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人民医院, 644300
摘要:目的:分析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治疗方案,明确腺样体切除术的治疗效果。方法:筛选68例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均为我院耳鼻喉科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其中34例设为观察组(鼓膜切开置管治疗),34例设为观察组(鼓膜切开置管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对比2组气导、骨导听阈及治疗有效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气导、骨导听阈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上述指标具有一致性(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4.12%)高于对照组(76.47%),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予以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儿腺样体切除术治疗效果显著,可促进患儿鼓膜愈合,消除患儿临床症状,促进其听力恢复。
关键词:儿童;鼓膜切开置管术;分泌性中耳炎;腺样体切除术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与免疫反应、细菌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可引起传导性耳聋、鼓室积液等症状,不仅影响儿童认知与学习,治疗不及时还可能导致永久性听力下降。有研究显示[1],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多伴随腺样体肥大,患儿咽鼓管咽口受阻,鼓室内出现积液,进而引发一系列炎症反应。本文将对此类患儿接受腺样体切除术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筛选68例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者(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其中34例设为观察组,34例设为观察组。所选患儿存在不同程度耳鸣、耳痛、听力下降、有耳闭塞感等症状,病程≥3个月,符合分泌性中耳炎诊断标准。观察组和对照组男女比例19:15、18:16,平均年龄(5.78±1.35)岁、(5.96±1.41)岁,在一般资料方面,2组具有一致性(P<0.05),可进行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行外耳皮肤及外耳道消毒处理,2%地卡因局部麻醉,在耳镜辅助下切开鼓膜,清除鼓室中胶冻样分泌物及黏稠分泌物,地塞米松冲洗鼓室,引流管选择T型管道,留置后常规缝合。
观察组: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鼓膜切开置管治疗方法同对照组,然后经鼻插入耳内镜,观察鼻咽部情况,直视下切除腺样体,用消毒棉球压迫止血,避免损伤咽隐窝、圆枕。术后积极抗感染,使用促纤毛运动药物、类固醇激素药物喷鼻,置管3~6个月可自行脱出,叮嘱患儿家属定期复诊,6个月后导管未脱出由医师操作取出[12]。
1.3观察指标
分别于术前1d、术后1个月测定2组气导、骨导听阈。疗效判定标准:耳鸣、耳痛等症状消失,鼓室积液消失,听力恢复至发病前为显效;症状明显好转,积液减少,听力恢复≥50%为有效;不符合上述标准为无效。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3.0,P<0.05说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价值。
2.结果
2.1 治疗有效率
见表1。
表1 对比2组临床疗效[n(%),n=34]
组别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观察组 | 19(55.88) | 13(32.24) | 2(5.88) | 32(94.12) |
对照组 | 15(44.12) | 11(32.35) | 8(23.53) | 26(76.47) |
X2 | - | - | - | 4.2207 |
P | - | - | - | 0.0399 |
2.2 气导、骨导听阈
见表2。
表2 对比2组气导、骨导听阈(±s,n=34)
组别 | 气导听阈(dB) | 骨导听阈(dB)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观察组 | 47.12±2.60 | 36.38±2.45 | 46.31±3.22 | 35.12±3.09 |
对照组 | 47.39±2.42 | 32.11±2.69 | 46.65±3.37 | 41.85±3.28 |
t | 0.4432 | 9.1827 | 0.4253 | 8.7083 |
P | 0.6590 | 0.0000 | 0.6720 | 0.0000 |
3.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病因不明,目前临床普遍认为腺样体肥大是该病主要诱因。腺样体属于淋巴组织,具有免疫功能,位于鼻咽部,若儿童出现腺样体肥大,将会导致咽鼓管出现机械性梗阻、反流等,咽鼓管正常生理功能受到影响,从而引发听骨链坏死、鼓室粘连等并发症。不仅如此,腺样体内具有大量致病菌,咽鼓管功能出现障碍后,导致局部炎性介质增多,最终形成分泌性中耳炎,该病将给儿童语言功能、学习和认知功能造成直接的负面影响。常规鼓膜置管术可起到清除鼓膜积液、消除患儿症状等作用,但却无法恢复患儿咽鼓管功能,故存在复发率高、疗效不佳等缺点,且在改善患儿听力方面,效果也并不明显。
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气导、骨导听阈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上述指标具有一致性(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4.12%)高于对照组(76.47%),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如下:行腺样体切除术后,患儿中耳腔、咽鼓管、鼻咽腔、鼻腔引流通畅,咽鼓管梗阻和机械性压迫基础,且致病菌蓄积减少,致病菌增殖受限,局部炎性反应减轻,使得患儿咽鼓管恢复正常生理功能。此外,鼓膜切开置管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治疗,首保证了患儿鼓室内通气正常,对其中耳负压进行调解,减轻鼓室内压力,同时配合引流,可有效清除鼓室积液;切除腺样体后,患儿咽鼓管梗阻、机械性压迫解除,从而抑制腺体积液分泌,从根本上解决病原体滋生,有利于患儿听力恢复
[3]。不仅如此,传统鼓膜切开置管术容易造成鼓膜、鼓室以及外耳道损伤,具有定位困难等缺点,严重甚至造成鼓膜穿孔、外耳道壁破损等并发症。本研究中,鼓膜切开置管术及腺样体切除术均在耳内窥镜下进行,具有定位效果好、可获取清晰图像、照明效果好、创伤小等优势,可从多角度观察患儿耳内结构,避免对鼓膜、外耳道造成损伤,故2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
综上所述,在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儿治疗中,腺样体切除术可起到理想效果,有利于促进患儿鼓膜愈合,消除患儿临床症状,提高其听力水平,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梁宏非.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术治疗小儿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17):63-64.
[2]张丽芳,秦君,张学强,等.切除腺样体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前后免疫及听力改变[J].宁夏医学杂志,2020,42(06):539-542.
[3]刘湘,唐浩斌,陈舒华.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辅助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30(10):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