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机遇与策略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8
/ 2

融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机遇与策略分析

郭荣杉

 山东广播电视台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至今仍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治国理政价值、世界价值。融媒体时代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受众群体的广泛化、传播方式的互动化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必须要从更多元的角度进行考量,做到立体立意要精准、样式形态要创新、视听表达要“求变”、传播互动要深化,想法设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关键词:融媒体;传统文化;传播机遇;优化策略

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已成为当今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传统信息传递和接收模式的改变,驱动着话语方式及传播形态的创新, 也改写了传统文化的解读模式和传播面貌。这种传播形式的更迭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如何充分把握这一机遇,在融媒体时代更好地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目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无穷的智慧,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传统文化”。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融媒体时代的技术红利,传播和传承传统文化,使其不断发扬光大永不断流

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以及优良的文化根基,能够为当代人们提供精神上的指引与道德上的约束。例如,中华文化讲究修身和自律,这对当人们日常生活交往大的启发作用,有助于形成良好社会风气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提出要将传统文化教育全方位地融入到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释放出新的活力,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文以载道,以文育人,在融媒体传播中让传统文化历久弥新。

传统文化的治国理政价值。治理国家和社会并不只是当代课题,很多问题都可以从历史发展进程找到影子。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总结历史经验,梳理治国理政智慧,可为当代社会的治理提供经验借鉴和智慧启示。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其所蕴含的哲学道德思想、人文精神内涵,对于当代的治国理政仍然具有指导性的意义[1]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治国理政的过程当中,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伟大创举。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基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尤其是其中的“以和为贵”、“家国同构”等思想,至今仍有深远的影响。

传统文化的世界价值。在人与自然方面,传统文化主张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这为缓解人与自然间的矛盾,举全人类之力保护环境,提供了理念引领。在社会交往方面,“礼”是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不仅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以礼相待,国与国之间同样也需要以礼为尊,只有这样才能够形成一个稳定有序的全球政治秩序。在社会治理方面,中华文化推崇一种大同社会的理念,这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基础和理论源泉。

二、媒体融合给传统文化传播带来的机遇

融媒体时代,人们与信息的互动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实现了跨区域、跨时间地主动接收信息,并即时地发出声音。融媒体动态性、即时性、整合性的特点,使其在传播传统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媒体融合秉承开放、包容的理念,旨在以传统媒体为基础,传播更广、更为有效的新兴媒体相结合,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进行有机融合,迸发出两者的共同优势。媒体融合给受众带来的直观感受是传播渠道多样化。纸媒、电视、广播是传统媒体的三个主要传播平台。进入融媒体时代,移动终端、门户网站等也成为重要的传播渠道。将传统文化应用于各种传播媒介,以多媒体编辑的方式进行传播,是其传承与发展的有效方式。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使传统文化的传播更为立体,可视化更强。

受众群体的广泛化。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所公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截止到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这从侧面反映出新媒体的受众之广。究其原因,这与新媒体个性化的特点是密不可分的,它可以依照受众需求,推送相应信息,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与此同时,传统媒体也有其自身的受众群体。媒体融合后,受众群体实现整合,其范围更为广泛。广泛的受众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有利条件。

传播方式的互动化。新媒体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实现了传播方与受众的多点互动。在媒体融合理念下,新媒体的高互动性会为传统媒体注入新的活力。以往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多依赖于传统媒体,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加强传统文化在新媒体中的渗透,在互联网中学习并发展传统文化[2],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整合成“媒体云”,多角度、全方位地拉近传统文化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传播方式的互动化,可加深受众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体验,使之产生共鸣,增强受众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度,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融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的优化策略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宝贵财富。以往传统文化传播主要借助以纸媒、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进入融媒体时代,受众群体特征、信息传播路径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媒体融合背景下的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必须要从更多元的角度进行考量[3],想法设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1.立体立意要精准。

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把握其精神内核,将经典文化的精髓以精准有效的方式进行传播,要找准受众感兴趣的话题,激发受众对于传统文化的亲近感和认同感。传播传统文化的根本目的在于“立德树人”。因此在传播过程中,要甄别传统文化教育中的育人要素,体会文化之美,做到育人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例如,《中国诗词大会》宗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节目以比赛的形式,展现参赛者对于诗词的认识及积累程度,通过专家点评,加深观众对于诗词的理解。可以说中国诗词大会是当代一种“娱乐至上”的环境中的一股清流,因为紧扣中华诗词,使它与一般的综艺节目相比,更加深刻,更富有营养。观众们在观看的同时,可以重温诗词之美,领略诗词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精神内涵

2.样式形态要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对于信息传播的敏感度的提升,媒体行业出现了重大的发展以及巨大的转机,人们尝试建立一种前所未有的强大传播体系。融媒体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融媒体具有多种传播路径交叉互动的特点,可以依托多种技术手段,形成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的立体化矩阵。传播传统文化必须要主动运用多媒体手段,使传统文化能够以数字音频,图像等形式存在,呈现立体化的传播,扩展传统文化的可识度及传播内涵。如各地可以根据当地文化特色,建立传统文化数字博物馆,将新媒体的技术融于博物馆的建设中。故宫端门数字博物馆紧扣“故宫是什么”、“故宫有什么”、“来故宫看什么”这一主线,故宫丰富的文物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再现于数字世界中,让我们换个角度看故宫,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故宫。

3.视听表达要“求变”。

当今社会逐渐呈现出一种多元化、个性化的态势。传播环境由“我们”时代逐步过渡到“我”时代。在新媒体平台上,泛娱乐化现象明显,娱乐化新闻占据主要位置,引发公众围观的同时,影响了公众对于内容价值的判断。鉴于此背景,传统文化的传承要根据受众的需求,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的审美结合在一起,在把握节目文化内核的同时,融入综艺元素,提高视听表达效果,拉近文化与公众之间的距离。如《经典咏流传》节目将传统的诗歌用音乐的方式进行,用歌声带来了一场诗词文化的复兴。节目通过中华诗词的意境美、现代旋律的音律美,加上歌手动人的演出以及震撼的舞美效果,为观众呈现出一场美轮美奂的视听盛宴。在这个过程当中,观众既能感受到歌曲优美的旋律,又能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被文化折服。

4.传播互动要深化。

新媒体的关键技术在于人媒互动。传统媒体将信息硬推给受众,而在新媒体平台上,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资源自主选择、自主浏览。新媒体能够增强传播者以及接受者之间的传播效率,使他们更加频繁地进行交流。因此在传播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运用新媒体高互动性的特点,加深受众对于相关内容的体验,使受众群体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领略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如近年来,故宫博物院推出了多款手机端的应用程序,其中《每日故宫》在提供日历的基础上同时能够推荐故宫的藏品,每一天,使阅读者都能够观赏到一件精美的故宫藏品。

四、结语

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仍可以不断地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在当今时代,利用融媒体的多元融合、快捷高效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弘扬和创新,是传统文化迸发时代活力的重要途径。与传统媒体相比,融媒体看似是传播方式的改变,实则是传播理念的更迭。用融媒体的理念去对待、分析和解决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问题,是一种新的尝试。鉴于此,我们应积极构建融媒体传播平台,采用多种传播方式以及传播渠道,对于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型的传播,同时将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提高受众群体对于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让他们自觉认同和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营造一个良好而稳定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杨云香.新媒体环境下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1(06):148-150.

[2] 谢娜,王尧美.传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J].青年记者,2017(32):30-31.

[3] 程早霞,李芳园.融媒体矩阵如何发挥传播优势[J].人民论坛,2020(Z1):120-121.

作者简介:郭荣杉,女,汉族,1982年6月出生,山东济南人。大学本科学历,现就职于山东广播电视台,新闻系列文艺类编辑(中级),其主创的《清正雅合怀先师》《永远的沂蒙山》《谁说戏曲不抖音》等作品多次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提名奖、“泰山文艺奖”等省级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