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1204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于自身健康越来越重视,因此在医疗过程中呼吸道病毒药物治疗也成为了首选。呼吸道病毒很容易引起人病毒感染,从而出现炎症或者是一系列的并发症症状,对人体的危害较大。且这类病毒具有较快的传染性,致病率致死率都相对比较严重。在这样的基础上,本文对抗呼吸道病毒药物深入了解,结合学者研究参照大量文献,了解抗呼吸道病毒药物的进展情况,分析几种常见呼吸道病毒药物的使用,帮助人们了解抗呼吸道病毒药物,为预防和治疗呼吸道病毒提供更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抗呼吸道病毒药物;临床药学;指引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医疗卫生事业中人们对药品质量和疗效有了更高要求。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呼吸道病毒也越来越多。其中最为严重的是肺炎克雷肌病患者、支气管炎等慢性疾病病人发病率较高且呈逐年递增趋势;其次是肺结核合并高血压及其他心血管系统感染以及肾衰竭恶性肿瘤引起的呼吸功能下降,从而引发多种肺部问题甚至导致死亡。呼吸道病毒最常见的传播方式为飞沫传播,在一定程度上这类病毒有着较强的传染性,且该类病毒的变异速度也很快,通常会随着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的增殖而出现呼吸道感染的情况,严重情况下可能出现全身感染的情况。尤其是对于自身免疫力偏低的老人、孩子来说,更容易引发多种疾病。当前,在呼吸道病毒的治疗中,很多的病毒感染后并没有特效药物治疗。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研发新的抗呼吸道病毒药物是一项不小的挑战[1]。
1常见呼吸道病毒概述
在临床治疗中,呼吸道病毒的常见类型大致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冠状病毒等几种类型。当呼吸道病毒通过飞沫传播的形式进入人体内时,会有一定的复制周期,病毒首先会寻找宿主细胞并附着在宿主细胞内,随后随着细胞内吞,宿主细胞则逐渐被转化为胞内体,这时进入人体的细胞包膜会融合胞内体膜,并将vRNP(核糖核蛋白)在膜融合的过程中转移到宿主细胞胞浆内,初步完成遗传物质的复制[2]。随后组装完成的vRNP会被运送出细胞核内,进而释放出新的病毒,从而造成呼吸道感染,也可能对人体其他部位造成影响。呼吸道病毒的治疗机制,主要是阻断病毒复制切断病毒复制周期来达到是抗病毒的基本效果。病毒的变异速度较强,且有逃逸宿主免疫反应机制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了加大了病毒治疗的难度。就该机制来说,首先。病毒会将自身的蛋白酶在复制周期内将宿主细胞通道内的蛋白质消解;其次,病毒会中断蛋白质通路并挟持宿主细胞内的蛋白质;再就是,病毒的RNA能够直接作用于宿主细胞对应的部分mRNA;最后,在病毒感染后,会刺激宿主细胞内的RNA表达谱发生变化,进而继续作用于宿主细胞内的部分mRNA。在这一过程中,会产生干扰素(IFN)等,干扰素也通常应用于抗病毒药物的治疗研究。
2抗呼吸道病毒药物
2.1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NAI)在临床中的治疗使用,主要是应对呼吸道感染疾病治疗,而目前使用相对广泛的药物包括奥司他韦、帕拉米韦等几种药物[3]。对IV病毒而言,其自身属于单链RNA病毒,这类病毒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在包膜内存在血凝素与神经氨酸酶这两种不同的糖蛋白。目前较为常见的流感病毒可分为甲型和乙型两种,IV病毒的基因组由负链RNA组成,且其中有八个不同的节段,有三段为结构蛋白,直接嵌合在病毒包膜表层,而M1这一结构蛋白则位于病毒包膜的下方位置处。该病毒的核心组成由NP蛋白+病毒RNA共同组成的核蛋白体。在此类病毒的负链RNA中,存在NA这一类型的糖蛋白,这类蛋白在细胞内合成时,不易受到病毒的侵扰,所处区域为活化区域高度保守,且病毒的形状、出芽和组装都能在这一区域得到良好的控制。分析NA结构来看,其头部是整体的活性中心,病毒完成复制后,通过细胞内残留的表面糖蛋白与宿主细胞有效结合,NA的头部区域则可以使得神经氨酸酶原理病毒囊膜,让糖苷键分离,将病毒与宿主细胞分离开来,让病毒随着呼吸道上皮细胞流出,且可以有效的切断表面糖蛋白,避免病毒大量聚集,从而达到抑制病毒的作用。
2.2核苷类抗病毒药物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也是临床中比较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就经常使用的药物来看,分别有
病毒唑(利巴韦林)、阿昔洛韦等,这类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按照性质来说属于广谱抗病毒药物,这类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是直接对病毒复制的过程干预,在对特异性靶位针对性抑制的基础上,能够有效降低病毒载量[4]。以利巴韦林为例来看,该类药物是人工合成的,能对病毒起到显著的抑制效果。也就是说,利巴韦林实际上是一种生物合成抑制剂,其在进入宿主细胞后,会直接抑制肌苷酸-5-磷酸脱氢酶的生成,进而阻断正在复制的鸡苷酸将其转化为鸟苷酸。就利巴韦林的使用来说,其所具有的广谱活性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其一,当利巴韦林进入细胞后,会将腺苷激酶直接转化为RMP、RDP和RTP,分别利巴韦林单磷酸酯、二磷酸、三磷酸这三种物质。其中活性最强的是RMP,去能够有效抑制一磷脱氢酶的活性。而这种酶是生成是GTP所必需的酶,利巴韦林的加入会让细胞内的GTP下降为原来的两倍以下,并有可能让整个GTP库衰竭。对RNA病毒而言,其完成细胞复制势必需要GTP的参与,因此,当其出现细微变化的时候,也就会不利于病毒的复制与增殖,达到阻断病毒的效用。但同时,利巴韦林的使用也有不完善的地方,在治疗中很容易出现耐药性,或者是出现很明显的毒副反应,比如说患者出现过敏休克、再生障碍性贫血、惊厥等不良症状。所以这类药物的使用,只能是针对病毒本身,并不能改善宿主细胞的免疫力。
2.3非核苷类抗病毒药物
了解资料来看,盐酸阿比多尔是当前使用最多的非核苷类抗病毒药物,这类药物也能够针对多种病毒起到抑制的作用,比如说IV、RSV等。有学者对该药物的敏感性展开研究,发现盐酸阿比多尔药物对包膜病毒的敏感性更强,能有效抑制病毒活性[5]。阿比多尔这一药物的是指是血凝素酶抑制剂,其能够唤活宿主细胞内的抗病毒蛋白,进而阻断细胞膜融合,切断病毒的进入路径,抑制遗传物质的生成。对IV而言,阿比多尔能够加强病毒血凝素的内部稳定性,去阻止内囊体内血凝素的结构分离重组,进而阻断融合制止病毒复制。同时,盐酸阿比多尔也能有效诱导IFN的产生,RSV作为一种丝状包膜病毒,其遗传物质、蛋白结构均被包裹在蛋白质外层中。其入侵的主要是人体气道上皮细胞,在被病毒侵染后,会增加上皮细胞的识别受体,从而激发IFN和炎症因子,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出现抗炎介质失衡的情况。学者的研究中表明RSV中并不存在血凝素,但是有多项研究表面阿比多尔对RSV病毒起着较强的抑制作用。
2.4IFN
IFN是病毒免疫中一种非常重要的非特异性病毒,其可以在内因和外因的诱导下产生低分子糖蛋白,这一蛋白也是人体早期抑制病毒的主要免疫因子,IFN基本上能对所有的病毒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IFN的作用机制并不是抑制病毒活性或者是杀死病毒,而是在感知到病毒的入侵时,启动机体内的免疫保护机制。在保护中,通过与抗病毒蛋白的结合,阻止病毒复制,并提升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活性,也能够支持免疫球蛋白的合成,通过免疫调节作用的发挥,来增强自身的抗病毒能力。
3总结
综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的出现影响较大,这类疾病的变异能力较强,很容易在人群中大面积爆发,严重情况下会引起多种并发症。因此,加强抗病毒药物的研究,更好的增强药物的治疗效果,强化药物作用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李兵, 张洪春, 段大跃,等. 广谱抗呼吸道病毒中药研发的价值与途径[J]. 中国新药杂志, 2022, 31(1):6.
[2] 郝焕, 聂建辉, 王玉琳,等. 呼吸道合胞病毒融合蛋白变异及其对抗体和药物效果的影响[J]. 2021.
[3] 杨高松,马东杰. 呼吸道传染病治疗中抗体药物的研发进展[J]. 生物技术进展, 2020, 10(5):7.
[4] 王萌, 颜海燕, 李玉环,等. 靶向宿主的抗流感病毒药物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20, 15(3):5.
[5] 易湛苗, 郭浩, 戚师博,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对的循证药学实践[J]. 中国药房, 2020(5):527-531.
作者简介:吴沁 1989年9月21日 女 浙江 汉族 本科 主管药师 北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研究方向: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