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实验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2

高中物理实验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究

艾,蕾

山东省济南第二中学250000

摘要:人类的文明需要传承,传承需要教育,有教育就有教具。物理作为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可以促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物理现象,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通过物理实验一些实践中的探究,希望能为高中物理的教学提供些许意见。

关键词:物理;小实验;探究

引言:教学思想设计是丰满的,但在实际中,却经常遭遇:学生操作实验的积极性不高,他们对实验操作的感受往往是“很枯燥……很无趣……”,然后应付公差;对实验得出的结果,学生常常是“知道了……了解了……哦,又模糊了……忘记了……”。怎样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让他们真正做到动手动脑,提高综合素质?可以利用日常中一些简单、易得的材料,在微末如尘的现象中发现“普世”原理,或是平凡无奇的原理竟能造出重器,在极度矛盾冲突的感受中,让学生在自行设计实验、自行组装制作实验装置的过程中认识客观世界,开展探究式实验,不失为科学实践的一种有效体验。

下面是工作实践中,自己的一些探究成果和体会:

一、通过实验否定伪科学,引出物理原理的学习

作为科技爱好者,经常会在网上看些科普视频。科普应以科学为基础,尊重事实,尊重自然科学规律,但不少博主为了蹭流量,大搞一些有噱头的伪科学。

举个比较新潮的例子:“废旧扬声器可以发电”、“坏掉的喇叭点亮灯泡”……此类视频,在抖音、哔哩哔哩APP里都有不少,即使浏览网页也会被推送。

视频中,只见电工粗糙的双手熟练地操作着:一个旧音箱或旧收音机里拆下的喇叭(环形磁铁),一支摩托车或汽车上拆下的旧火花塞,细长的火花塞上密密地自绕上一匝匝漆皮铜线,铜线两端用小刀仔细刮去漆皮,用电络铁焊接在喇叭的两个焊点上,再用电线将小灯泡也焊接在这两个焊点上,灯泡就立刻亮了起来。

视频无论看几遍都毫无破绽,让很多人相信并赞叹这真是实用性很强又操作简单的制作,如果停电时能应急用上,可解决没有照明工具的问题。

当然这只是场骗局,视频里使用了障眼法,估计是将电池和开关等配件隐匿在扬声器下面,所以,那些线下动手进行了同款操作的人必定会失败。这不但违反电磁感应原理,还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只是在永磁体上固定个线圈,好比只是把刀放在肉上,无任何切割动作,如果这样都能发电——水力发电、火力发电、核电站都不用建设了。只要配备许多大块磁铁加上线圈就能解决人类用电了。

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法拉第花费十年时间做的大量实验验证:不论用什么方法,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电流产生。

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1、电路是闭合且流通的。

2、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3、电路的一部分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要实现对磁感线的切割,线圈和磁铁之间就必须有相对运动,而不能固定在一起。发电机之所以要旋转才能发电,就是基于这一原理。

学生观看视频,亲自动手操作证明“喇叭发电”为假、打脸一众博主,学习电磁感应原理,这一系列充分的铺垫后,学生对电磁感应原理有了全面、正确的了解,开始设计能切割磁感线的实验装置:U形磁铁门,自绕铜线圈,手摇联动装置……利用这些自行搭建和制造出的配件,经历多次失败,不断调整实验装置,最后终于得到了满意结果,物理实验教学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由此“一战”,竟然还另有收获——对身边的五花八门的所谓黑科技产品,学生学会了用物理原理质疑它们,并用实验否定他们。比如手机信号增强贴纸,价格4元到80多元不等。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买?其说明书里写到:产品原理是拉长手机内置天线接收信号波长来增强信号的接受范围。听起来倒是蛮有道理,但学生们将购买的信号增强贴纸贴在手机背部,分别选取地铁、电梯以及地下室这样的场所做测试,立刻大呼上当:信号不能满格,通话质量照旧,网速照旧甚至变慢,几乎等同于无。

如此以来,学生已经习惯了通过动手操作做实验以推翻伪科学,大大激发出学习物理原理、应用物理原理的兴趣,并后续探究式学习,这也算是伪科学引出了真科学吧。

二、几个学生可以亲自动手操作的趣味小实验

有时不要小瞧几乎没有什么成本、随手取物、废旧改造的实验,往往越是这样,学生兴头越高,越是有讨论欲,越是有继续深入、继续拓展的探究欲,非要上手验证一番才肯罢休。大概是“只有极致的简单里才能诞出极致的不平凡”的心理吧,只要有这样的实验且可以亲自动手操作,即使是下午的课堂上也可以扫除瞌睡,让学生的大脑立时兴奋起来。

1、带电的糖

拉上遮光窗帘,在黑暗的环境里,将两块方糖像擦火柴一样快速相互摩擦,或者相互敲击,可以看到微弱的光芒。

实验原理:晶体是各向异性,非晶体是各向同性的。某些晶体介质,当沿着一定方向受到机械力作用发生变形时,就产生了极化效应;当机械力撤掉后,会重新回到不带电状态。也就是受到压力时,某些晶体可能产生电的效应。科学家根据这个效应研制出了压力传感器。

产生电的实验竟用上糖,产生的现象令学生感觉奇妙,验证的原理也印象深刻。

2、硬币发电

一般十个一元的硬币、十个五角硬币效果才好,往往是全班学生当堂翻遍口袋凑齐,凑不齐的就使用搜集到的有限硬币。大家“投资”进行实验的感受自然也不一般,学生兴趣较高。在老师的指挥下,讲台上,学生将一元和五角的硬币依次间隔叠放,每两枚硬币间夹放浸湿了盐水的方形纸片做间隔,最后摞成一个硬币塔。用导线连接硬币塔两端,再接到电流表,可以明显看到表针偏转,证明有电流产生。

硬币发电的实验原理:一元硬币是铁的,五角硬币为铜,两种不同的金属的原子核外的自由电子的活性不同。浸了盐水的纸片隔在其中,起到了电解液和输送电荷的作用。电荷在两种金属间活动产生电流,硬币的层数越多,电压越高,参与流动的电荷越多,产生的电流越强。

没有动手机会的学生可以在课间时间、休息时间完成,而只要做出了成功结果,学生便能将相关原理解释得清楚明白。

3、水果发电

(1)柠檬发电

在切开的柠檬多汁的果肉里,有间距两端处插入两种活泼性有较大差异的金属导体(铁和铜,铝和铁或是铜和锌等),当导体两端接成回路,更活泼的金属片与果酸物质化学作用产生了正电荷,另外一片金属则会产生负电荷,接入一个小灯泡,当电流通过小灯泡,灯泡就被点亮。

多个柠檬串联起效果较好,如图:

https://so1.360tres.com/t0193c350f7f8b7e63a.jpg

(2)水果发电的升级版——醋发电

因为柠檬是酸的,有学生会联想到醋是不是也可以发电,那么口说无凭,灯亮为证——大家继续做实验好了。

用冰格盒、缠绕了铜丝的长钉、白醋、发光二极管等材料,学生经历了自行设计、自行装置、自行操作的实验过程,结果却是发电失败!

是醋不可以发电吗?这时,可以引导挫败的学生们排查实验装置,发现问题。

学生在不断改动实验装置过程中,发现了:一定要形成闭合电路才可以,醋的酸度对实验结果具有一定影响,发光二极管放置反了会不亮。

实验极为简单,实验装置也极其简陋,但一次次失败的经历再到最后成功地点亮灯泡,在学生头脑里刻下了印象深刻的体验,培养了学生不怕困难、无畏挫折的实验探究精神。

其他材料随手可取、教学效果不错的小实验还有很多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结语:实验教具与实验教学有着紧密联系,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不断给教具注入新的活力,实验教具也一直都在不断创新,被现代化技术以及不断涌现的IT新产品“武装到了牙齿”。有时,模拟动画、情景动画使实验过程更加直观高效,实验结果错误率零。但无论怎样,实验应与学生动手动脑相联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才是综合素质教育的发展核心,为了学生的未来,我们物理教师要想办法解决学生不爱动手动脑的问题,主动创造各种办法,收取到效果,为“双减”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勇闯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