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心理学系,广东 韶关,512005)
摘要:素有“苏联贝多芬,20世纪巴赫”美誉的肖斯塔科维奇是世界音乐史上少数能创作超过10首以上大型交响乐曲的创作家,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遭希特勒军队袭击伤及左脑颞叶脑室,也因此开始谱写出《第7号交响曲》等传世名曲。与此同时,意大利作曲家朱塞佩‧塔蒂尼《Devil's Trill Sonata》奏鸣曲的由来也曾自述梦中魔鬼为他弹奏的亲身经历。颞叶是主掌声音相关记忆的脑区,笔者在《音乐性癫痫发病脑区与幻听治疗经验》、《音乐性癫痫发病脑区与幻听治疗经验》等系列文章中均有提到视听幻觉的重现技术,本文基于前期研究成果,从音乐考古学列举几位知名作曲家,从颞叶听觉神经生理病变视角分析声音幻觉与音乐创作的相关案例。
关键词:肖斯塔科维奇;朱塞佩·塔蒂尼;帕格尼尼;颞叶;睡眠医学
1肖斯塔科维奇的颞叶外伤
肖斯塔科维奇在前苏联受到希特勒入侵的卫国战争期间,左脑颞叶脑室在列宁格勒遭到子弹嵌入,在X线检查发现肖斯塔科维奇的头每每偏向一侧,碎片就跟着游移压迫到颞叶区,该区域掌控着音乐感知创作,在他作曲时旋律与灵感源源不绝,以下是前苏联在其康复检查时,被主治大夫留下的一段记录。
肖斯塔科维奇说,由于碎片的存在,每次他把头歪向一侧时就可以听到音乐。现在的他脑袋充满了旋律,而且每次都不一样,他在作曲时就拿这些旋律来当创作素材。
在早期往前苏联留学的中国神经学专家王新德是浙江上虞人,1950年上海医学院毕业,1956年前往苏联医学科学院神经病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获医学副博士学位。历任上海第一医学院神经病学教研室副主任,卫生部北京医院脑系科主任、主任医师,北京医科大学兼职教授,卫生部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华神经病学学会主任委员,世界神经病学联盟帕金森病及相关疾病研究委员会委员等。王新德教授从事神经病学的医疗、教学、研究工作50余年,对脑血管病、帕金森病、老年神经病学、神经心理学有较深的研究,其中“汉语失读症,失写症,镜像书写及失语症的研究”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研究”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著有《脑血管疾病》、《老年神经病学》、《现代老年病学诊疗手册》和总主编21卷大型《神经病学》等,国内外发表论文数百余篇。在王教授的回忆纪录中写道:
1950年代,他曾与一位著名的苏联神经外科医生一起工作,这位神经外科医生向他讲述了他曾经协助治疗过一名患者,该患者在10年前列宁格勒围城期间被德国锐器击中,并来他这里治疗几年,这位病患就是大名鼎鼎的肖斯塔科维奇。
在康复回诊期间,肖斯塔科维奇却不愿意将子弹移除,他说,每次他把头靠向一侧,他都能听到音乐。他的脑海里充满了旋律——每一个都不一样时间——然后他在作曲时利用了它。将头向后水平移动立即停止了音乐。另一个X光检查,如故事所说,清楚地显示了这块金属在他的大脑中移动,但这位苏联医生咨询了他的上级,“武装部队的外科医生和我们国家的主要神经外科医生”他检查了肖斯塔科维奇同意金属碎片留在脑中,因为“如果它有助于产生更多的音乐,德国制造的弹壳会做得很好”
肖斯塔科维奇在苏联时期是个指标性的音乐家,尤其第七号交响曲,足以代表二次大战时期对于虚无主义和俄国现代音乐的代表,王新德教授在面对美国《纽约时报》记者回忆时说道(英文表述):
据我所知,直到现在还没有人暗示肖斯塔科维奇在列宁格勒受伤。他似乎是在1941年秋天到过那里,和其他艺术家一起在消防队工作、挖战壕。如果他确实大脑被开一枪,这并没有阻止他的创作《列宁格勒交响曲》(第7号交响曲),并于当年12月完成。根据说他在列宁格勒创作了三个乐章,在古比雪夫创作了第四个乐章,他被疏散到那里,在那个时间框架不允许作曲家有太多时间从几乎致命的伤口中恢复过来。当然,在一个在各方面都如此惊人的故事中,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从音乐上讲,脑部事故可能是让肖斯塔科维奇朝着令人兴奋的新方向发展。
《纽约时报》作为王新德教授访谈文章的附录,又刊登了另一位神经学家Ronald Henson的评论,文章中承认脑室内可移动异物的现象在医学界并不陌生,并引用了1970年在《神经外科杂志》上的一个案例,并进一步指出“已知音乐幻觉发生在与听力相关的主要区域周围或邻近的颞叶病变处”。但是在肖斯塔科维奇的任何传记中都没有提到战争伤害,甚至在声称是作曲家对所罗门‧沃尔科夫口授的回忆录的《证言》中也没有提到。
1979年沃尔科夫(Solomon Volkov)完成《证言》(Testimony, The Memoirs of Dmitry Shostakovich)一书,沃尔科夫声称藉由1971~1974年间所默录的口述记录完成并由作曲家签名证实后再整理出版,不过手稿却从未公开过,而多位肖斯塔科维奇生前的作曲家好友,肖斯塔科维奇的两名子女,以及晚期形影不离的第三任妻子伊丽娜等,都质疑此书的可信性。但也有多位曾和肖斯塔科维奇共事的亲友,包括好友兼前苏联的音乐评论家利柏定斯基(Lev Lebedinsky),肖斯塔科维奇女婿马克列维诺夫(Maxim Litvinov),大提琴家罗斯卓波维奇(Mstislav Rostropovich)等人表态支持本书的真实性。1991年苏联解体后,肖斯塔科维奇的儿子马克森(Maxim Shostakovich)曾公开表示《证言》的确是父亲亲身口述。 由于当时前苏联政治环境特殊,《证言》内容与取向恰恰满足了西方人士的期待,使得《证言》在西方风靡一时。汤尼‧帕尔玛在1987年曾将全书拍摄成电影作品。众所周知,肖斯塔科维奇晚年有严重的老年病,包括:心脏病(据传死于中风)、骨骼疏松、右手严重关节炎无法屈张。Ronald Henson对《纽约时报》记者证实他的同事曾经被邀请到莫斯科就肖斯塔科维奇病例进行咨询,但没有向其透露更具体的诊疗过程纪录。
2朱塞佩‧塔蒂尼与睡眠医学
著名意大利作曲家朱塞佩‧塔蒂尼有一首颇受欢迎的奏鸣曲,被命名为《魔鬼的颤音》(Devil's Trill Sonata)。据作曲家自述,本曲有这样的离奇故事:
在1713年的一天晚上,塔蒂尼做了一个梦,梦到他把灵魂出卖给了魔鬼,得到的报酬是魔鬼情愿为他服务。他将自己的小提琴交给魔鬼,看看他能拉出什么好听的音乐,这位魔鬼演奏了一首美妙得出奇的奏鸣曲,其精彩和熟练使得塔蒂尼激动地连气都喘不过来。正在这激动万分之际,他醒了过来,想到梦中的情景,连忙抓起小提琴凭记忆拉出了梦中魔鬼演奏的那首奏鸣曲,并且把它记到谱纸上,这就是《魔鬼的颤音》奏鸣曲的由来。
本首曲子不长,大约17分钟,因有大量高难度的颤音而变得技巧性,难能可贵的是同时保持了极强的可听性,此曲最后一个乐章运用了许多非常难的颤音技巧,而《Devil's Trill Sonata》本首曲名字是传说中地狱三巨头之一,在法国天文学家热罗姆‧德拉朗德(Joseph Jérôme Lefrançois de Lalande)的《Voyage d'un françois en Italie, fait dans les années 1765 et 1766》记载着塔蒂尼本人自述一段话:
1713年的一个晚上,我梦见我以灵魂与魔鬼订了一个契约。一切就像我期盼地那样进行,我的新仆人能清楚地感知并实行我每一个欲念。此外,我把我的小提琴递给了他,想看看他会不会演奏。于是我听到了一首让我震惊地无以言表的极优美动听的曲子,它是如此艺术,充满了惊人的智慧,即使是之前我最为大胆地幻想里也从来没能有过类似的灵感。我是如此的狂喜,万分地激动,无比地心醉,乃至于我听到窒息了,于是我醒了过来.....
醒来后我立即抓过我的小提琴试图留住记忆——至少留住一小部分我梦中那首曲子给我的印象。醒来后,这是我写得这首曲子是我写过的最好的曲子,但我仍然想把它命名为“魔鬼的颤音”虽然它与那首把我彻底感动的曲子相差是如此地大,大到我情愿把我的乐器砸掉,从此跟音乐永别——如果我没有音乐也能活下来的话。
3魔鬼附身的帕格尼尼
帕格尼尼(Paganini)最光辉的成就在于演奏自己的作品,他身材瘦长,拉琴时情绪激越,似痴似醉,如魔鬼附身,技巧之精湛有24首小提琴独奏用随想曲为证,这是帕格尼尼生前允许出版的少数作品之一。24首随想曲中的某些新技巧由李斯特和舒曼移植于钢琴练习曲中,由布拉姆斯和拉赫玛尼诺夫用于钢琴变奏曲中,另作有小提琴协奏曲至少5部,帕格尼尼的作品并没有出版得太多,很多作品他只作给自己演奏而没有正式出版,太高难度的演奏技术造成后世没有多少人能够演奏他的作品。传说中帕格尼尼的演奏技巧非常特别,最快可一秒拉16个音。他在演奏会中,小提琴琴弦常常会被预先设计突然“意外”地拉断,一根接着一根,而帕格尼尼依然用高超的技艺演奏,甚至到最后小提琴只剩下一根弦线。
参考文献
[1]陈德生.全面认识脑血管病 积极防治脑卒中[J].长寿,200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