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及儿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干预效果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6
/ 2

内科及儿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干预效果评价

甘晓霞 ,刘鸿(通讯作者)

重庆市巴南区第二人民医院,重庆市,400054

摘要:目的;探讨院内科及儿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进行干预,评价其干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该院内科及儿科2018年7月—12月1880份病例作为对照组(干预前),2020年7月—12月2207份病例作为实验组(干预后),比较两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干预后各科室总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8.12%,低于干预前的58.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44.45,P<0.001)。除内分泌科、儿科、血液科外,其余各科室干预后抗菌药物使用率均明显低于干预前(均P<0.05)。干预前后内分泌科、血液科抗菌药物使用率均不高(<40%),符合卫生部相关要求。结论通过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综合干预,降低了该院内科及儿科抗菌药物使用率。

关键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干预;评价;医院感染;

抗菌药物在内科病房主要用于治疗,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应该是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先进行采样送检,然后依据药敏结果选择用药,而经验用药则应根据本院的感染菌谱和抗菌药物敏感谱分析可能的病原菌,合理选药;得到检验结果后依据临床治疗效果和药敏结果调整用药方案。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将经验用药变相为习惯用药的现象,从而导致一些特殊患者肝肾功能损伤、细菌耐药增加、菌群失调,引起医院感染等。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随机抽取本院内科及儿科2018年7月—12月1880份病例作为对照组(干预前),2020年7月—12月2207份病例作为实验组(干预后)。

2.研究方法。收集两组病例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病例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填写《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调查表》,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情况(科室、性别、年龄、入院诊断、住院日数等)、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抗菌药物名称、剂量、频次、使用日数等)和出院转归情况。

3.干预措施。(1)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征求意见稿)》及《省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将抗菌药物购入品种控制在50种,制定本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对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2)医务人员培训。开展医务人员全员培训,培训重点包括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原则、细菌耐药预防、相关制度规范、相关法律责任等,医务人员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方授予相应的抗菌药物处方权。(3)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定期分析全院及临床各专业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适宜性,分析抗菌药物使用趋势。(4)加强儿童抗菌用药管理。儿童是抗菌药物应用较多的群体,但使用剂量小,总消耗量低,在医院抗菌药物管理中往往被忽略。针对儿童用药的特殊性,新增1名儿科临床药师,启动儿科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和评价,重点监控住院儿童静脉用药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并进行专项点评。(5)推进“医院+社区”双宣传。加强医师最新治疗进展宣教,如国内外氨基糖苷类使用差异,喹诺酮类使用亦受到限制,导致儿童广谱抗菌药物静脉用药增多,耐药率增加。由于公众对流感疫苗接种率低,抗菌药物使用率上升。“医院+社区”双宣传,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的意义。(6)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通报和诫勉谈话制度。对抗菌药物使用量、使用率和使用强度进行排序,向全院公示表扬前10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医生,对前10名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医生则在全院进行通报。对存在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医生,视情形依法依规予以警告、限期整改、暂停处方权、取消处方权等处理。

  1.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χ检验,检验水准α=0.05。

二、结果

1.一般情况。对照组患者1880例,年龄0~91岁,平均住院日数为(12.62±3.14)d;实验组患者2207例,年龄范围0~90岁,平均住院日数为(12.93±2.71)d。

2.各科室抗菌药使用情况。干预前各调查科室总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8.62%,干预后为48.12%,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44.45,P<0.001);除内分泌科、儿科、血液科外,其余各科室干预后抗菌药物使用率均明显低于干预前(均P<0.05)。

三、讨论

1.调查结果显示,干预后各科室总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8.12%,低于干预前58.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44.45,P<0.001)。说明实施抗菌药物干预措施,有效降低了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同时,干预前后,内分泌科、儿科、血液科抗菌药物使用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前后内分泌科和血液科抗菌药物使用率均不高,符合卫生部相关要求,在下一步干预措施中应重点监测其治疗性抗菌药物的标本送检率,提高医生的送检意识,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品种。实施干预措施后,儿科抗菌药物使用率仍高达90.14%,处于较高水平。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儿科大部分患儿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引起,而抗菌药物对各种病毒及真菌感染等通常是无治疗效果的;但因病毒感染前期症状与细菌感染类似,加上儿童体质差等原因,使其易在病毒感染基础上合并细菌感染,所以造成儿科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但这不仅造成药物资源的浪费,还会导致耐药菌株产生,使患儿抵抗力越来越差。所以,在下一步的干预措施中,应重视儿科的抗菌药物监管,通过采取制度约束、严格奖惩等措施,使儿科医生严格遵守抗菌药物使用原则,以逐步降低其抗菌药物使用率。

2.抗菌药物使用率降低。根据《抗菌素耐药:全球监测报告》、卫生管理部门的管理规定及要求,结合安医大二附院JCI评审要求,通过健全管理制度、审核医嘱和宣传教育等干预措施,儿科住院患儿的抗菌药物使用率已降低至73.78%,亦低于中国住院儿童抗生素使用率77.56%的平均水平,但远高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率22.00%~25.00%,提示医院儿科抗菌药物管理已有一定效果,但仍需持续改进。首先院方应加强抗菌药物的持续管控,每月对儿科医师抗菌药物使用量及使用频度进行监测。同时,所有医嘱必须通过“智能互动审方中心”系统,经审方药师审核再次确认,双重监管,确保其合理使用。从医院层面加强监管力度,为儿科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供有效保障。

3.静脉用药DDDs显著降低。目前我国儿童静脉抗菌药物使用率过高,医院不仅取消了门诊输液,且干预后住院患儿的抗菌药物静脉用药使用金额比例和DDDs呈下降趋势。推动健康教育活动的干预实施过程中,在儿科医师专业知识自我提高的同时,需进一步加强患儿家长健康教育和沟通,对于降低抗菌药物输液的使用,并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4.抗菌药物使用品种明显减少,费用合理。干预前后儿科抗菌药物DDDs用药与成人使用抗菌药物排序一致,排名第一为头孢呋辛,同类其他产品如头孢孟多不良反应少,且与头孢替安相比具有价格优越性;此外,头孢呋辛的金额排序与DDDs排序比持续=1,表明其销售金额与用药频度同步性好,费用合理。针对碳青霉烯类药物使用品种和金额呈上升趋势,医院进一步修订了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规定,对于碳青霉烯类药物的开具要求更加严格,实行专档管理。此外,每月还对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病例进行动态监测及合理性评价,避免无指证使用抗菌药物等现象,建立长效干预机制。

总之,针对儿童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医院出台了多项干预管理措施,干预后,抗菌药物使用率以及静脉用药明显下降,品种选择日益趋于合理,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广谱抗菌药物碳青霉烯类使用量有升高的趋势等,需要进一步加强儿科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宣传与监管。

参考文献:

[1]刘红.住院患儿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调查分析.2019.

[2]李胜才.关于内科及儿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干预效果评价.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