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的价值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5
/ 2

中学德育的价值分析

赵红

西安市高新第二初级中学    710060

摘要:尽管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喊了多年,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中学德育处于“说起来很重要,做起来可要可不要起来绝不要”的尴尬处境。我们应该形成这样的共识:中学时期的德育对于学生个人、社会未来发展而言都至关重要。首先重视德育是对功利主义教育应试教育的有力反击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其次,中学德育对于整个基础教育体系来说不可或缺。最后,德育对个人具有享用功能所以,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必须致力于改善德育的地位困境,真正做到五育并举,以实现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德育;功利主义教育;享用功能;全面发展

“说起来很重要,做起来可要可不要,忙起来绝不要。”用这句话来形容德育在当下教育领域中的地位真可谓是再合适不过了。在正式的教育场合提到德育,任何人都可以口若悬河、侃侃而谈,一言以蔽之即是:德育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充分重视德育工作。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照本宣科式的德育课堂比比皆是,流于形式的作秀式过程式德育时有发生:下发一项德育活动的任务,没有预设学生的收获和成长,仅仅关注有没有拍照为证,用作宣传甚至活动成果汇总也是一种扁平化的文字状态。学生无法获得成长,一线教师疲于活动汇报。面对这样的德育地位困境,我们不得不发问:德育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存在的价值是什么?学校的德育究竟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

在当代教育中提到德育,不应当仅仅局限于道德层面的培育,而更应该以一广义的视角来看待德育的内容与期待。之所以说德育的期待而非德育的要求,是因德育对学生而言,并不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力。与刚性的制度规范不同,德育是一种柔性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教育者主体积极参与的隐性教育。当受教育者主动地接并认可德育的内容时,德育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当受教育者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以努力达到德育期待时,德育的预期效果也就逐步实现了。

当下我们强调德育的重要性有其深刻的现实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一、重视德育是对功利主义教育应试教育的有力反击

就教育最本质的目的来说,它有着不言自明的意义:那就是教育要使人成为人,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1]正如马克思主义所言,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但是,纵观今日的教育,功利主义甚嚣尘上、应试教育屡禁不止。当今的教育是从根本上偏离了它本真的意义,成了一种在工具理性操作下的功利主义教育。[2] 功利主义的教育观认为什么类型的教育可以使人一眼就预见到未来的经济收益,那便是有用的教育;什么类型的教育可以直接为社会创造经济财富,那就是值得大力提倡与发展的教育。而德育既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也不能立竿见影出教育成果,甚至还会“占用”教育资源,如此“得不偿失”的教育投入不符合社会整体对经济效益的趋从,也不符合当代理性“经济人”的“投资”偏好。因此在教育实践中,中学德育被看作是可有可无的部分,具有硬通货属性的“数理化”知识教育课程让无数家长掏空腰包付出时间精力。于是,德育往往流于形式,甚至被束之高阁。教育的这种唯功利指向曾在美国部分人的言论中得到过充分的体现:国家如果想在经济和军事前沿与苏联展开有力的竞争,学校就应该在像道德教育这样的软领域中少花些时间,而在学术性主题上多花些时间,民主更多的是依靠国家产品的多少和核弹头的数量而不是个人的道德自律。[3]如此偏激、片面的观点也许只是一定时代背景的产物,但是它正体现出本文开头所说的“忙起来绝不要”的思想误区。

教育本身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它所进行的不只是间接的物质生产工作,更是深远的精神文明建设事业。我们的教育除了要教会每个人创造物质财富的技能还必须授予受教育者以精神陶冶与灵魂洗涤。一项只求知识不讲德育的教育事业只能是无本之木;一个只重分数不论德育的民族,抛开堆积的知识而观之,无异于原始的野蛮部落;一个教育功利而忽视德育的国家终将是一个没有未来的国家。

二、德育对于整个基础教育体系来说不可或缺

北大改革中,蔡元培提出五育并举: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之教育所不可偏废,我国教育界一直延续至今的一条教育指导思想。中学生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其价值观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德育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是进行其他四育的思想价值前提,也是个人生活的幸福之源,是社会和谐进步的强大动力。对学生而言,纯粹的知识教育不能说是毫无“以德育人”的色彩,但知识属性太强的学科教学过程对德育的表述太过朦胧委婉,无法直达中学生的心灵深处和思想深处,我们需要用更直接明白的德育来影响引导学生,令其能够进行关于行为规范、与人交往、人生价值、心理状态等方面为其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对教育从业者来说,我们应该也必须思考以下问题将本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便是我们工作的主要任务吗?如果这样做,教师工作的职业获得感从何而来是来自数字的成绩,还是一个彬彬有礼有同理心的学生?

曾经学过的知识可能遗忘,曾掌握的技能可能生疏,相较而言,反而是曾经最不受重视的德育“所育之德”伴随了每个人生命的每一分钟。俗话说“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遗忘的知识与生疏的技能后期都可以再学,但是德育的缺失却不是想拥有的时候便可以即刻弥补的。

三、德育对个人具有享用功

德育的享用功能,即是说,可使每个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的,从中体验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4]比如助人为快乐之本、授人玫瑰手留余香说得也是这个道理。一个缺少德性的空虚心灵只能是疑云四合,满眼所见尽是陌生人甚至敌人,处处埋怨他人对自己的负欠与不足,“身在福中不知福”。现代人的许多孤独、失落与痛苦正是由此而起。[5]

人是社会性的高级生物,人必须与他人、群体、社会保持合理的关系才得以 生存,才得以维持和发展正常的物质生产与生活。只有使道德教育的自我享用功能不断得到提升与发挥,才得以使教育把各种道德规范的遵从逐渐从他律转变为自律,[6]使受教育者不断进行自我完善与提升。从这个角度来讲,德育的个体享用功能与其发展功能是完全一致的。[7]这种观点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不谋而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启示我们,人不仅仅只是追求生理满足、物质满足的动物,更是具有自我实现需要的高级动物。发扬德育的享用功能,可以帮助德育 由受教育者被动接受的输入式的突击式教育转变为受教育者乐于接受、主动接受、愉快接受的一种常态化教育。

当代社会,我们强调德育,不仅仅是因为对德育的品格培养功能寄予厚望更是希望在这个快节奏甚至略显浮躁的社会中,我们的孩子能够从容淡定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状况,享受生活主要指精神上的;在这个充满物欲与竞争的环境中,心灵能有所依托,能与他人和谐相处。这一点,无论是对受教育者在校期间还是日后进入社会来说,都至关重要。德育的成果并不像其他四育的成果那样可以简单地以具体的分数、成绩来衡量,但我们却无时无刻不在享用着它带给我们的福荫。

基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德育在教育领域的地位绝不能是可有可无的“官样摆设”,无论是对个人的发展还是社会整体的进步而言,德育都至关重要。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或者准教育工作者,在当前及以后的教育实践中,必须努力摆正德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不仅从理论上重视德育,更要在实际操作中正确实施德育,让德育从目前尴尬的处境中走出来,真正走进受教育者所接受的教育的全过程。只有真正发挥德育的作用、实现德育的价值追求,我们的教育才可以说是真正实现了五育并举,才能彰显出教育的活力,才能培养出真正全面发展的人,才能造就真正幸福的公民。

参考文献:

[1][2] 鲁洁.教育的返璞归真—德育之根基所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1(4:2.

[3]R.Hergh,J.Miller,andG.Frelding,(l998).ModelsofMoralEducation:An Appraisal.Newyork;Longman,p.23.

[4][6][7] 鲁洁.试论德育之个体享用性功能[J].教育研究,1994(646[5]鲁洁.再议德育之享用功能—兼答刘尧同志的“商榷”[J].教育研究,1995,(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