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凯妮
云南艺术学院 云南昆明 650500
摘要: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聚居地一年一度的节日盛典,过去常常被视作欢庆娱乐的象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现如今被定义为集祭祀祝福、体育竞赛、文艺演出、商品贸易、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具有独特民族色彩的竞技项目和游艺体育项目。蒙古族除多分布在内蒙古地区以外,还分布于与内蒙古邻近的蒙古国、东北三省、新疆、甘肃等地,甚至在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杞麓湖沿岸一带,也有在沿途战争中幸免于难的蒙古族人民。本文选取南北跨维度较大,极具典型性的内蒙与云南作为研究对象,是因其具有一定的文化差异,且生活环境、地域习俗、审美模式、思想等都有较大差异。将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流程、舞蹈形式、舞蹈内容等做对比,凸显民族团结、民族兴旺的共同体意识,践行以舞育人、以美育人、以思促行、以行践思高尚精神品质,进而最终在联系与交流中发挥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关键词:蒙古族;那达慕大会;舞蹈形式;对比
一、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流程及演变
蒙古族除多分布在内蒙古地区以外,还分布于与内蒙古邻近的蒙古国、东北三省、新疆、甘肃等地,甚至在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杞麓湖沿岸一带,也有在沿途战争中幸免予难的蒙古族人民。据2021年统计,现有5903名蒙古族人民生活在此处。“那达慕”过去常被称为“乃日”,是部分蒙古族聚居地一年一度的节日盛典。“乃日”本是和睦、欢庆、娱乐的象征,因过去常被王公贵族所操纵,与其本质相背离,后被各蒙古族地区多次以象征游戏、男儿三艺的“那达慕”为名,在日积月累中被大众所熟知。
“那达慕”节便是在秋高气爽、草场肥沃、牲畜肥壮之时举行。届时,能歌善舞的草原姑娘与英勇威武的草原男子蓄势待发,女子用舞蹈诉说对丰收的喜悦,男子用粗壮的身体以比赛的形式来展示自身魅力。“那达慕”开始前要举行一系列祭敖包、祭山神、祭神树等仪式,是向长圣天求雨,祈求风调雨顺,消灾消难之意,也承载着对天地、祖先、父母的感激与敬仰。此后便开始了万众瞩目的“那达慕”仪式。起初“那达慕”多以民间那达慕为主,在苏木(镇)或嘎查(村)举办,民间那达慕多以群众为基础,自发性较强,志同道合者云集景附,纷纷前往参与。值得注意的是,早期的“那达慕”仪式皆在蒙古族各部落举办,以纯蒙古族为首相继开展。随着改革开放至如今的十四五规划,经济增长迅速,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达慕”仪式也逐步从小众化走向国际化,旅游那达慕转为主力军,不同民族参与其中,了解博大精深的蒙古族文化,陶冶情操,享受仪式中带来的欢腾与快乐。
(一)蒙古族“那达慕”大会之流程
笔者有幸于2022年参加了鄂尔多斯市第七届乡村文化旅游节暨苏布尔嘎珠拉格传统那达慕大会、阿鲁科尔沁旗赛汉塔拉苏木陶海嘎镇第二届牧民那达慕、赤峰市农牧民文化艺术节(翁牛特旗首届旅游那达慕),线上观看锡林浩特第32届旅游那达慕、第九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艺术节暨2022·兴安盟那达慕、青海省河南蒙旗那达慕、2022年新疆和静县第二十三届东归那达慕大会、2022蒙古国那达慕等仪式。其中以鄂尔多斯旅游那达慕为例展开描述:
在广阔无垠的大草原上,领略独具一格的蒙古风情,英姿飒爽的蒙古族人民挥动着长鞭,身着将嘎(彩色项圈)的摔跤手昂扬行走在草场中央。为响应国家号召,大力推动中华民族一家亲政策,56位着不同民族服饰的演员们伴随着音乐——《同心共筑中国梦》进行开场表演。随后运动员方阵等待入场,此时的赛马队与摔跤队方阵成为了大众瞩目的焦点,众人纷纭,难以掩盖他们的豪迈与帅气。在一阵欢声笑语过后,一位草原姑娘用蒙汉双语详细介绍了该大会的领导并发言,旨在对那达慕大会顺利举行的庆贺,也是对未来旅游行业发展的规划。随后升国旗奏国歌,领导致欢迎词与开幕词,在一阵庄严过后,运动员与裁判员相继宣誓,礼炮奏响,五颜六色的礼炮像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一样多姿多彩。届时,众人心潮澎湃,在一阵汹涌下亲身体验开幕仪式。之后各地代表队退场,迎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艺术盛宴,当地乌兰牧骑歌舞表演者相互配合,一段《骏马颂》舞蹈与跑道上的马儿们遥相呼应,体现那达慕独特的文化个性。
开幕式过后便是紧张的赛马比赛,马本就是蒙古人民最亲昵的伙伴,牧民为参加赛马,提前调养自己的马匹,希望自己的马成为当天最强的勇士。开始时,参赛的马群像出弩的箭,疾风一般飞掠而去。骁勇的骑手在风驰电掣般的马背上挥臂扬鞭,矫健的身姿令人称羡,高超的骑技不时赢得观者的阵阵喝彩。大型那达慕一般由1024名或512名博克(摔跤)手参加,据了解,搏克手脖颈的五彩绳越多,证明夺冠次数越多,越受众人的追捧与尊敬。在几经搏击对抗之后,决出最终的胜利者。射箭是蒙古族和平与欢乐的又一次较量,是蒙古族男子阳刚之气的象征物,每人九箭,三轮后决出最后的“莫日根”(神射手)。本届那达慕精心筹备了文艺欣赏、传统竞技、学生绘画、风味美食等10大主题22项具体比赛项目。除主要的赛马、摔跤、射箭以外,还设有走马、拔河、踢毽子、民歌大赛、蒙古象棋等赛制,晚上众人围圈齐舞,在篝火旁谈笑甚欢,体现浓厚的草原风韵。不同地区不同形式的那达慕大会虽有不同,但内容近乎相同,以“男儿三艺”为主线,歌舞表演、颁奖等活动为辅,尽显蒙古族悠远深长的历史文化。
(二)蒙古族“那达慕”大会之演变
在清末明初,蒙古族内忧外患,面临着牲畜锐减,草场匮乏等巨大挑战。解放前的那达慕可谓是王公贵族的天下,压迫了蒙古族人民的心灵,抑制了蒙古族文化的显现。虽然在公元前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时,就开始举办“乃日”即那达慕大会,但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蒙古族人民才脱离统治,那达慕大会被渐渐恢复起来。起初那达慕多以小型的民间那达慕为主,主办方多是牧民聚集,自发筹集资金举办,那达慕仪式也仅有赛马、摔跤、射箭三项内容,参与者近乎纯蒙古族人民,用以蒙语交流。1949年之后,除单纯的进行“男儿三艺”竞赛之外,还增加了文艺演出、楷模表彰等活动。在时间的更迭中,蒙古族人民高度的意识觉醒,在传承“那达慕”仪式的同时,更发扬与丰富了蒙古族优秀的文化。
云南省通海县蒙古族自称为“蒙古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民族政策恢复,民族文化复苏,各族人民意识觉醒。1981年在北京举办的“那达慕”是各地区那达慕重整旗鼓的桥梁,增强民族信念的标志。此后,通海县蒙古族人民作为西南边陲极少人数的民族部落,积极响应,用非凡的热枕拥护民族信仰。由于极具差异的生活环境,使两地蒙古族人民的习性出现了较大变化。通海县兴蒙乡多以河谷、平坝地区为主,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虽一年四季温差不明显,但昼夜温差较大。生活在该地的蒙古族人民,不得不顺应环境,将畜牧改为农业与渔业。云南省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是通过祭祖——开幕式——竞赛——篝火晚会——闭幕式五项基本流程完成,与内蒙古地区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云南蒙古族“那达慕”前期的祭祀活动并不是对敖包、长圣天的祭拜,而是对祖先的悼念。在仪式期间,一改以往穿蒙古袍,顶碗、击盅、甩安代的形象,该地区蒙古族人民与当地彝族、哈尼族交流甚密,艺术展演活动也随之趋同。仪式中的“男儿三艺”转变为文艺、体育、地会三种形式。男子主导的体育竞技演变为女子为主的耍龙灯与划旱船比赛。不得不说,云南蒙古族那达慕是一场创造性的改变仪式,仅存有零星蒙古族元素。时间在不停的流动,国家在不断地进步,不同地区的那达慕也根据不同地区的历史环境、风俗习惯等在不停的变化,不仅在艺术形式方面有大大小小的改变,而且在竞技比赛中也有一定不同。
(三)蒙古族“那达慕”大会之交流
“那达慕”无论从其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具有丰富的和谐精神意蕴,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流,它符合了民众崇尚凝聚、和谐、美满、愉悦的永恒心理需求。在2017年首届“丝绸之路那达慕”在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举行,其中有蒙古国以及8个国内蒙古族地区参与,共同分享“一带一路”下的成果。随着时间的推移,那达慕大会从起初的乡、镇、县互通到市、省、国家之间的交流,参与者也从最初的纯蒙古族到现如今的汉族、哈萨克族、彝族、哈尼族等加入。正是因为蒙古族人民分散在不同地区,受到不同民族的影响,从而相互沟通、交流感情、增进友谊。据资料记载,云南蒙古族与内蒙古曾有过多次交流,云南蒙古族深入内蒙古地区,学习蒙古族语言文字以及民族音乐、舞蹈等内容,予以交流与融合。笔者在2022年11月前往云南省通海县兴蒙乡文化馆,据兴蒙乡文化馆负责人何梅介绍,云南省通海县兴蒙乡自1981年王进元内蒙归乡之后正式恢复“那达慕”大会仪式,且每年一届。直至1992年后,每三年举行一次,在每年的十二月14、15、16日持续三天。届时,内蒙古当地也会带着优质马匹,摔跤、射击手、舞蹈队等参与进来,相互联动,不论在文化亦或是经济方面交流频繁,展现着蒙古族人民统一的民族向往与追去。不同民族之间的民风民俗在交流中使那达慕走向多元化,仪式也逐步趋于全民性与综合性,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贡献。不同地区那达慕大会在交流与互鉴中并存不悖,传统那达慕的元素依然会出现在不同地区的那达慕中。当地蒙古族人民在潜移默化中顺应自然环境,改变了那达慕中的细微点,增添了不同的色彩。但那达慕精神的本质相同,在交流互进中和谐共赢。
二、云南“那达慕”舞蹈与内蒙古“那达慕”舞蹈对比
蒙古族“那达慕”舞蹈艺术形式,是集民族音乐歌舞、蒙古族传统舞蹈等内容以及外在的表现形态为一体的艺术样式。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上的一面旗帜,“那达慕”大会中的歌舞文艺展演是根据当地乌兰牧骑,以及上下级乌兰牧骑携手举办而来。如近期的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艺术节暨2022·兴安盟那达慕大会中,包括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乌兰牧骑、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乌兰牧骑、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旗乌兰牧骑、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乌兰牧骑等各个地区的代表队相聚于兴安盟,共同分享与展示近些年各自的歌舞成果。云南蒙古族地区是由兴蒙乡三个村寨舞蹈队各自出3——6个不同类型的舞蹈。所以在不同地区的那达慕大会中,不同地区的舞蹈兼具代表性、典型性、以及独特性等特点,所编排演出的舞蹈也都别出心裁。
(一)内蒙古“那达慕”舞蹈艺术形式
据田野调查了解,内蒙古多地“那达慕”大会舞蹈均有不同特色,如鄂尔多斯盅碗舞、科尔沁安代舞、锡林郭勒盟摔跤舞以及呼伦贝尔“三少”(鄂温克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等舞蹈。在多次那达慕大会的参与与访谈中,得知乌兰牧骑舞蹈团会根据“那达慕”文化来编排舞蹈。如搏克手在上场时,分为若干小组,左右两排入场,他们身体前俯,挥舞着手臂,双手向外交替划圆,双脚跟随向后刨地,整体呈一顺边状态。“将嘎”多的搏克手不论从身形还是状态方面都摆出一副胜券在握的姿态。他们的动作幅度更加夸张,表情更为剽悍,两两相互对抗、碰撞、托举与跳跃,有的像雄鹰一样展翅飞翔,有的像雄狮一样奔腾飞跃,争夺激烈,场面壮观。展现“舞”与“武”的和谐统一,这就是所谓的“摔跤舞”。那达慕大会中,男子赛马是最受人瞩目的竞赛,吸引着男女老少驻足观看。马是蒙古族男子的象征,是男子气概的体现,牧民们从小便让自己的孩子学习骑马,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草原上最勇猛、最果敢的男子。舞蹈中,男子身穿马舞服,头戴马冠,脚步像马蹄一样时而轻盈跃动,时而急速奔腾。舞者们半握拳,食指向上,彷佛挥洒着马鞭,音乐像湍急的河流紧凑密集,马头琴声强烈而又奔放,使观众大饱眼福。盅碗筷是蒙古族特有的舞蹈道具,是节庆宴席中,蒙古人民热情奔放,情不自禁敲击手中碗筷而产生的表演性道具舞蹈。那达慕舞蹈展演中,盅碗筷彷佛是女子崭露头角的机会,相比男子的粗犷与不拘小节,女子更显沉着冷静,草原姑娘多温婉贤淑,细腻如丝,顶着碗的舞姿多精致与优美。此外,一些舞蹈中还穿插有献哈达、敬酒等环节,还有一些地区会有安代舞等地方特色舞蹈。通常那达慕大会的舞蹈部分会出现三次,开幕式、闭幕式及篝火晚会。舞蹈内容也都与上述内容相关。随着国家的扶持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现如今那达慕开幕式中,不单只局限于传统蒙古族舞蹈,还融入了现代舞蹈作品。以民族一家亲为开场舞蹈,身着56个不同民族服饰的舞者,挽手互动,更有统一着装的非专业人员,在舞台的前方配合舞蹈。篝火晚会中蒙古族舞蹈音乐鼓点更加激烈,全民围火起舞,欢腾雀跃。简要来讲,整个蒙古族那达慕舞蹈形式分为四种,即开幕式中的民族大团结——开幕式中的蒙古族传统舞蹈——篝火晚会中的现代性蒙古族舞蹈——闭幕式中的蒙古族舞蹈。
(二)云南“那达慕”舞蹈艺术形式
远在西南边陲的云南,在多年的交流与学习中,对那达慕传统活动也进行了搬迁,但并不是生搬硬套的照抄,而是适应所处环境后的自我重建与传承。这不仅发扬了民族内容多元化性质,也是是族群认同下对蒙古族文化的继承与向往。云南省通海县因东西与华宁县、峨山县分别接壤,南边与红河州石屏县与建水县交界,且相邻区多为彝族、傣族、哈尼族,所以在七八十年代之后,邻近民族相互通婚,民族逐步交叉,互相借鉴,形成多民族元素。淳朴善良的当地民众,从不歧视少数蒙古族人民,邻里乡亲互帮互助,在与其日积月累的生活当中,民族习惯也深深扎入蒙古族人民的心中,蒙古人民的衣食住行、节庆婚丧等都随之变化。俗话说,一方水土造就一方人,所以云南蒙古族舞蹈艺术形式也多以彝族文化符号较强,且较为典型的烟盒舞、霸王鞭为主。自云南蒙古族恢复那达慕仪式以来,经过多次交流,文艺汇演的舞蹈部分会加入蒙古族较为特色的筷子舞与酒盅舞,有时会有马头琴表演参与。在时间的流逝中,当地其他民族也会前来凑热闹,舞起烟盒与霸王鞭。近些年,云南省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文艺晚会分别由兴蒙乡“下村”“桃家嘴村”“白阁中村”舞蹈代表队分别汇报展演,不同村落有不同的舞蹈特色,在“那达慕”大会中一展风貌。“舞龙”是当地较为新奇与独特的舞蹈形式之一,桃家嘴村与中村各出两条龙,互相对舞,有小姑娘一条龙,少妇一条龙等舞龙队。除此之外,还出现了“下村白马”“大王鞭”“草墩舞”等独具代表的云南蒙古族特色舞蹈。
(三)各区域“那达慕”舞蹈内容对比
蒙古族“那达慕”在新疆、甘肃、青海等地区广为流传,且在国外的蒙古族地区举行的“那达慕”一度超越国内的隆重程度。据蒙古国深造多年的娜仁花老师口中得知,蒙古国“那达慕”开幕式暨程序不同于国内蒙古族,该地区那达慕舞蹈部分也取决于编导,大部分素材以蒙古族的“贝勒格”为主,是根据俄罗斯体系的传统编排法后的舞台化舞蹈。贝勒格是最古老的蒙古族原生态舞蹈,它最早起源于蒙古草原西部,用陶布秀尔伴奏,节拍轻盈、活泼、有力。它包容了蒙古舞蹈最精美的美学意蕴,千百年来,承载着草原儿女美好的情怀在草原上世代相传。据视频资料记载,蒙古国那达慕舞蹈时,双脚似扎马步一般,底盘稳重,再与肩部的来回颤动相配合,由内向外,圈圈环绕,昂首挺胸,体现战斗民族的威武霸气。同时会在同一片大型的场地中,上演多达3——4种舞蹈。如:俄罗斯空中威亚、地面杂技、艺术体操以及双人芭蕾等舞蹈。场面壮观,堪比蒙古国的新年。
国内如新疆和静县、青海海西镇、甘肃肃北县蒙古族地区每年也会在七月份举行大型那达慕大会。2022年,新疆和静县第二十三届东归那达慕大会,为贯彻落实自治区旅游发展大会精神为主要目标举办。东归那达慕是对英勇的土尔扈特部落1771年从伏尔加河下游一路向东,回归祖国后的纪念。在和静县土尔扈特部落中,萨乌尔登舞蹈尤为突出,独特的神韵与风格,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成为土尔扈特一块典型的艺术瑰宝。青海海西地区在那达慕大会中的舞蹈内容有“劳作舞”“自娱性”等舞蹈,以“烧酒舞”中的烧酒、倒酒、敬酒等动作来体现女子的辛勤劳作。“公驼抢羔”与“鹜叼羔羊”是肃北草原上较为典型的带有自娱性质的舞蹈活动形式,在那达慕大会中也常有出现,演出人员上不做限制,众人皆可参与。当今的青海蒙古族位于青海西部的柴达木盆地,这是现在唯一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的自治州,称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1]。这也使得当地的蒙古族舞蹈风格与藏族歌舞颇为相似。当然,在那达慕大会中,海西地区常有《盅碗舞》与《摔跤舞》,舞蹈动作上肢以甩肩、抖肩为主,下肢以跳、踏步为主,性格更偏活泼与调皮。
三、蒙古族“那达慕”大会中舞蹈文化的作用
据考古资料证明,内蒙古地区最初所分析出的多种舞蹈姿态,是根据阴山岩画和乌兰察布岩画中得来,有独舞、双人舞、多人连臂舞以及多人生育舞等,最终又由专业人士归纳总结为图腾崇拜舞蹈、动物崇拜舞蹈、自娱性舞蹈、狩猎舞蹈等。毫无疑问,蒙古族“那达慕”大会中的舞蹈根源也是来源于此,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步演变进化,在日积月累中,从根到芽再到枝繁叶茂,达到传承与再创造得作用。不仅如此,在不同领域中,也起着大大小小得作用。从教育学视角分析,那达慕大会中舞蹈对高等院校有一定得促进作用,从民族学视角分析,那达慕大会中不同民族舞蹈有一定得沟通作用,从地理区域来讲,各地区共同举办那达慕大会,有一定联系作用。从美学视角出发,审美文化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标志,也是衡量一个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尺度。弘扬那达慕大会中得舞蹈文化有利于民族审美文化的积淀和升华。
(一)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联系作用
区域是具有一定面积、形状、界限的地域范围,区域与区域间虽有显著的差异性,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一个区域的发展又会潜移默化影响到周边地区。蒙古族是游牧民族,古时,蒙古族人民没有隔阂,自东向西、自南向北来往频繁,联系慎密。满清时期,无法大面积迁徙,便在本土扎根生长。还有因战乱而最终将蒙古族分割于云南、河南、四川、贵州和北京等地区。之所以说“那达慕”舞蹈文化在区域与区域联系中有一部分作用,是因为不同区域下蒙古族人民虽在历史积淀中悄然发生改变,但却有同一个民族信仰。1981年北京那达慕是沟通各区域蒙古族人民团结统一的契机,经过跋山涉水,费劲千辛万苦争取得来。由于那达慕以“男儿三艺”为主,所涉及到的射箭、赛马等项目的场地有限,具有危险系数,所以筹办起来不会像其他民族的节日一样相较容易。在不懈努力以及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终于经当时的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乌兰夫同意后,青海、新疆、云南等地的蒙古族相聚于此,场面隆重,人山人海,这跨区域之间的团结是民族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代代相传,更是维系民族认同和内聚力的一种民族精神“基因”的传递和再现。此后,各蒙古族区域对那达慕提高了重视,舞蹈中更增添了地方性色彩。在云南蒙古族那达慕仪式中,受邻近华宁县、澄江县以及红河地区的影响,产生不同种类的舞蹈。在新疆、蒙古国等地加入了“萨乌尔登”“贝勒格”等舞蹈形式,使舞蹈艺术资源得到共享,优势互补。
(二)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沟通作用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凝聚力的精神纽带,也是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理论核心。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沟通,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使民族关系得到和谐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那达慕仪式作为分散较广的节日,受不同民族的尊重与敬仰。云南地区的蒙古族在衣食住行、民间信仰、节庆娱乐中受物质、精神、礼仪等文化方面的影响,逐步与彝族、哈尼族、回族等民族趋于同化,但“那达慕”仪式一直活跃在云南,以鲜活的生命力保存至今。当地彝族、哈尼族等人民参与进来,增加了“烟盒舞”与“霸王鞭”等舞蹈。在三月三火把节中,蒙古族人民也会被邀请到当地,跳起蒙古族舞蹈。在保留蒙古族原有形态的基础上,学习加入了不同民族元素,身着大襟衣,宽腿长裤,头戴布满银泡的公鸡帽跳起“筷子舞”“盅碗舞”,与内蒙古地区的长袍、长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久而久之,云南蒙古族歌舞与其他民族深入交流,共同进步。蒙古族在适应环境的同时,掌握了渔业、农业以及外贸等生活方式,在保留民族文化价值的同时,也推动了地域性经济快速发展。像新疆和静地区的哈萨克族,蒙古国近支民族——布里亚特族、杜尔布特族等,呼伦贝尔地区的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等民族,在相互沟通与交流中,那达慕中的舞蹈也会穿插其兄弟民族表演。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民族团结进步方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间的脚位与交流,使各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没有民族与民族的界限,让民族生命力永垂不朽。
(三)高等教育院校中的促进作用
那达慕大会是集民族文化、民族服饰、民族信仰、民族习俗、民族歌舞、民族活动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仪式节日。它无疑是一个多文化特质的复合体,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是蒙古族游牧生产生活的缩影,涵盖了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即生活”,教育要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体现生长、生活中的价值。那达慕大会中的搏克、赛马、射箭等竞技项目以及盅、碗、筷等舞蹈表演活动是被拟人化的生活形态。内蒙古艺术学院创作的《草原英雄小姐妹》是集摔跤舞、赛马舞、顶碗舞等为一体的民族舞剧。彝族人民在田间劳作时,将装烟丝的烟盒用作舞蹈道具,所创出的舞蹈套路多达二百多套。云南省通海县蒙古族学习彝族烟盒舞,在那达慕大会中,将烟盒舞也作为舞蹈活动中的一部分。云南艺术学院创造的彝族烟盒舞《弹弹弹》获得了荷花奖,受到一致好评。还有众多高等院校如:中央民族大所创作的蒙古族剧目《奔腾》,彝族剧目《红蜻蜓》等众多优质剧目。不仅如此,那达慕文化还为原生态蒙古族舞蹈提供了宝贵素材,前人通过大量的田野与深扎,最终由斯琴塔日哈等人编著了首部蒙古族舞蹈教材——《蒙古族舞蹈精品课教程》。在民族认同不断强化下,中央民族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呼伦贝尔学院、河套学院等多处高等院校举行那达慕活动,共同竞赛与舞蹈,讴歌民族的强大与自豪。让那达慕在高等院校中得到有效传播,发挥民族价值。
四、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经济、社会效益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为内蒙古量身定制的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战略定位,建设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通过扩大开放促进改革发展,发展口岸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各领域合作,实现区位优势转化为开放和发展优势。
(一)刺激旅游行业的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广阔,目前我国的旅游产业已经形成规模,旅游产业的支柱作用也更为强化。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也意味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因而人们将旅游作为放松心情,韬光养晦的娱乐项目。旅游业不仅抓住地域优势,更是遍及到各个领域。近些年,那达慕大会逐步发展为招商引资,经贸洽谈,物资交流,草原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仪式,不仅仅是最初的民间那达慕,还增加了旅游那达慕,不单单是纯蒙古族的那达慕,也逐年演变为全民参与共乐的那达慕。旅游那达慕的开展,是以“那达慕”为包装下的一种旅游行业的刺激模式。在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也是对当地各资源的宣传,从而不单是享受那达慕竞赛与歌舞的活动方式,也是旅游产业开发的手段。吸引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带动地区旅游业发展,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在鄂尔多斯市第七届乡村文化旅游节那达慕大会中,在开幕仪式结束后,游览鄂尔多斯市乡村旅游成果展区,游览各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农副产品等展区,各非遗传承人住户以及查干锡力度假村等。并且在此次旅游那达慕中,开展啤酒节、摇滚音乐节、全民绘画百米长卷、自驾美丽乡村等活动,将一些标识性物品打造为手工艺品进行售卖,从而刺激旅游行业的发展。民族歌舞也是内蒙古地区乌兰布统草原、呼伦贝尔草原、那达慕会场、蒙古风情园等旅游基地的一部分。各高等院校毕业学生选择去乌兰牧骑、歌舞团、旅游团等地就业,参与到地方性那达慕大会中,提升了旅游文化的影响力与号召力。目前,云南玉溪通海县发展前景较广,在通海县那达慕大会中,舞蹈展演是云南蒙古族那达慕重中之重的环节。随着该地区舞蹈资源不断被挖掘与利用,加以蒙古族、彝族、哈尼族、汉族、回族等多个民族的共同参与,那达慕仪式中舞蹈形式丰富多彩。在得天独厚的地域环境下,二者相辅相成,以那达慕大会作为依托,达到宣传的目的,从而刺激旅游业发展。
(二)相关体育项目产业的开发
“那达慕”大会在历经几百年的打磨与蜕变中,由墨守陈规到推陈出新,由无人问津到协力同心,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光鲜亮丽的背后,是无数人千辛万苦的结果。现如今,除固定“男儿三艺”作为比赛项目外,还增加了竞走、骑行、赛车等体育项目。不同民族可提前预约,也可以现场进行报名参赛,在同一时间段,分场地进行比赛。同时,内蒙古、云南、新疆等多地开发赛马场、射箭馆等体育场所。一些感兴趣者在非正式那达慕大会中也可一睹赛马的风采,不论男女,都可以身临其境,感受骑马、射击的快感。除上述情形外,校园那达慕是体育项目开发的重要途径,校园那达慕中的体育项目在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也受到各地区体育链条的重视。如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第55届田径运动会暨第6届那达慕文化节中的“布鲁”(投掷)比赛、河套学院蒙古语言文学系哈达社团第十二届校园文化那达慕中的“拔河”比赛、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民族实验小学首届校园那达慕中的搏克、田径等特色体育活动。不同体育项目应有尽有,在12月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洁白寂静的呼伦贝尔大地,还上演着一出冬季那达慕大会的大戏,来自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等9个旗市区各具特色的文艺表演竞相亮相,近1700名演员、400匹马、200峰骆驼以及各种车辆来参加大典。其中雪地赛马、雪地足球、雪地赛车等体育竞赛无一不是一场视觉盛宴。云南在那达慕大会中的体育项目,除传统的搏克以外,在交流、交融、互鉴中,有一定体育成分的白族耍龙、汉族划旱船等舞蹈项目。民间专业艺人用草、竹、木、纸、铁丝、布等轧制而成的龙,多见九节龙、十一节龙、十五节龙,因白族人多以单数为吉利,所以以此来划分。龙的头尾挥洒自如,飞腾跳跃,互相对耍。划旱船则是一种模拟水上行船的形式,由多人在船架中一同表演。在多种体育竞赛项目的开展中,不仅提高了那达慕的社会知名度,而且在一系列那达慕体育竞技的背后是相关产业链带来的经济效益。
(三)相关民族歌舞文化的展演
那达慕大会是友谊、荣誉、团结、奋进、诚信、活力的象征。那达慕大会中,除已知的蒙古族安代舞、盅碗筷舞、马舞等传统舞蹈之外,还融入不同民族歌舞展演。云南那达慕中的“烟盒舞”“霸王鞭”“草墩舞”、新疆那达慕中的“萨乌尔登”、青海那达慕中的“查玛舞”、呼伦贝尔那达慕中的“三少舞蹈”、校园那达慕中的“筷子舞”健身操等。还有多个地区“广场舞”中老年团队的参与,在传统民族舞蹈日渐壮大后演变为多种形式全民共同参与的歌舞形式。在此基础上,不同地区的旅游歌舞资源、高等艺术院校资源、歌舞剧院资源等得到了强有力的扩充。一些优秀的作品纷纷问世,并且获得了荷花奖、文华奖等优异成绩,并且在全国各地进行展演。一些非专业性舞者,如群众自发组织的广场舞中,舞种元素多种多样,民族歌舞在近些年一直兴盛不衰,在各大网络平台——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平台风靡。在健身娱乐的同时,赚取流量与知名度,达到流量变现的目的。
随着时代的进步,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和舞蹈的交融,也碰撞出别具一格的火花,如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歌剧舞剧院有限公司出品的《爷爷奶奶们》,是根据流行音乐与蒙古族音乐结合下所创作的剧目,获得了大众的认可与好评。除舞蹈之外,蒙古族长调、马头琴也是那达慕大会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长调是草原音乐的活化石,是地域文化下独特的歌唱形式。马头琴声音圆润,低回宛转,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之一。二者均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舞蹈展演时,长调与马头琴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三者虽有时不会同时存在,但地位相当。以那达慕歌舞文化为基础,相关民族歌舞也活跃在大众眼球,以不同形式在各自邻域发挥着作用。
结语
“那达慕”大会在历经几百年的打磨与蜕变中,由墨守陈规到推陈出新,由无人问津到协力同心,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光鲜亮丽的背后,是无数人千辛万苦的结果。那达慕大会不仅是是集民族文化、民族服饰、民族信仰、民族习俗、民族歌舞、民族活动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仪式节日,也是友谊、荣誉、团结、奋进、诚信、活力的象征。本文选取蒙古族“那达慕”大会舞蹈形式对比研究—— 以云南蒙古族与内蒙古蒙古族为例为题,阐明其发展流程、演变及交流,并详细阐述了不同地区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的舞蹈形式内容以及舞蹈文化作用。不仅拓展了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研究范围,提升了艺术价值,而且通过“那达慕”大会舞蹈形式对比,丰富和扩展了当地舞蹈艺术形式。在多民族不断交融,文化不断多元化发展的当下,那达慕已经成为族群边界的文化标志,成为族群认同的重要文化符号,成为散居区蒙古族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和形式。
参考文献:
[1]杜玉亭,陈吕范.《云南蒙古族简史》[M].云南人民出版社,1979.
[2]那·恩和.《蒙古族那达慕》[M].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7.
[3]王景志.《中国蒙古族舞蹈艺术概论》[M].内蒙古大学出版,2009.06.
[4]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
[5]邓佑玲.《民族舞蹈概论》[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2021.03.
[6]白红梅.文化传承与教育视野中的蒙古族那达慕[D].中央民族大学,2008.03.
[7]朝露蒙,何乃柱.功能视角下的肃北蒙古族传统舞蹈[J].名作欣赏,2012.06.
[8]张曙光.蒙古族那达慕的符合化发展与族群认同[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5.03.
[9]符广兴,陈业强.在山地与草原之间:云南蒙古族与内蒙蒙古族文化交流关系研究[J].河西学院学报,2015.12.
[10]王艺纯.以蒙古族“那达慕”为例谈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文化传承[J].戏剧之家,2017.06.
[11]杜格卓玛.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那达慕”大会的地域性特点及其意义研究[D].西藏大学,2018.05.
[12]张春强.东归那达慕节体育文化及价值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9.03.
[13]韩旭.交往交流交融:兴蒙乡蒙古族文化变迁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19.06.
第1 /共2
[1]朝露蒙,何乃柱.功能视角下的肃北蒙古族传统舞蹈[J].名作欣赏,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