.05设为统计学差异基础表达。

2结果

2组采血不良反应统计。参照组采血不良反应发生率25.71%,观察组采血不良反应发生率2.86%,行统计比对,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2组采血不良反应统计[n/%]

组别

n

凝血

溶血

呼吸暂停

血肿

发生率

参照组

35

3

2

1

3

25.71%

观察组

35

0

0

0

1

2.86%

X2

-

-

-

-

-

6.925

P值

-

-

-

-

-

0.000

表2新生儿哭闹次数及哭闹时间统计[]

组别

n

哭闹次数

哭闹时间

参照组

35

0.72±0.35

1.07±0.65

观察组

35

1.39±0.51

2.34±0.71

t值

-

6.408

7.805

P值

-

0.000

0.000

3讨论

血液检查在临床新生儿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十分显著,了解新生儿的血液情况,进而评估疾病类型,确定治疗措施。而新生儿护理中同样需要进行血液检查,为此提高采血成功率,防止穿刺相关性损害是新生儿护理的重要内容。新生儿自身生理机能尚未完全发育,血管充盈度欠佳,因此新生儿采血工作开展难度较大。临床多通过股静脉穿刺进行新生儿采血,其对于操作者的采血技能要求相对较高。若新生儿的静脉血管偏细,充盈度不良,则要依靠操作者的临床经验予以穿刺,这会严重降低穿刺成功率,导致新生儿穿刺痛感。此外,股静脉是大血管分支,若穿刺不当,则会诱发不良反应。加之新生儿父母极为重视新生儿护理工作,若穿刺次数增加,则会诱发护患纠纷。相比较而言,外周动脉采血的操作方法更为简单,其改变股静脉采血部位,选择新生儿手臂肱动脉进行采血,在操作期间能够更为清晰地观察新生儿的血管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予针对性干预。且外周动脉采血的止血操作十分简单,仅需要短时间的压迫止血即可,不会产生明显的不良反应。外周动脉采血对于操作者的技能要求较低,且能够很好的避免伤及动脉及神经,可减少血肿、标本溶血等异常情况,进而保证采血质量。

血液检查对于新生儿是必不可少的,提升采血成功率也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与此同时,要降低穿刺对新生儿造成的危害。传统的股静脉穿刺中,对采血者的工作能力要求高,特别是对于静脉血管过于细小的新生儿,更多时候需要依靠采血者的判断能力完成穿刺,这就会导致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下降,对新生儿也造成不小的损伤。而父母对新生儿的关注十分高,穿刺次数过多则会引发医疗纠纷。外周采血措施则可以对采血部位进行改变,且采血视野更为清晰,穿刺部位止血也更为容易,可以降低新生儿发生的不良反应,应用安全性也由此得到了保障,在新生儿采血中,采血的部位有很多,如桡动脉、头皮动脉、股动脉等,但是我们以桡动脉为首选,其操作简单、不易污染有关系。新生儿桡动脉位置表浅,且皮下脂肪少,不容易出现血肿问题,且定位更为准确,穿刺成功率高,单人即可完成,也只需暴露肘部以下的穿刺部位,对于新生儿而言也易于保暖。在临床应用下,对新生儿外周采血采用桡动脉方式,可提升采血成功率,也提升了家属满意度,也有助于节约医疗资源,减轻对新生儿的损伤,故而可进一步开展相关调研,总结护理方式方法,分享相关成功的经验。

综上,外周动脉采血符合新生儿护理需求,可显著降低采血不良反应,减少新生儿哭闹情况。

参考文献:

[1]胡慧慧,傅香梅,廖青慧.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吉林医学,2022,43(5):3.

[2]陈吾霞.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母婴世界2020年8期,144页,2020.

[3]曾蓉,白爱燕.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探究[J].健康管理,2020.

[4]李秀华.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57):2.

[5]蒋凌雁,朱红菊.外周动脉采血在婴幼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2021.

[6]郑秋英.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监测与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20,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