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六盘水盘州市特殊教育学校
摘要: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对于普通低年级学生来说,还是对于特殊学校的培智低年级学生来说都是不可忽视的地位,帮助培智低年级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更好的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以及学生内心的幸福指数,并且将终身服务于学生的成长。
关键词:培智学校;培智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
培智学生在自身的认知和行为方面,往往会存在一些发展的缺陷,相对于正常的孩子,在引导培智学生培养习惯的过程当中,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耐心以及精力,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培智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往往会更加的困难。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设置单元主题
对于培智低年级学生来说,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所以如果想要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常规习惯,就必须紧紧抓住课堂的教学,通过单元主题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习惯的重要性,并且能够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表现,并且能够设置单元性的主题,让学生在学习行为习惯的时候,能够更加的具有条理性。比如说培养学生讲卫生的好习惯,让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当中常运用的毛巾、牙刷等,培养学生讲好个人卫生的好习惯,同时还能让学生认识生活当中常见的垃圾,让培智学生了解垃圾分类的原则,讲好社会卫生的好习惯,不让学生乱丢垃圾,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且可以借著培养学生认识生活用品的同时,让学生学习相关的数学算数,“我们洗漱一共需要几件物品呢?有洗脸盆、牙刷、牙膏、牙杯、毛巾”等等。但是如果在课堂的教学,教师只是采用单一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低年级学生可能会感觉非常的枯燥,甚至可能会听不懂,那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要尽可能地采用有趣的教学方式,比如说通过儿歌,让学生了解习惯,比如说通过游戏的方式,又或者是让儿童进行角色的扮演,在快乐学习当中认识生字,了解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和生活密切结合,一日生活培养
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不仅仅是为了能够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了解什么是好习惯,什么是坏习惯,更重要的是能服务于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水平。所以把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放到一日当中培养,和生活密切结合起来。从早上学生的晨操开始,在一天的行动当中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比如不迟到,再叫学生吃早饭,不浪费食物等等,让培智学生正确使用碗筷,然后让学生进入一天的学习当中,学会让学生认真遵守纪律,学生的行为习惯就是在一日一日行为不断重复的过程当中培养起来的,所以重复一日生活,培养可以建立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行为习惯。但是在针对培智低年级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培养的过程当中,教师要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引导措施,做到因材施教,比如有的学生在教室当中比较容易多动,根本坐不住,那么针对这类学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心思,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有更多的耐心,能够多表扬学生,都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给学生鼓励,慢慢的学生在课堂的表现就会更好。
三、尊重培智学生的学习规律
特殊教育学校的培智学生往往表现的比较随性,会很容易受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状态和兴趣,以及想法影响,比如说有的学生在学完数学与生活适应课之后就喜欢唱歌,但是有的培智学生会在完成课堂的任务之后,安安静静的趴在桌子上休息一下,那么教师在看到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学习行为,或者是在生活当中也遇到类似不同的行为时,教师要尽可能的给陪着儿童尊重,把培智学生当成正常的孩子对待,这样更容易保护培育学生的自尊心,只有尊重培智学生的学习规律,才可以利用培智学生的学习规律真正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比如说有一些培智学生不会收拾整理自身的衣物,经常把自己的东西弄得乱糟糟的,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学习规律,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教师在特殊教育学校教学的过程当中,班级就有一位培智学生喜欢在学完一节课之后画画,将自己的想法用图形和各种图案表达出来,但是该学生在生活当中的习惯是保持主动执行,需要很大程度的指导,那么教师就借着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该学生进行交流,先是引导学生在学完一节课之后把课桌收拾干净,然后询问学生的感受,学生说感觉宽敞了很多,然后再引导该学生整理生活当中的衣物和各种物品,在不断进步和不断表扬的过程当中,培智学生的生活习惯明显改善了很多。
结语:综上所述,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是学生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需要教师在生活以及学习的过程当中自觉、有序的培养学生,让学生在不断实践的过程当中反复强化,直到最后形成自动化的行为习惯,慢慢变为自然。作为特殊教育的教师,应该提高自身工作的荣誉感与自豪感,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能够关注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培智学生的良好习惯,通过生活与学习的训练完善学生的人格,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当中,能够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生活的各项能力,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先锦.浅谈兴趣、环境、责任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10).
[2]董红军.习惯养成:从外在要求到内在需求[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