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2425199011080238
摘 要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实施以来,不仅是我国政府致力于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政策目标,同时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服务型行业,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推进交通运输公共服务能力均等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阅读了相关学者研究后,主要在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理论依据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我国目前交通运输公共服务均等化面临的问题以及成因,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公共服务;交通运输;均等化
一、绪论
近年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速度较快,为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公共服务能力奠定了坚定的物质保障。但是现阶段的我国交通运输公共服务均等化仍然存在问题,研究探索提升交通运输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途径,是实现社会均等化的主要途径,是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对我国新阶段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交通运输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专业化高素质从业人员缺乏,监督检查机制不健全
从主观的角度来看,一些项目违背客观建设规律,人为加速工程速度、压缩工程周期,不能处理该项目的建设速度、施工安全之间的关系,存在重速度轻程序、重前期轻管理的问题,个别单位领导重速度和一些具体的工作人员缺乏条例意识,缺乏商业知识和能力,各单位缺乏责任意识,开展具体工作参差不齐,个别单位的表现为劳动力投入不足,甚至存在搞形式主义走过场的问题。
(二)服务型政府尚未建立,供给体制存在弊端
市场经济主体不成熟,使建设服务型政府难度增大。强大的经济功能使得社会功能较弱;社会控制功能强使得服务功能弱是我国政府职能结构不合理的表现。在全能政府的社会中,缩小的社会职能都依赖于政府。全能政府的分权下的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程度的,政府职能过度膨胀。
(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缺乏总体战略规划
长期以来,中国在公共物品的供给制度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系统,而这个不平衡的城乡公共品供给体制主要来源于我国长期实行的“重工轻农”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我国农村公共产品大多是自上而下由政府供应部门作出的决策,具有较强的指令性,其总供给量、供给结构和供给的程序大多是由政策或政府下发文件的形式,而广大居民对于交通运输公共服务的真实需求在决策机制的供给中被忽视了,使那些在公共服务的公共决策的供给问题上需要公共服务的农民的未能表现出自己的喜好、不能有效行使监督权,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导致城乡交通运输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
三、推动交通运输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途径和对策
(一)进一步加强交通运输公共服务政务透明和政务公开,提高行政效能
(1)交通运输建立科学的公共服务绩效评价机制是是实现均等化的保障
提高交通部门公共服务的的运作效率,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需要执法“窗口服务”这样的测量,采用某些性能指标体系来评价它、将监督机制提出的公共服务绩效评估和绩效跟踪服务反馈机制纳入其中,通过动态监测以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共服务绩效评价机制。
(2)提高行人人员公共服务能力,强化监督和检查
改善交通部门公共服务,不仅要有完善的业绩考核体系和相关制度保障,更依赖于行政执法人员的公共服务能力和素质。为此,当前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意识,培养高效意识、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二是加强教育、激励机制,培养职业化和专业化的运输队伍,制定标准化的原则,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公共服务的能力,才能最终实现人便于行的目标,使得交通环境畅通。
(二)尽快从目前的“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型为“公共服务型政府”
(1)加大财政投入,解决财政困难
公共财政改革尚未完全到位,统筹安排政府财政性资金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要明确中央和地方的责任边界,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避免越位和缺位。但对多数非税收入财政仍然不能有效安排使用,财政统筹安排政府性资金的能力还比较弱,限制了政府提供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二是继续推进人权和财权相匹配的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公共财政体制建设,营造政府和社会的合作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对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提高交通运输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例。
(2)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交通运输公共服务的供给
中国目前的创新模式为社会组织的发展和运作提供了重要契机。在中国,社会组织的一个角色是可以帮助基层(尤其是农村居民)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抓紧研究制定交通运输体制改革方案,加快推进交通运输投融资体制改革和配套政策的发展,加速市场机制的有效竞争局面的形成;要善于抓住机遇,以消除当前突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矛盾的制约。建立以社区为导向的模式,打破政府公共服务的垄断,建立交通运输公共服务的市场作业机制,形成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政府控制的多元体系。
(三)制定交通运输公共服务规划体系和标准
(1)完善适应公共服务要求的行政管理体制
交通运输部要建立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的的金融体系和行政体系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第一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涉及到体制机制和制度方面;第二加强公共交通服务,进行运营机制改革,加大机构整合力度,进一步简化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同时加大基层公共服务岗位倾斜力度,以减轻基层人员短缺的局面。第三,统筹城乡发展和城市公共服务改革相结合。进行发展规划的编制机关,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上,应考虑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对于交通运输服务的需求,逐步完善覆盖面。
(2)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提高贫困地区交通运输公共服务能力
逐步缩小城乡二元社会制度:一是改善农村交通条件,重点对县城道路改造,在建设和通信路径等方面倾向于农村运输发展,推动建立公共财政对农村客运安全系统的支持;二是切实落实公交优先战略,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公交运营服务水平;第三,努力促进区域交通协调发展,进一步在新疆、西藏等重点区域要充分考虑常住人口在偏远地区的人出行,根据公交车不饱和的交通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坚持以“定点、定线、定班”的管理模式。在偏远地区经营客运车辆,国家财政补贴应免征各种税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3)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探索横向转移支付的路径。中国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很大,所以很难单纯依靠不同区域之间的纵向转移支付熨平板资金缺口。这就需要进行建立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探索,资金由富裕地区转移到贫困地区方面,形成地方政府间标准化、公式化、法制化水平转移支付制度,进行“对口支援”。
结论
交通运输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政府财政体制改革的直接要求,是政府职能实质性转变的客
观标志,也是当代中国公共治理和社会发展的新课题。本文通过运用公共产品理论、公平正义理论、福利经济学理论知识,剖析了我国在推进实现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最终提出了我国实现交通运输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建议。
参考文献
[1][美]罗尔斯,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58.
[2]郭广银.伦理学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项中新.均等化:基础、理念与制度安排[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