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城市建设学院
摘要:地域性与场所精神在养老类建筑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影响,运用抽象化的手法将其表达出来,就建筑造型、建筑技术、建筑环境及地域性建筑特性,以及文化建筑对该地域产生的各种影响与未来前景发展,城市未来结构展开系统而全面的论述。
关键词:医疗养老建筑;建筑地域性;场所精神;建筑结构;绿色建筑;养老建筑
1 任务
此建筑设计项目位处辽宁省海城市后三村,隶属中小镇,距离中小镇人民政府约5.5公里,东临西大村,西临牛庄镇。整个建筑由居住空间、公共空间、辅助服务空间三大部分组成。
(一)项目用地面积12700㎡,建筑面积约为9000㎡,建筑层数地上2-4层。总建筑面积为9881.10m2。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三类建筑,使用年限为50年,耐火等级为一级。在融合现有建筑风格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养老医疗类建筑的特点,符合总体规划设计的原则,同时满足内部的的基本要求,功能布局合理,动静分区、流线组织明晰,日照间距、防噪距离等内容。塑造建筑特色形象,彰显该类型建筑的丰富内涵。
2 构想
2.1 思考切入
从基地条件入手,项目基地内部设有多处条带形服装厂房,这为设计提供了很多设计思想,可以对原有建筑进行改建、扩建、推倒重建,亦可将这几种手法组合在一起,形成有现代感、融入感的建筑主题。
地域性建筑风格的形成首先满足当地人最基本的生活条件,如能够抵挡风寒,然后经过各种自然灾害的历练对建筑进行一代又一代改造,在建筑的基础设计理论下,建筑的造型与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具有着一定的关系。从建筑功能及服务人群对象出发,从后三村地域性建筑文化特征出发,从东北的冬季寒冷气候特点出发思考。后三村硬山顶到处可以看到,屋脊处的吻兽也十分明显,文化气息浓郁。
2.2 设计理念
本项目所处地居民点周围文化娱乐生活资源充足,通过新一轮的村庄规划设计,能够进一步整合资源,提升产业联动要素,打造具有特色的新农村。气候四季分明,:气候类型为C级严寒地区,在设计上对建筑材料的选用及使用上,保证在冬季有足够的保温能力,同时在夏季也能达到通风隔热标准,为建筑提供一个最舒适的环境空间。
2.3 造型设计
本项可从建筑学的角度出发,考虑整体的立面及造型设计与周围的建筑形式及体量间的关系,在整个街区中既要和谐统一又要个性鲜明,独具特色,同时,又着重为周边居民营造出和谐的场所精神。村中现有建筑硬山居多。硬山是中国传统建筑表现的艺术,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山墙屋顶形式。
3 建筑的生成
建筑主要功能分布及空间配置总体为以服务为主,地上三层、地下一层。
一层建筑北侧设有建筑主出入口和门厅,主入口与建筑广场和停车场毗邻。一层西侧是对内外皆可使用的多功能活动厅以及一个公共开放的餐厅,加强公共餐厅的服务属性。餐厅设置为开放形式,流线上注意货物流线与建筑老人移动流线的分布问题,将仓库联排布置并连接中央厨房,与公共餐厅相隔一个走道的距离。在中央厨房的东西两侧设置员工餐厅与公共餐厅,使其同时服务两个空间。餐厅设置在采光较好的南向,同时又具有良好的视野。紧急医疗用房区域为老年人发生紧急状况时得到及时救助,设有紧急救助区、护理站,护理人员专属的休息室。二层南侧设置两个老年人居住组团,北侧设置一个居住组团,南北组团相互连接,在连接位置东侧布置服务功能区域,能够高效便捷地进入被服务空间,缩短服务可达距离,在老人出现紧急情况需要救助时能够第一时间完成救助。由于老年人退休之后的养老生活会面临社会关系以及社会地位的转变,因此考虑到老年人的心理变化设计了一定面积的公共起居空间,与老年人居住单元配套,每个居住单元均配置起居活动空间,位置设置在老年人易于聚居的流线空间节点上,该空间分室内和室外两部分,充分的考虑了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征。三层南侧设置了两个老年人居住组团和服务功能区。在东侧局部位置设置了员工宿舍。
整个建筑共友4个体块围合成了口字形的建筑整体,建筑的西侧一层局部位置做了架空处理这形成了一定的开放性、廊下灰空间,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变化。
地下一层集中设置了为变配电室、换热站、排风机房、送风机房等各种辅助类备用房,较为中心的位置有利于各设备更高效与均衡的服务每一个空间集合。
4技术和特色
当今的地域性建筑在造型方面拥有创新性的同时,兼具了历史与文化上的包容性和展望性。地域性建筑彰显了区位的优越性。在当今城市高速推进的过程中,标志性建筑不仅说明了建筑本身,还说明了新生活方式、新思维方式的体验过程。建筑形式选用
波纹钢板组合混凝土框架结构,使“钢甲壳”在与混凝土协同承担结构荷载,同时又可作为施工阶段混凝土浇筑的模板,。波纹钢板复合结构具有优良的抗震性能,形成波纹钢板复合结构体系的一项新技术。
总结
对于养老建筑,要在最基本的建筑设计理念上,更全面细致的考虑建筑的各个环节,对建筑功能进行“潜移默化”设计,去适应老年人的生活功能要、心理需求。对于老年人来说,养老建筑也在呼吁我们关注老年人,他们是我们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在设计上让老人感到温馨舒适,又归属感,他们仍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样才能充分表达建筑的人文精神,高雅的艺术,同时有满足它一定的大众审美情趣。不被大众所欣赏的建筑,又怎么会有公众性。
参考文献:
[1]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波纹钢板组合框架结构技术规程(T/2020)
[2]袁晶晶,周毅刚•近代以来中国地域性建筑发展概况与多样表达[J]•重庆建筑,2021(4) 09-12_
[3]李天骄,范天宇•东北地区地域性建筑文化特色研究[J];城市住宅;2016年11期
[4]牛雨辰. 医养结合养老院建筑设计探析[J]. 居业 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