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陕西西安 710000
摘要:大型水利工程在发挥巨大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常会对水生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如破坏鱼类产卵场和栖息地。在国家践行生态文明的今天,为了在此类工程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提升水资源质量并起到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需要采取多种措施,降低对生态环境尤其是水生生态环境的影响。人工鱼巢就是其中一种有效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通过归纳分析材料、环境因素对人工鱼巢效果的相关研究,对后期管理等进行总结思考。认为今后人工鱼巢可进一步在大型水利工程水生态系统保护中的作用。
关键词:大型水库;人工鱼巢;水生生态系统保护
0 引言
护岸工程、航道整治、水库建设等水利活动虽然发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保障了用水安全、防洪安全、航运安全等,但也导致了水生生物栖息地减少或丧失、洄游通道阻断、多样性下降、资源衰退等问题。为了缓解开发活动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修复受损河流生态系统十分必要。而渔业资源增殖和栖息地修复是我国现阶段水生生态修复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 国内外科研工作者进行了一系列修复工作研究, 如过鱼设施、生态调查、增殖放流、铺设人工鱼巢、投放人工鱼礁等[1]。由于产卵类型和繁殖生态习性的差异,最优的资源恢复方式不尽相同。人工鱼巢可以为产卵场遭到破坏的鱼类提供仿生态产卵条件, 增殖和改善野生鱼类种群结构和数量, 并最终达到修复和重建淡水生境、丰富渔业资源的目的。关于鱼类产卵生境恢复的有效性相关研究虽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还未受到广泛重视。
1影响分析
1.1生态环境对鱼巢效果的影响
鱼类对产卵栖息地生态环境有特殊需求,因此开展人工鱼巢增殖产黏性卵鱼类的实施地点选择尤为重要,这在产漂流性卵鱼类、洄游鱼类资源养护方面已经引起了重视,但在定居性、产黏性卵鱼类栖息地生境需求方面的关注仍不够。通常人们认为产黏性卵鱼类的资源量不会因为人为因素造成剧烈波动。然而,由于过度捕捞、河流调控、栖息地丧失或减少等原因,产黏性卵鱼类在我国多数江河和水库呈现资源衰退的趋势。因此,人工鱼巢修复技术被广泛用于增殖天然水域中产黏性卵鱼类资源。在天然河流或湖泊中,鲤的产卵场多分布在近岸的浅滩或水草丰茂的水域,近岸陆生的野草、树木、庄稼等都可以在涨水被淹没后成为鲤产卵繁殖的场所,说明鲤的产卵场要求近岸、缓流、浅水的环境,且分布有可作为鲤产卵黏附介质的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在鲤苗种生产上,人们也模拟自然生境创造出了利用稻田、土坑、池塘和河边浅水区域等作为产卵场进行人工繁殖[2]。
1.2环境因素对鱼巢效果的影响
水温是影响鱼类产卵繁殖的最主要因素。这是由于必须达到一定的积温条件后鱼类的性腺才能发育成熟,而产卵繁殖又有最低水温要求。因此在开展人工鱼巢增殖鱼类资源时,应选择在增殖对象的繁殖季节进行。关于鲤的繁殖积温需求的报道不多,一般认为水温达15℃以上鲤可以产卵,嘉陵江鲤在13℃即可产卵繁殖。珠江下游肇庆江段每年最低水温出现在1—2月,多年月平均最低水温为15.7℃,鲤的性腺发育状况也表明V期卵巢在每年1—3月出现,早期资源监测在2—4月有鲤苗出现。因此,本研究人工鱼巢试验选择在鲤的繁殖季节进行,但由于实施期间(3—5月)刚好是鲤由繁殖盛期到产卵结束的转变阶段,水温则处于一年中快速升高的时期,故呈现鱼巢实施效果与温度略成负相关关系。鱼巢入水天数与平均每件鱼巢黏附鱼卵数量、有卵鱼巢比例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主要是由于天然植物材料放入水后,植物的叶片黏附水中的泥沙等悬浮物会逐渐枯萎、腐烂,而腐烂的叶片不利于鱼卵的黏附,诱鱼效果也更差。叶片腐烂的速度与水温呈正相关关系,3—5月鱼巢入水后可有效发挥作用的时间逐渐变短。试验过程中还发现,利用芦苇和芒草制作的鱼巢叶片在3—4月有被鱼捕食的现象,但不严重,而5月更新的鱼巢叶片在入水后很快被大量捕食,仅剩余较粗的茎。这可能是由于繁殖季节鲤相对较少进食,而5月基本进入繁殖后的恢复阶段、食量大增造成。另外,春季水温回升,其他草食性鱼类或杂食性鱼类的捕食也更加活跃。故针对鲤增殖的人工鱼巢工作,应当根据水温和鲤繁殖生物学特征,选择在鲤繁殖前期到盛期实施为最优。
2人工鱼巢的布设管理
2.1人工鱼巢的选址建设
人工鱼巢的地址选择非常重要,主要从鱼巢设置点的水流、底质、水深、施工条件、水位升降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并进行实地考察,且若能兼顾孵化、附卵、食物、避敌、集固岸、栖息等于一体的人工鱼巢功能是最好的地址选择。但研究发现人工鱼巢的投放会造成水流、水质以及地质等环境的改变,因此对人工鱼巢的选址建设非常关键。根据湖南编制的《淡水人工鱼巢增殖技术规程》中建议最好选择环境比较安静、水质符合国标规定、水底沉积物厚度≤10cm的静水或流速≤0.05m/s的水域[3]。简言之,要求水流缓慢、避风、水质清新、浪小、浅滩、易于靠岸操作等。而且人工鱼巢设置中还要考虑到应不影响航运或者阻碍行洪等。人工鱼巢技术要求不高,操作简单,投资少,效果明显,只要选择地点恰当,管理认真到位,必定会形成良好的生态补偿效果。
2.2人工鱼巢后期管理
人工鱼巢的关键环节便是后期的管理,为保持鱼巢能够长期循环使用,就要保持巢内不附着污物,因此建议每3~5天进行1次全面的清洗,以清除黏附在鱼巢上的淤泥杂物,且易腐烂的基质也应该及时更换避免影响水质,这样定时的清理能够增加对待产亲鱼的吸引力。同时人工鱼巢应有专人负责早晚巡视,最重要的是定期地对黏附在鱼巢上的附卵量和孵化过程进行监测,及时记录受精卵的黏附及孵化情况。避免受精卵没能在合适的时间黏附在物体上而沉到水底,或者挤压等透水条件不好时就会影响到孵化率,或者被水底的泥沙、底污掩埋而腐败死亡。除此之外,应定时记录天气、水温、水流及产卵批次等,如遇恶劣天气应及时处置,防止风浪冲击、退水搁浅等情况。当使用结束后,应拆卸人工鱼巢,清洗干净,经曝晒等处理,于阴凉干燥处收藏。在养殖期间时,维护措施也应该加强,如可以设置警示牌、警示灯等加强保护,必要时可在产卵高峰期进行巡逻。
3库区生态环境管理
为了更好的发挥大型水库中人工鱼巢设施的实施效果,提升库区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是重要环节,首先要结合水库和生态环境保护现状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确具体的管理工作准则和规范要求等,明确具体的管理职责和操作要求,保证库区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其次是观测检查水库使用现状。管理人员定期观察和检测水资源以及周边环境质量,及时发现问题并上报,制定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此外还可以通过水质检测提升水库管理水平,为人们提供干净和清洁的水资源,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最后还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提升管理人员的生态环境管理技能水平。
4人工鱼巢实施效果
人工鱼巢是开展鱼类早期资源研究和评估鱼类资源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通过采集长江上游江津段人工鱼巢上面粘卵性卵种类鉴定发现采集107个漂流性鱼卵中共有14种鱼卵。除此之外,还可以间接的对水质环境进行评价。根据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专家小组的跟踪评估,鱼类非常喜欢专门为它们准备的人工产床,产卵效果非常理想。人工鱼巢的建成,缓解了鱼类产卵场和孵化场的缺乏,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结语
展望未来,渔业科学知识体系发展将会遵循更加关注绿色低碳、环境友好、发展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人工鱼巢作为一项渔业资源增殖和修复生态环境的关键技术,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李云涛, 郭美玉, 詹 诚, 杨晓龙, 董云霞.人工鱼巢渔业资源增殖效应研究进展[J].淡水渔业,2018,48(4): 58 -62.
[2]唐启升.渔业科学知识体系和中国特色的渔业发展之路[J].农学学报,2018,8(1):19-23.
[3]马娟,胡文凯.黄河郑州段黄河锂种质资源保护区投放人工鱼巢增殖渔业资源[J].科学养鱼,2017(4):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