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香洲区第二十一小学 519000
心理环境是指某一时刻与个体有关的所有心理上的环境因素。行为主义者认为,其特征基本上是物理的、客观方面的。格式塔理论家认为,它包括意象、想象和记忆方面的因素。精神分析思想家认为,它包括潜意识元素、动机等。亦称“准环境”、“准事实”。[1]学校心理环境, 也称学校氛围,学校为学生营造的安全与秩序、接纳与支持、公平与公正、鼓励自主与合作等,构成了学校心理环境的主要成分。另外,学校心理环境可以分为学生个体体验和学校群体共同体验两个层面。在个体层面上, 每个学生对学校心理环境的体验具有主观知觉,是学生发展个体差异的重要来源; 在学校层面上,学校心理环境反映的是同一所学校学生对其学校环境的共同知觉, 是影响不同学校学生发展的重要情境因素。
一、学校心理环境对学业表现的作用
(一)从个体层面看心理环境对学业表现的作用
根据以往研究表明,当学生体验到安全、支持、没有歧视的学校心理环境时, 其学业成绩更好, 学习动机积极、对学校的归属感和参与感更强, 同时抑郁等消极情绪和攻击、违纪等问题行为也更少。研究者们很多从自我决定理论出发, 认为教师通过关注学生自己的想法, 支持和接纳、鼓励学生间的互动等途径营造积极学校心理环境, 当学生个体知觉到其受到教师的关注和支持等积极的学校心理环境时, 其自主性、人际关系、能力发展等需求得到满足, 进而学习动机增强, 学习的信心、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学业成绩也会有所提高。反之, 当学生知觉到竞争、缺乏社会支持的学校心理环境时, 他们的学习动机下降, 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
此外,学校心理环境对于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具有综合性, 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成绩,对学生学习动机和态度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个体知觉到的学校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习动机和态度的影响作用要比其对学业成绩的作用更强。例如, 屈智勇、邹泓和王英春通过对38个班级的中小学生研究发现, 学生知觉到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秩序纪律、竞争气氛和学习负担等班级环境对学生喜欢学校的解释率达到40%, 对学生学业行为的直接解释率仅为2%。这些都表明学校心理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业表现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
(二)从学校层面看心理环境对学业表现的影响
目前,研究表明心理环境对学校整体学业表现有所影响。江光荣等的研究发现,班级水平积极的教师、同伴支持可促进学生情绪适应, 有利于减少学生的问题行为和焦虑等消极情绪。在体育课中培养和促进内在动机、提供学生积极的社会因素( 促进合作学习、强调个人进步以及任务的选择) 可以产生积极的结果。[2]周翠敏等的研究也发现,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业表现具有重要影响, 个体知觉到的心理环境仅部分中介其作用,且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业表现的作用强度受到学校所在地、师资水平和学校学生总体社会经济地位的调节。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对处于师资水平较低、平均家庭年收入较低学校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具有相对更强的保护作用; 对处于农村、师资水平较低、平均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学校学生的学业成绩具有相对更强的保护性作用。[3]
二、学校心理环境的调整策略
(一)创造良好心理环境
陈月琴等提出优化学生心理环境的策略是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尊重学生的话语权与个体差异,建立师生双向互动型情感交流。[4]教师要创设良好心理环境,适当满足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进而避免学生产生较低的个人与社会责任和消极的社会行为,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信任学生能够自觉完成学习任务,在人际交往上提倡师生之间互动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的小组学习,将授课内容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注重问题的交流,增加讨论与互助,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方法上,增多探索式学习,互助学习,激励学习者解决真实的生活问题,培养社会性,带动学生积极愉悦的心情,营造互相关爱、相互理解、民主平等、自由愉悦的课堂心理环境。
(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每个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生活社会环境,人际交往关系,遗传相关物质、成长体验经历都不相同,学生的智力水平、性格爱好、气质需求、缺点特长等也都有所不同。所以每个学生不可能按着同样的路径,同样的学习进度,学习同样的内容,取得同样的结果。教师应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以差异作为教育的基础与起点,学生个体的差异也是未来发展多样性的可能。尊重学生的个体之间的差异,尽量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学习需求,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掌握和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建立双向互动沟通
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知识与情感的沟通交流。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心情愉悦,态度和蔼,言语积极,会引发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师生间的情感培养,能够促进师生间的对话交流。积极的课堂心理环境中教师与学生的心情都比较放松,师生关系和谐自然,课堂气氛和谐有序,教师与学生有较高的积极性。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有较多的互动与交流,双方都能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与学习中。积极的课堂环境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能够对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持学习动力,让学生保持乐观开朗的心境,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心理学大辞典(下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NTOUMANIS N. A self-determination approach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motiv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1,71( 2) : 225 - 242.
[3]周翠敏,陶 沙,刘红云,王翠翠,齐 雪,董 奇.学校心理环境对小学 4-6 年级学生学业表现的作用及条件[J].心理学报,2016,48(2), 185-198.
[4]陈月琴,常国良.小学课堂心理环境的优化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9,11,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