驷马山灌区“灌溉最后一米”调研分析与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20
/ 2

驷马山灌区“灌溉最后一米”调研分析与对策

夏显东

安徽省驷马山引江工程管理处  安徽省马鞍山市  238251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给我省太和县种粮大户徐淙祥的重要回信,安徽省委、省水利厅调度重视,在全省开展“灌溉最后一米”调研,驷马山灌区受省水利厅委托,对本灌区基层抗旱开展专项调研,总结抗旱工作中的经验做法,针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建议措施。

关键词:抗旱灌溉  种粮大户  最后一米  政府托底  审批前置

前言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我省太和县种粮大户徐淙祥的重要回信以及我省多种粮种好粮现场会精神,驷马山管理处受安徽省水利厅委托成立专项队伍对肥东县灌区开展基层抗旱专项调研,对省内灌区6个县(市)区农业灌溉进行了现场调研,重点是江淮分水岭肥东灌区杨塘灌溉片,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查看农作物旱情、种粮大户灌溉用水状况,走访了滁州市全椒县苏姚泵站、水口泵站,实地察看了肥东县老黄站一级站、大史二级站、小柏庄三级站、陈集镇金宝水库及灌溉渠道等水源供给设施,并在肥东县黄疃站召开了座谈会,听取乡镇代表、种粮大户和基层一线水利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就如何更好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米”、土地流转、粮食产出、田间管理、水费征收等广泛交流和研讨,收集各方建议,进一步加强抗旱保苗供水措施。

一、灌区抗旱现状

截至9月5日,驷马山灌区乌江站、滁河一二三级站梯级联合运行,累计开机8400多台时,提引水量6.75亿m³,乌江站(闸)累计提引江水2.95亿m3。其中农业灌溉2.70亿m3,城镇生活及农饮水厂供水0.20亿m3。长江水经过7级提水到达江淮分水岭陈集和古城灌区,向下游引灌0.7亿m³,长江水首次灌溉来安县红丰水库灌区部分农田。为水源不足,通过驷马山工程长江水源解决淠史杭灌区20多万亩农田灌溉;为了保证生活用水,各市县均采取临时措施引用长江水源灌溉,如滁州市大中型水库(黄粟树、城西、沙河集、屯仓等水库)、含山县长山水库和昭关水库、肥东县多座水库(袁河西、管湾、众兴、岱山湖等)自8初起均调整为驷马山长江水源。当前正在向合肥市众兴水库、滁州市赵店水库补充城镇生活用水水源。

据实地走访调研,驷马山灌区没有灌溉盲区,在县(市)区政府的重视下,水利部门采取应急措施解决了灌溉最后一公里、最后一米问题。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三个坚持”见成效

一是坚持防汛抗旱两抓。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进入汛期5、6月份降雨量比历史同期均少7成左右,我处一手抓好抗旱,一手抓防汛,5月下旬至6月上旬以保夏种供水为主,先解决下游滁州市抗旱水源,6月中下旬主要解决中上游巢湖市、肥东县抗旱水源;当预报有降雨时,立即启动防汛模式,低控河道水位,以防汛为主兼顾抗旱的策略,保证灌区各县(市)区夏种、保苗供水需求;当降雨过后,根据各地降雨量不均衡情况,适时针对性补充水源,满足夏种保苗用水需要。

二是坚持多措并举引水源。6月下旬至7月初抓住长江下游水位较高机遇,乌江闸充分利用长江潮水位变化,抓住宝贵窗口期,抢抓长江潮水位机遇,开闸引灌江水508万m³,既缓解了滁河水源,又避免了抗旱初期乌江站在低扬程不利工况下运行。8月中旬,由于晴热高温,水稻扬花、灌浆用水量剧增,灌区水源不足,我处动员党团员加班加点,自己动手,架设临时供电线路,分离站变用电负荷,为乌江站增加运行机组创造条件;处党委组织专家会商,拟定6台机组全部投入抗旱运行方案,于8月18日实现满负荷大流量非常规供水,最大提引江水流量达105m3/s,缓解了灌区水源缺乏难题。

三是坚持会商协调紧平衡。在抗旱水源紧缺的8月中旬,我处为落实省领导、厅领导批示精神,派出防办主任驻点肥东,实施“紧平衡”调度方案,协调解决江淮分水岭地区各级抗旱用水矛盾,兼顾上下游、左右岸用水,紧抓乌江站满负荷保障水源供给、滁河二三站不间断供水、襄河口闸合理控制流量,使各灌溉区间水量合理性紧平衡,最大限度保证水稻有水喝、农田不枯竭,实现了应灌能灌、应种满种的目标,为全面打赢抗旱攻坚战赢得了时间。

(二)“两手发力”保供水

一是地方中小泵站发力。在农业灌溉过程中,地方政府建设管理的中小泵站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沿途涵闸发力。灌溉支渠上建立的输水涵闸,是自流灌区和水量分配的重要设施,涵闸管护好的输水能力强、水源到位快,反之,存在灌溉不及时或“跑、冒、滴、漏”水损失,灌溉水利用系数低。

(三)抓重点带全面。农业灌溉效果好的地区,对重要的提水泵站、重点支渠、种粮大户用水保障方面抓得到位、服务及时,抓住了重点带动了全面。

(四)发挥专业队伍应急作用。灌区各县(市)区水利部门重视防汛抗旱专业服务队作用,对解决抗旱应急困难、“最后一米”起到关键作用。如肥东县成立“县兴农抗旱服务公司”,省驷马山管理抗旱服务队和抗旱专家组联合滁河一二三级站为岗赵泵站、田埠赵泵站、孙桥泵站、马湖乡种粮大户刘长明、陈集镇种粮大户魏兆茂等抗旱应急检修15次,解决灌区灌溉“最后一米”难题,保证了2000多亩农田及时灌溉。

三、存在问题与建议

(一)骨干工程方面

骨干工程“两保证”要增强,即提水能力保证和干渠通畅保证要加强。随着江巷水库灌区建设配套的完善,驷马山灌区灌溉范围扩大,功能扩展,农业灌溉用水需求增大,江水入滁工程即将建设,合肥市应急水源的潜在需求等,城乡供水、工业用水生态补水量逐年上升,驷马山骨干工程要增强“两保证”能力:即提水机组增加扩容,保证水源供应能力;三四级干渠建设进度要加强,尽快解决生态红线卡断问题,保证输水干渠尽早全面通畅。

(二)配套支渠管理方面

支渠建设管理存在“两不足”,即支渠输水能力不足和渠道管护不足。一是部分支渠输水能力亟需更新改造,如江水入滁的关键性工程全椒的苏姚泵站的更新改造,计划在今年后汛期启动建设,争取明年投入使用,确保引江入滁水源和农业灌溉。再如肥东县杨塘片部分灌溉支渠输水能力薄弱,存在上下游用水户争抢水源现象。

二是灌溉渠道管护不及时。应结合标准化农田改造,农业农村管理部门与水利部门加强协作,共同解决渠道管理资金保障、技术支撑、机构人员职责等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机制问题,保证灌溉渠道“最后一米”畅通高效。

(三)田间管理方面,部分干支渠与田间“斗、农、毛”渠存在脱节现象。目前干支渠大都由水利部门建设管理,水源保障能力较强,但田间的“斗、农、毛”渠划入农业农村管理部门后,“8小工程”取消,部分“斗、农、毛”渠存在年久失修问题,出现肠梗阻现象。

四、建议

(一 )建立末端灌溉定位管理。在灌区农业灌溉的8个县(市)区划分灌溉片,每个灌溉片明确末端灌溉农田,设立末端灌溉定位标识,在“最后一米”处设置水量监测设施,采取自动监测与人工巡查相结合的监督系统,将种粮大户建立便民服务群,收取种粮大户取用水信息,确保“最后一米”处及时灌溉,并建立考核奖惩机制。

(二)建立春灌夏种用水政府引领机制。在春灌、夏种灌溉之初,建立政府托底机制,首次灌溉由政府主导,在资金、渠道管护、水量分配、用水协调、灌溉设备、技术支撑等方面给予政策性支持,把播种面积与农业奖励相挂钩,鼓励种粮大户等及时满收满种;保苗用水及生长期灌溉由种粮户自己负责,征收的水费除了用于水工程运行成本支出外,结余部分用于渠道维修,探索灌溉渠道维修养护新模式,确保“最后一米”达标。

(三)设置审批前置条件。将灌溉渠道畅通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审批的前置条件。水源是农业灌溉的生命,是粮食增产的保障,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审批前,审查是否存在“最后一米”问题,确保高标准农田有可靠的水源保障和通的畅输水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