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鼻腔给药的应用必备常识早了解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1

中药鼻腔给药的应用必备常识早了解

李文娟

广元市中医医院  四川  广元  628000

中药鼻腔给药是一种独特的给药方式,主要指的是将中草药、中草药制剂(如气雾剂、喷雾剂、滴鼻剂、凝胶剂等)纳入患者的鼻子中,用于治疗一些鼻腔局部疾病,在经过鼻腔黏膜的吸收之后进入血循环,发挥中药全身性的作用,从而起到预防、治疗某类疾病的作用效果。为确保重要鼻腔给药的应用取得更理想的效果,需要对一些必备常识有所了解,如给药特点、临床应用、安全性评价和给药制剂等。

1鼻腔的构成和给药特点

人体鼻腔可以分为鼻前庭、嗅区和呼吸区3个区域,鼻腔黏膜富有毛细血管,纳入患者鼻子中的中草药或中药制剂在经过鼻腔黏膜的毛细血管吸收之后,可以进入人体血液大循环,从而进入全身。

中药鼻腔给药的应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这种给药方式也有其独特特点和明显的优势。例如:1)使用比较方便,且患者的顺应性比较好。采用这种给药方式患者对药物的吸收程度与患者采用静脉注射的药物吸收速度差不多,且这种给药方式更便于患者的操作,有这方面特殊需求的患者可以随身携带给药制剂,在疾病发作的时候,可以随时使用,不用考虑饭前饭后的给药时间间隔;中药鼻腔给药可以应用于婴幼儿常见感冒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等病症,也更容易被婴幼儿所接受。2)充分吸收,副作用小。药物在吸收之后直接进入人体循序,与口服一些中药制剂相比,采用这种给药方式的药物剂量比较低,在有效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同时,有助于避免患者出现肝首过效应、胃肠道破坏等问题,极大降低了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几率;中药鼻腔给药的应用能有效的激发经气,疏通经络,起到调节患者脏腑功能、促进气血运行的作用效果,从而实现预防疾病,降低疾病发生几率的目的;药物还能刺激鼻内神经,使其产生鼻内神经,实现对患者脑部、内脏功能的调节,起到治疗作用,且很多水溶性大的极性药物也能够较好的吸收。因此,中药鼻腔给药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给药方式,受到了广泛关注和重视。

但是,需要注意中药鼻腔给药应用的规范性,对药物用量类别、构成和用量等严格管控,分子量最好控制在4000以下,以便更好透过人体的鼻黏膜,分子当中不能涉及强极性基团;且与水溶性药物相比而言,脂溶性药物更容易吸收,溶菌酶较稳定。

2中药鼻腔给药的临床应用

中药鼻腔给药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适应性比较强。例如,1)局部治疗鼻腔给药,可以被应用于鼻炎的治疗,通过使用中药醒鼻凝胶剂治疗鼻炎患者,有助于降低患者尿中LTE4 水平,同时改善患者打喷嚏、流涕、鼻堵、鼻痒等常见的一些临床症状。2)全身治疗鼻腔给药,可以被应用于一些全身性疾病的治疗,在有效吸收药物的同时,也有助于规避肝的首过效应。例如,银翘滴鼻的主要成分有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等常见的中药材,可以被应用于治疗患者的热感冒,其能比之前采用的丸剂取得更理想的效果,帮助患者快速退热,且用量比较小,患者一般情况下不会产生不良反应。3)脑疾病治疗中药鼻腔给药,中药制剂经过鼻--脑通路,实现对患者脑部疾病的有效治疗。例如,脑通滴鼻液主要包括川芎、麝香、皂荚、葛根、冰片等常见的中药材,其具有行气化痰、祛瘀通络、开窍醒脑等多方面的功效,可以将其应用于治疗缺血中风患者,有助于帮助患者更好的恢复神经功能,恢复疗效比较显著,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助于降低中风合并高血脂患者的血脂水平、血液黏稠度,从而起到预防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实现对缺血中风患者的有效治疗。

但是,中药鼻腔给药的应用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鼻腔给药可能会对鼻黏膜纤毛产生一定的毒性,一些轻度的刺激还可能导致患者诱发鼻炎,造成患者内鼻出现损伤,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导致患者出现鼻子出血、鼻窦炎、鼻中隔穿透、嗅觉丧失等一系列症状。因此,患者也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审慎选择用药,在选择中药鼻腔给药制剂的时候,需要先对其进行鼻黏膜毒性考察,之后在考虑是否合用。部分中药鼻腔给药的药物在吸收之后,可能会进入患者的脑组织,也存在诱发脑神经毒性的概率,在用药的时候需要认真做好安全性评价工作,结合患者实际,针对性的选择适合的治疗和用药方式。

在不断发展中中药鼻腔给药的应用十分广泛,常见制剂主要有滴鼻剂(可用于治疗痒、塞、涕、喷嚏等症状的患者)、气雾剂和喷雾剂(其药物吸收比较快,且生物利用程度比较高)、凝胶剂(能增加药物在鼻腔中的保留时间,在提高生物利用度的同时,减少给药次数)、新剂型原位凝胶及其他制剂粉剂,在使用的时候,需要明确操作要点和适用范围,确保能够做到对症下药和规范用药,以取得更理想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中药鼻腔给药是疾病预防和治疗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给药方式,为确保其应用的有效性,需要确保给药制剂的质量标准符合相关规定和标准,且无刺激性,不会对患者鼻黏膜及纤毛等产生不良反应。也需要了解其应用的一些必备常识,对给药特点、临床应用及各种给药制剂有所了解,以便结合患者的身体情况和病症状态等,选择最适合的药物制剂,起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