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城市滨水空间是一个城市活力的体现,滨水空间的周围联系及其自身景观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空间利用率,山地城市滨水空间可达性由于地形因素而受到较大限制。本文在总结城市滨水空间的发展历程、剖析现状问题、判识主要价值、分析山地城市滨水空间特性的基础上,从视觉、交通、功能和景观四个方面入手,为山地城市滨水空间可达性改善提出设计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山地城市、滨水空间、可达性
1引言
我国山地城市约占全国城市总数的一半。[1]因地形变化大,交通关系复杂,防洪、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管控要求高,山地城市滨水空间建设和使用在较大程度上受限。因土地资源短缺,山地城市滨水空间可达性的改善可在较大程度上提升山地城市公共环境体验。可达性包含心理可达性和行为可达性。行为的可达性与连接人与山地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交通系统有关,心理的可达性则与个人喜好、整个滨水开放空间的总体环境质量、位置、宣传效益、周围绿地分布和状况有关。[2]
2城市滨水空间的发展及现状
2.1城市滨水空间发展回顾
十九世纪以前,水运比陆运更具优势,滨水地区因而迅速发展,码头成为城市里最为活跃的地方。十九世纪产业革命以后,大量的物质流动转向铁路运输,滨水空间的运输功能大大削弱,原先的工厂、仓库、客栈和码头逐步废弃,污水、垃圾污染严重,环境质量急剧下降,一度衰落为城市中荒芜的地段。
到20世纪中叶,发达国家普遍经历了严重的逆工业化过程,工业、交通设施和港埠加速从城市中心地段迁走,且由于人口增长,城市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和开放空间越来越少,而一度被忽视的城市滨水空间却提供了难得的建设用地,以商务和游憩活动来复兴城市滨水空间成为许多城市规划中的重要内容。[3]20年代末,滨水区开发侧重于滨水环境和景观形象的建设,主要是通过改善滨水区环境、交通条件等,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公共场所。[4]21世纪以来,滨水空间开发主要以实现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塑造城市形象、发展城市经济、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5]
2.2国内城市滨水空间现状问题
随着40多年的开发建设,国内城市建成环境质量发幅度提升,城市滨水空间成为居民生活休闲的场所,也成为城市靓丽的名片。但也暴露出一些建设问题,如快速路或滨江大道隔绝城水关系,沿河防洪堤阻断水体可达性,滨水步行道功能单一、活动场景考虑不足等。
2.3城市滨水空间价值判识
1)滨水空间是联系城市聚落与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的重要廊道,是城市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2)滨水空间是城市文脉的起源地,是城市重要的战略资源,是城市生产空间、公共空间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城市品质、塑造形象特色、提升城市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核心空间。3)滨水空间链接城市公共生活,作为以水串联蓝绿景观、市民生活和城市功能的线性空间,是城市居民居住、就业、休闲、娱乐不可或缺的重要公共空间,作为承载城市生活、支撑高水平的城市公共生活链接。[6]
2.4山地城市滨水空间特性梳理
山地城市水系空间有着自己的独特性,特别是不同尺度的河流水系伴随着城市建设出现不同的生态问题,从整体层面的城市建设角度而言,城市化影响着河流水系的本体空间及水系关联区;从河流水系本体而言,城市建设会导致河流水系的生态服务功能不足,生态脆弱性较明显。
山地城市水系空间因循地形地貌的特殊性,具有紧凑集约的流域空间格局特征,并且在长时间的时空范围内形成相对稳定的水文机理。流域范围内的城市建设行为导致参与水文过程的土地空间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这是导致山地城市水系空间生态脆弱性的主要因素。
3山地城市滨水空间的可达性设计
3.1增强视觉可达性
视觉环境的可识别性直接决定到达目的地的可能性。山地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视觉可达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人横向视线可达,如我们在不同高程的街道及建筑内部能看到江面及滨江开放空间,二是指纵向可达,通过伸向滨江开放空间的垂直廊道看到滨江及滨江空间。[2]山地城市土地资源稀缺,再加之滨水地价昂贵,滨江建筑往往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体量较大,对视线造成一定程度的遮挡。因此,在城市设计和公共空间布局中,均需根据山水关系合理布置视廊、风廊,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城市景观。
3.2增强交通可达性
在山地城市滨水开放空间设计过程中,道路交通处理直接关系滨水开发的成败。片区横向联系方面,选择周边居民人口密度高、公共功能、旅游资源和绿化开放空间集聚、步行桥较少的区域,通过增设步行桥和修缮现有桥梁,加密通往滨水空间的道路,改善通往滨河空间的慢行环境。片区垂直交通方面,垂直等高线的公共梯道成为有效选择,不仅解决了不同高程空间之间的通行效率,也为城市公共空间打造提供了多样化的景观素材,有利于形成户外活动、交流、买卖的重要场所,在一些地形过陡的地段,传统的阶梯已经不能满足地理条件的限制,需要加装升降观光电梯或步行梯,解决人们到达江河湖边的交通问题。
滨江高架桥虽提升了交通便捷性但破坏自然景观、阻隔山水延续、产生大量消极空间。[7]可根据实际情况假设天桥跨越干道或者建设桥下通道跨越道路,尽量减少对人们交通的隔离。强化滨河桥下空间利用,增强桥体两侧功能与景观联系,提升桥下空间步行体验,完善服务设施,植入休憩、展示、文化、生态、停车等功能,形成连续且充满活力的城市空间。
3.3增强功能可达性
结合周边用地功能、历史文化资源和区域地形特色,沿滨水岸线增设健身、休闲、文化服务等设施和场所,汇聚多样化城市活动,增加公共空间的可参与性与社会交往性,形成具有文化影响力和活力的公共空间。此外,滨水空间沿线连续分段、分类设置运动、儿童活动、信息服务、商业、休憩及公厕等便民服务设施。
3.4增强景观联系性
山地城市滨水空间设计应顺应岸线地势的韵律、走向与尺度,对用地建筑空间、用地建筑室外空间以及城市公共空间、城市滨水岸线一体化设计,强化滨水空间城市界面的公共性、舒适性、活力度。完善和提升亲水设施,合理设置亲水平台、台阶等,并结合直立驳岸,建议通过台阶、步道、平台等设计满足亲水空间需求,部分可作为可淹没设施[8]。适度引导建筑与城市家具风格,沿滨河空间设置有一定标识特色的座椅、照明、标识、垃圾桶、智慧家具等城市家具。
4结语
城市滨水空间改善提升了城市环境,也丰富了市民日常生活,对高效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城市空间和谐、美化城市景观及延续城市文脉等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光宇.山地城市学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李金花,黄伟.山地城市滨水开放空间可达性研究初探——以重庆市渝中区滨水开放空间为例.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3]李建伟.城市滨水空间的发展历程[J].城市问题.2010(10);
[4]焦胜,曾光明,何理,等.城市滨水区复合开发模式研究.[J]2003(03);
[5]陈伟.城市经营中的滨水区开发与经营[J].规划师2004(20);
[6]王英,刘健,邵磊,唐燕. 城市滨水空间综合整治要素及治理导向——以北京清河海淀段为例[J].世界建筑2020;
[7]胡 纹,陈梦椰.寻找失落空间——重庆滨江高架桥下部空间的利用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4.08 128-129;
[8]俞孔坚.生存的艺术——定位当代景观设计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