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新都区人民医院,四川省成都市,610599
现如今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强化,献血者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其中血液标本检验作为临床检查中的基础,直接影响着血液应用的安全性。因此,要重视血液标本检验工作,确保标本的合格性。然而,在血液标本的具体检验中,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误差的发生率较高。那么有哪些因素影响着血液标本检验准确性呢?应该如何预防与处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分析一下。
一、影响因素
(一)护理人员问题。在对血液进行采集的时候,大多数护理人员一般只是听从医嘱,并没有对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性的护理与评估,这会降低整体检测的准确性。再加上一些护理人员的经验不足,综合能力不强,不能及时发现血液检测指标的异常情况。
(二)采集量影响。所有的抗凝采血管中都存在一定剂量的抗凝剂,然而抗凝剂只有和一定数量的血液有效结合,才能够起到抗凝的作用效果。所以说医护人员在对患者的血液进行采集时,要注意对采集血液量的严格控制。若其过少,会导致所采血液中的一些成分被抗凝剂稀释。当血液采集比较多时,就会造成抗凝物质太少,导致不能对血液进行充分抗凝,影响血液各项数值检测的准确性。
(三)血液标本中有凝块。也就是护理人员在完成采集后,将血液标本注入试管后,其中的血液并没有充分与抗凝剂之间有效混合,这会导致所采集的血液出现凝血情况。此外,若在血液采集中,操作人员的采集速度慢,也会发生凝血情况。
(四)溶血。若用空针采血,完成血液采集后,需要将血液放入试管中,如果没有及时拔下针头,直接进行推血,或是推注完非常猛烈的晃动试管,这会导致红细胞经过比较细针头的时候,会受到挤压的影响,导致其破碎,引发溶血。此外,在应用静脉采血法开展采血工作时,若没有一针见血也会引发溶血情况,降低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二、提高血液标本检验准确性的措施
(一)在检验时,避免过量运动,主要是因为过度运动会对钠、钾等水平变化造成影响。如果在血液检验之前病人已进行运动,需要指导其先休息0.5h,然后才可以采集血液。在进行采血前,还要对试管、注射器等情况进行综合性的检查,主要是为了避免标本与空气之间发生接触。
(二)在对血液标本进行采集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结合标本的采集要求,加强对标本量的控制。采集后还需要将血液与抗凝剂之间有效混合,确保动作的轻慢性,不可以剧烈晃动。
(三)加强对操作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操作水平,采取规范的血液标本采集流程。在血液标本的采集与留样中,首先要对血液标本的各项检验内容进行全面检查,控制好血量。其次,还要注意采血的部位,在留样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对大幅震荡的预防。同时,还要控制好采血量与抗凝剂的比例,避免出现标本稀释现象。注意在无菌状态下,实现对标本的采集,保证采血注射器以及试管等器具的清洁性,避免标本出现污染。
最后,在采集血液的时候,操作人员要“一针见血”,避免压脉带长时间对患者的束缚,更不可以过度拍打穿刺的部位。如果病人的肢体损伤严重或是存在相关炎症,一定要及时避开。
(四)注意对相关检测仪的综合性检查,定期维护与保养。在检查前,需要对仪器进行科学调试,避免在血液检查中出现误差等情况。操作人员自身也要了解检验的操作流程,加强血液和抗凝剂的科学配比,加强对血液凝固情况的预防。最后,在检测的时候,还要控制血液标本的检测温度,不可以超过7°-24°这个范围,进而降低误差的发生率。
(五)采集与留样中,需要注意对不同标本检验项目进行全面核对,控制好采血量,避免出现标本血量不足等问题。在对血液标本进行管理时,还要注意与空气之间的隔绝,控制好采血的速度,减少其他意外情况的发生。
(六)在完成血液采集后,需要实现分类检验,了解存储的条件,控制好时间。在对标本进行保存时,要注意对倾斜或晃动等情况的预防,加强对溶血现象的预防。如果标本要进行长时间保存,一定要在离心后,才可以有效储藏。同时,要对检测中所需要的仪器进行定期检查和校准,多保养。在校准前还要全面清除管道,避免蛋白、血液等物质在其中残留。在此过程中还要综合性考虑标本会出现的误差情况,定期进行人工复查。对不同参数进行分析,与临床医生之间积极沟通与交流,了解误差的发生原因,确保整体操作的完善性。
(七)注意血液标本的质量。需要与医生共同分析检验的结果,避免对后续的临床治疗等工作带来影响,提高标本采集的质量。在对标本进行采集、运送和检验时,一定要尽量采取措施,加强对人为因素的预防。
例如,抽血的时候,需要选择合适穿刺部位,找准其血管,确保“一针见血”。在采集的时候控制采血量,将血液的标本慢慢注入试管中,不可以用针头推注。最后,血液标本的有效存放也影响着检验的准确性,所以在对其进行贮存、运送时,要注意对溶血或是凝血等情况的预防,从而进一步提高血液标本采集的质量。
总之,血液标本检验是临床诊断中的主要内容之一,为了减少溶血与人为等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加强对误差的预防,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对标本的采集、检验等流程进行完善,进而确保整体检验结果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