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摘要:当今社会,在面临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与网络信息不平衡的困境下,过分重视智育、忽视德育,势必会导致大学生急功近利,缺少正确的教育引导。为此,亟需找到培育大学生德育发展的新举措。毛泽东是教育领域的杰出代表,其德育思想与中国的革命与建设实践相结合,形成了许多优秀的革命传统和精神,其德育思想亦为教育新时代大学生提供有效指导和有力遵循。因此,通过阐释毛泽东德育思想的内涵,研究毛泽东德育思想融入大学生教育的实践路向,进而为全面理解和丰富毛泽东德育思想准备实践经验,为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提供必要保障。
关键词:毛泽东;德育思想;大学生;价值
一、毛泽东德育思想的内涵解读
德育是受教育者通过接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的教育,从而主动或被动地形成思想品德。毛泽东对于德育思想的见解深刻,为我国德育思想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其德育思想适用于培养新时代大学生。
(一)建国前毛泽东德育思想的内涵
建国前毛泽东德育思想是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最早提出德育思想是在1916年,“古称三达德、智、仁与勇并举,今之教育者,以为可配德、智、体之三言”[1]。这是毛泽东对德育思想的初步认识,意识到德育思想的重要性。1917年,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书中又提出德育、智育、体育要一同发展。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对革命军队提出重视革命纪律的规定,并提出一系列较完整的思想教育方法。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又一次阐释德育的重要性。建国之前的毛泽东德育思想主要是强调“三育并重”,并强调革命理想和优良传统教育是德育的政治方向。
(二)建国后毛泽东德育思想的发展路径
1957年毛泽东对于德育进行阐述,其是为了实现和强调德育、智育、体育三者全面的发展,使劳动人民在德智体上均得到发展。同年,毛泽东又将德育思想内涵引申到时事政治教育,要求所有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并且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德育思想的内涵就更加明确,强调了在理想信念的道德教育,信仰马克思主义。之后,毛泽东对于爱国主义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教育人民应该爱护、维护祖国,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必须以国家为中心。建国以后毛泽东的德育思想具有明确的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均对德育思想进行继承与创新,不仅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德育思想,也使其更适用于新时代大学生的德育教育。
二、毛泽东德育思想融入大学生教育的实践路向
毛泽东德育思想内容丰富,渗透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各环节。继承与创新毛泽东德育思想为大学生思想教育提供有效指导,结合德育内容、重视社会公德教育对于引导大学生培养正确的三观具有现实意义。
(一)结合德育内容,把握政治方向
首先,毛泽东德育思想强调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教育。其德育思想对新时代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有着巨大的教育意义。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还处在待成熟阶段,尚未清醒地认识世界形势与国际交往,不能彻底地将自己融入世界大环境下。因此需要良好的学校德育教育发挥导向作用。高校教师的政治觉悟很重要,上好每一节思想政治理论课,做好每一次宣传德育活动,都会引领学生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教师教育引导大学生把握好政治方向,清醒地认识到自身价值、适应新型国际环境、为国家作出贡献。
其次,毛泽东德育思想强调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历来都是中国传统美德,是任何公民应该持守的准则。从近代社会,中国人民团结起来抵御外来侵略,到新时代形成的科学家精神、抗疫精神等,都是爱国主义的体现。新时代大学生关系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展爱国主义教育成为时代选择。需要每一位大学生将爱国主义深入骨髓,从支持国货到维护祖国的尊严,从遵守每位公民的职责到保护祖国的领土安全,需要每一位大学生自觉地树立起维护国家的责任。
最后毛泽东德育思想强调革命理想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就是指引大学生追求精神价值的明灯。当前一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缺乏信心,精神空虚、学习动力不足等现象正说明这部分大学生没有树立起革命理想和信念。大学生需时刻坚持党的领导、维护党的利益,明确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对于大学生党员来说,永远不能丢失信仰。基于社会转型和深刻变革的新时期,必须确保大学生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而奋斗。结合德育的内容,融入适应新时代的因子,把握正确的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政治方向。
(二)注重公德教育,激励大学生奋斗
利用毛泽东德育思想,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具有其现实意义。从古至今,从批判继承儒家思想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均体现出社会公德规范着国家的发展、规范着个人的行为标准。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公德,需从大学生自身和高校两者之间寻求相应的对策。对大学生自身而言,应认识到社会公德能使人变得有气质,使民族变得有精气神,使国家变得有气度。大学生应该时刻将社会公德牢记心中,文明礼貌是大学生与人交往时最基本的沟通渠道,助人为乐是大学生升华自己的途径,爱护公物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的有效方式,保护环境是使大学生过上良好的生活环境的基础,遵纪守法是大学生追求自由的硬性要求。大学生主动形成公德,会促使自己坚定人生方向、挖掘自身价值。新时代大学生只有重视公德培养,才能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找到奋斗目标。
培养大学生公德的重要基地是高校,高校教师的授课则是传播正确思想的主渠道。“学校要把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育人的基础,这个方向永远不能动摇。”[2]学校设置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大学生的思想汇报都体现了高校重视公德。良好的校园风气影响着每位学生,校园环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品德培养,学校在公德教育上的精力,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大学生的质量。学校建立德育考核工作与德育教学工作,每个学院设置的辅导员均是为大学生的思想方面提供正确引导。多元化的授课方式会让大学生更易接受公德教育,使大学生无形之中受到公德教育的熏陶,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继承与发展毛泽东的德育思想,注重学习公德教育推动大学生找到发展方向与奋斗目标。
毛泽东德育思想对于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仍具有与时俱进的作用,研究和学习毛泽东德育思想并予以继承与创新对于培育新时期人才具有现实意义。德育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目标、人生态度、人生价值提供思想教育引导,毛泽东德育思想中强调的政治观,思想观,价值观启示着现实社会要重视大学生的知识与品德相结合,推动着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59.
[2]胡西元,李进挺.毛泽东德育思想是育人之本[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6):106-109.
作者简介:刘洋,女,1997.1-,汉族,吉林省吉林人,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