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牟平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5
/ 2

数字赋能牟平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探索

刘甜甜

中国烟台市牟平区委党校, 山东  烟台  264100

摘要:2022年烟台市政府工作报告已出炉,今后五年奋进新时代、塑造新优势的烟台蓝图已经绘就。报告指出,要强化创新驱动,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奋力突破,要推动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是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并在加速向农业农村渗透。在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机遇窗口期,找准数字经济和农业生产的结合点,开创数字赋能乡村产业振兴新格局,踔厉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科创突围。

关键词:数字赋能;产业振兴;实践

1 牟平区数字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工作实践

1.1 开展益农信息社建设

益农信息设中心站1个,专业站50个,标准站54个,简易站440个。益农信息社主要功能有三,一是三农信息推送。利用益农信息社微信交流群发布三农信息,加强信息资源共享,利用联农电视信息发布模块轮播闲置劳动力和用工信息,加快劳务输出的市场运作步伐。二是培训工作。建立区级培训队伍,指导全牟平区运营管理培训工作。疫情发生以来,以益农信息社成立背景、服务内容、信息员职责定位、联农App实操使用等基础知识召开线上及线下各类培训活动20余场,受训人员2000人次。三是宣传推广。凭借自身优势为网红做宣传,网红通过直播平台为农户销售农产品。

1.2 开展数字化果园建设

设立专项奖补资金以助推数字化果园建设。牟平区农业农村局制定了《牟平区2021年数字化果园建设奖补实施方案》,对2021年度内新建物联网设施或者完善原有物联网设施,达到市苹果专班要求的数字化果园镇、县级建设标准,能够对接市苹果大数据中心,给予实施主体设备购买款总额50%的补助;承担牟平区2020、2021年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四级示范园区建设并达到相应数字化果园建设标准的,补助比例提高到70%。奖补资金主要用于购买物联网设备、病虫害仪器设备、杀虫灯、土壤监测设备、小型气象站设备、无人机、常规品质检查设备和农药残留速测设备、植物生理生态监测设备(植物茎干微变传感器、果实膨大传感器、植物营养测定仪)等。

全区有包括烟台市大华果品专业合作社基地等17家数字果园已接入烟台苹果大数据中心,接入内容主要为气象站、土壤墒情、果园视频等。

1.3 开展蓝色牟平·农技推广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以信息技术支持智慧农业,打造“蓝色牟平·农技推广技术服务平台”,促进农业现代化精准管理,全面推进农业信息服务需求,为牟平乡村振兴提供全新的科技服务。

1.4 开展墒情自动监测站建设

目前已经建设1个墒情自动监测站和4个管式墒情自动监测点。在水道镇孙家庄烟台牟丰种业有限公司水浇地建设1台自动墒情监测站;在玉林店镇大屯圈村西牟平区栋赫家庭农场、水道镇邱家村烟台市聚鑫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武宁街道留德庄村烟台市丛君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观水镇西留疃村烟台市雪利水产品养殖专业合作社分别建设1个管式墒情自动监测点。通过墒情监测站的建设,及时发布墒情监测结果,指导项目区进行科学灌溉,推进18000亩测墒节灌示范区建设。

2 牟平区数字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不足之处

2.1 数字赋能应用场景较少,尚未补齐数字化新基建短板

目前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仍显薄弱,且城乡差距较大,难以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全面、高效的数字网络和基础综合服务。目前支撑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新基建建设还相对滞后,不利于乡村电子商务和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如农产品加工、包装、仓储、冷链运输、物流配送等设施建设还较落后;乡村大型现代化农机设备较少,影响了数字化技术在乡村产业中的推广和应用。

2.2 数字农业市场发育不足,尚未全产业链条数字化改造

乡村产业数字化水平还不高,制约了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具体来看,乡村企业数字化工具普及程度普遍较低,在原料采购、库存查询、研发设计、加工制造、在线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上的全链条服务能力不足;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绝大部分还主要停留在生产环节,产业链其他环节的信息化程度还较低,尤其是在市场推广营运、物流等方面的应用还不够充分。

2.3 数字农业人才储备不足,尚未筑牢数字农业人才根基

一是乡村数字化人才特别是有关信息设备维护、网络营销、信息服务等方面的人才短缺,缺口较大。二是乡村数字化人才结构不太合理。乡村数字化人才中,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人才不多。其次,数字技术与农业“两张皮”现象较为普遍。三是农民科学和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相当多的农民不会用设备、不会卖产品、不会查信息,知识接受能力和操作能力偏弱。

3 牟平区数字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提升路径

3.1 新科技覆盖新场域:夯实新基建基础,改善数字赋能应用场景

应着重进行网络、农业生产、冷链物流等设施的数字化升级,补齐数字化新基建短板,改善数字赋能产业振兴的应用场景。

一是持续信息基础工程在农村全域覆盖,推动乡村网络提速降费、5G设施升级等,逐步完善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基建建设。

二是大力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新设备和技术,创建乡村一体化观测网络和数据采集系统,完善数据共享和管理机制。

三是加强冷链物流等配套设施的配套升级和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改善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应用条件,为产业数字化发展铸桥铺路、降低成本、创造条件。

3.2 新模式扎根新农业:打造新特优农品,发展数字农业市场业态

在农产品的培育、生产、销售环节引入数字化技术设备,实现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

一是推进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对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改造;引入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全领域、全过程的应用,加快智能灌溉、施肥、控温等智慧农业的发展。

二是推进乡村产业数字技术创新。加大对智慧农业技术、传感器技术等的研发支持力度,增加乡村产业数字化技术供给;积极推动数字技术在乡村产业全链条的广泛推广、渗透和应用;加强与政府、企业、高校的技术合作,大力推进数字技术在乡村产业中的集成应用。

三是着重抓好乡村电商产业发展。加大培育乡村电商品牌,强化地理标识申请、品牌标识申请等,培育乡村特色品牌网货,大力支持电商入驻乡村;积极探索乡村新型经营主体和电商的对接;鼓励电商销售地方特色优势工产品、手工艺品、非遗产品等。

3.3 新农人撑起新转型:强化培育接班人,筑牢数字转型人才支撑

人才是发展数字化乡村产业的根基,为数字化农业的发展提供持续、可靠的支撑。

一是外引。鼓励引导具有数字知识的大学生、志愿者、返乡青年、科研院校的人才下乡,提供农业产业数字化方面的农业物联网、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等应用的系统培训以及对乡村产业数字化的专项指导;引进农业数字化人才,通过政府补贴、贷款优惠、社保政策等支持和吸引退伍军人、在外乡贤乡绅、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各类人才返乡,加入数字化人才队伍。

二是内培。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对象,对乡村人按照分类进行培训升级,如种植大户、龙头企业家、家庭农场主等,主要对他们开展智慧农业、数字乡村、经营管理知识和政策等方面的培训;对普通农户,主要开展手机应用、电商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对普通农民,主要开展农业农村数字化典型案例宣讲、成功经营者典型案例分析等方面的培训。

三是留下。完善人才各项政策,做好产业项目和人才对接的创业平台;打造宜居美丽乡村,高标准配套公共设施,实现城乡一体化、均等化;提升待遇激励人才,除基本工资外,根据乡村振兴贡献大小给予分红、补贴、奖励等。

作者简介

刘甜甜(1991-),女,山东滨州人,硕士,烟台市牟平区委员会党校,教师,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与区域中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