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山地旅游开发与小城镇建设的融合

/ 2

浅谈山地旅游开发与小城镇建设的融合

张少伟  ,杜艺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建筑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0

摘  要 小城镇是衔接城市与乡村的重要过渡环节,也是人居空间与山水资源高度混合。山水资源是城镇特色发展的基础依托,又是旅游开发的资源禀赋,在城镇的规划设计中应当充分重视山水格局,关注生态保护与城镇发展相互平衡。本文探讨了山地旅游开发背景下小城镇建设应关注的重点,建立了旅游型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一般路径,以期为类似的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山地旅游  小城镇  山水格局  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同时也为山区旅游小城镇带来了生机。结合山地旅游小城镇的特点,利用旅游环境保护、城镇景观优化及城镇功能分区的规划理念,协调旅游开发与城镇建设,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这类旅游型小城镇建设的考验与挑战。

1相关概念

1.1山水城市

“山水城市”的概念涵盖了生态学、风水学、人居环境学、城乡规划学等多

个学科,涉及城乡规划学中的城市空间形态、空间布局、城市设计等众多方面。

本文认为山水城市是一种理想城市,具有良好自然山水环境和丰富的人文内涵,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注重自然山水环境和城市空间发展的相互关系,追求城市空间形态和自然山水环境相协调的城市。

1.2山水格局

城市山水格局既包括自然山体,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湿地本身,也包括人类对自然山水所做的有益补充。城市山水格局的研究是个系统的研究,它不仅包括城市内部及外围的自然山水整个系统的大小位置,也还包括自然山水与城市建设地块的形态关系,还包括对城市山水文化内涵方面的研究。

1.3山地旅游

目前对山地旅游概念没有比较权威的定义,本文引用王瑞花(2005)在《云南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开发保护策略》一文中做出的解释:山地旅游是包含了“山地攀登、探险、考察、野外拓展等特色旅游项目,兼山地观光、休闲度假、健身、娱乐、教育、运动为一体的一种现代旅游形式”。

1.4旅游型小城镇

旅游型小城镇,就是拥有较为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旅游产业占有一定比例的小城镇,是在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与城镇化进程双重因素推动下产生的。旅游产业的集聚是旅游型小城镇形成的前提;特色化是旅游型小城镇建设的要点;旅游产业整合是旅游型小城镇发展的核心。

2山地旅游型小城镇特点

2.1生态环境脆弱

由于地形变化和山水相融的自然优势,带来了丰富的动、植物种类与独特的自然景观等旅游资源。但也正是由于地形、地貌以及地质条件的复杂性,使山区小城镇相对于平原城镇生态敏感度较高、生态环境脆弱。而山地城镇景观自身的结构多样性较差,自我平衡容易被打破且被破坏后恢复能力较弱,任何自然或人为因素对环境的改变都有可能使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导致系统失衡。

2.2建设用地局限

由于受地形地貌起伏多、坡度大和地质灾害的多重制约,山地小城镇的可建设用地普遍紧张。在大多数山地城镇用地评定中的一类用地占比均较低,大部分为必须采取一定工程措施加以改善后才能建设的二类用地。同时地形地貌的起伏多变给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困难,特别是城镇污水无法及时有效的进行集中处理,对周边水体和空气造成污染。

2.3聚集时间不均衡

受旅游环境季节性变化和游客出游时间的影响,旅游型小城镇的旅游人口呈明显的集聚时间不均衡性。根据旅游的季节性特点,城镇人口在旅游旺季时人口急增,而旅游淡季游客数量锐减。这种人口急剧变化的现象在山区旅游小城镇普遍承在,给小城镇的用地布局、功能分区、设施配套带来难题。

3山地旅游型小城镇建设现状

3.1山地旅游小城镇快速发展

随着交通的改善,保持了良好自然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因子的山区小城镇成为旅游热点。位于山区森林公园边缘的小镇及高速公路沿线的城镇率先成为都市假日游的目的地,城镇建设规模急剧扩大。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城镇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

3.2山地旅游型小城镇建设性破坏

山地旅游型小城镇的快速扩张对城镇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当前由于地方政府急于发展经济,造成了旅游环境的严重破环。基础设施也未能合理规划和配套建设,使大量生活污水无序排放,带来了严峻的环境污染。管理力度的薄弱,使建筑的风格、体量不协调统一,造成城镇风貌的混乱。因而应尽快对山地旅游型小城镇空间资源进行建设规划控制,使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有序进行。

4山地旅游开发与小城镇规划融合思路

4.1生态保护与城镇发展相互平衡

山水资源既是小城镇生态保护的重要要素,又是进行旅游开发的基础。应当注重生态保护与旅游特色发展相互平衡,既要保护生态格局的完整性,又要促进小城镇在旅游开发的带动下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将生态安全放在首位,加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生态敏感区域应重点加强保护。

4.2弹性开发与刚性管控相互协调

复杂多变的山水地形条件使得旅游项目建设难度增大,应当注重弹性开发与刚性管控相互协调,合理把握游客与各类生态要素之间配置的空间关系与时间进度。一方面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线,通过梯度开发、弹性开发的方式,实现用地高效利用,促进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对生态敏感地区进行刚性管控、严格保护,守住小城镇的生态安全底线。

4.3视觉感知与定量测算相互补充

旅游型小城镇的规划发展应当以保护山、水、城之间的视觉感知为落脚点,以定量的管控指标为具体抓手,注重视觉感知与定量测算的相互补充。在景观体系构建、城镇特色塑造等方面从人的直观视觉感受出发,营造更加宜人的美学体验。同时,适当引入定量模拟方法,利用GIS平台进行模拟分析,加强山水格局保护管控的精准性。

4.4生态宜居与旅游功能相互融合

旅游型小城镇丰富的山水资源为发展旅游产业、打造特色旅游空间、塑造特色景观点提供了重要载体。应当注重城镇的生态宜居与旅游功能相互融合,既要充分利用山水资源的景观美学功能,又要协调旅游度假区的产业、服务、交通等多种功能。一方面,塑造丰富的景观体验,凸显山、水等标志性形象特征。另一方面,依据山水格局协调旅游度假区的功能布局,协调小城镇面临的环境保护、土地利用等矛盾,促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良性互动,形成生态互补、产业互动的共同发展格局。

5结语

近年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众多山地旅游型小城镇在空间建设过程中缺少对山水环境的关注,面临着空间边界突破山水限制,威胁山水生态安全;城市空间结构失调,山水格局未彰显;城市用地布局失衡,与山水环境结合差等现实挑战。如何协调城市空间发展和山水环境维育的矛盾,构建具有活力的空间体系,满足城市发展需求显得尤为迫切。因而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升空间效率和品质,引导城镇空间合理发展,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山区小城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何海瘼,陈玉书,钱耀军.生态文明导向下旅游特色小城镇建设研究----以海南旅游小城镇开发建设为例[J].新经济,2016(23):1-2.

[2]宋维尔,汤欢,应禅莉.浙江特色小镇规划的编制思路与方法初探[J].小城镇建设,2016(3):34-37.

[3]安喜芬,付海亮.西南民族地区山地旅游保护与发展保障机制研究----以贵州省贵阳市为例[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7(4):63-66.

[4]丁勇.贵州山地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优化策略探析[J].中外企业家,2019(34):184-185.

[5]郭文礼.创新驱动是旅游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洪洞县发展为例[J].文化产业,2019(20):1-3.

[6]李婷. 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评价与建设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