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阜阳市委党校 阜阳行政学院
中国工人阶级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精神的实践者和传播者,在生产力的解放,产业创新等方面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中,工人阶级自身的素质面临着很大的考验,新发展阶段对工人的综合素质、文化素质、技术水平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实现整个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全面提升产业工人的能力素质,努力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产业工人队伍,这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一、阜阳市产业工人队伍的基本情况
阜阳市户籍人口1081万人,其中16-59周岁的劳动力约685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347万人,其中在本市范围内就业人员68万,省内就业人员26万,省外就业人员254万。本地就业劳动力约440万人(含外来劳动力),其中机关事业单位就业13万人,公有制企业就业16万人,私营企业就业180万,个体工商户就业110万人,灵活就业约105万人。
据调查显示,阜阳市产业工人队伍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从年龄结构看,80 后、90后职工成为企业的主力军,21-30 岁为 15.42%,31-40 岁为 51.14%,41-50 岁为 20.61%;二是从学历结构看,职工学历层次呈“正态分布”,初中及初中以下占 9.36%,高中学历占 23.63%,大专学历占 32.48%,本科学历占 30.87%,硕士以上学历占 3.66%;三是从技能结构看,高级技术工人占比较低,初级工占 47.87%,中级工占18.85%,高级工占 10.53%,技师占 13.36%,高级技师占 9.39%;四是从职工参事的主动性看,职工参与劳动和技能竞赛的积极性明显增强,59.16% 的职工愿意和经常参加各种劳动和技能竞赛,29.33% 的职工偶尔参加。
二、新时代阜阳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面临的挑战
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总结了很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优良经验和做法,但对照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新要求,依然存在着诸多差距和问题。
(一)技能人才总量不足、高技能产业工人短缺
从全国范围来看,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技能人才的总量和密度比较大,由于具备的资源和能力不同,高技能人才分布不均情况突出。阜阳市的人才总量和密度指数与发达城市比,甚至是地域相近的城市相比也没有明显的优势。据阜阳市总工会组织的产业工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仅占34.5%。获得中级工以上职业技能等级占比29.4%,获得中级职称以上占比22.7%,产业工人的技能水平与实际需求相比较低,很难满足我市产业不断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
需要。目前,全市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制造业,能源,环保,电力,信息等行业,集中了绝大部分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样的企业设备齐全,经济实力较强。而相对落后的则是民营的,新兴的中小型企业,在国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框架中,可以看出,高技能、高水平的实用性人才十分紧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型产业的培育。
(二)技能人才资源转化率低,产业工人队伍结构不合理
从阜阳市来说,技能型人才资源转化率低的直观表现就是存在着人才闲置和浪费现象。长此以往,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得不到锻炼和提升,没有上升空间,导致落后甚至淘汰。与此同时,阜阳市作为农业城市,民营经济发展缓慢,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较小,经济越落后、越不发达,就导致产业工人队伍与经济发展的匹配度越差。目前产业工人中还有一个非常庞大且重要的农民工群体,由于农民工的普遍受教育水平较低,他们一般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建筑,传统服务业和制造业。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对自身价值缺乏认可只关心生活待遇,对技能提升、企业发展等漠不关心,不具备产业工人应有的开拓意识和创新意识,认为产业工人没有出路,再怎么努力也还是工人,对未来缺乏信心,如何成为适合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能人才,这对农民工来说是个难题,是个如何转变思想意识和行动的难题。
(三)技能人才受重视程度不够,创新创业环境不良
首先,人才资源不是放在第一资源的高度,在发展经济时首先想到的是要求资金、项目和设备,在整体“强资本、弱劳动”的大环境下,不同程度地阻碍了技能人才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其次,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并不明显,“企业内部没发挥工会组织作用,代表工人的声音和力量极其微弱”,参与政治和政治讨论的作用不够明显,主人翁的地位也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第三,职工技能提升存在机制障碍。没有对产业工人队伍建立起完整的培训教育体系,培训机制不健全,职教、普教和职业技能培训的联系还不够协调,由于在生产教育一体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还不完善,导致渠道不顺。且其发展没有独立的健全的法律、法规、政策等做依托,同时这项工作的投入不足,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第四,激励机制不健全,薪酬制度还不能完全体现其劳动的价值、贡献、效益,使技能人才缺乏自主投入的内在动力,不能优化激发创新创业热情。
三、新时代阜阳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优化路径
(一)营造产业与行业发展的良好生态
当前,无论是三大产业还是各主要行业都存在着人才短缺的压力,竞逐人才红利的热潮已经来临。而高素质产业工人无疑是蕴含巨大能量的人才资源,全行业只有为产业工人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才能吸引和留住人才。
首先,要树立创新理念,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念是发展的先行者,环境是特殊的竞争力,两者的结合才能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进入新时代,我国走经济转型升级之路的发展策略已愈发明晰,要加快通过创新来促进技术升级的速度,拓展发展的新领域边界。
其次,完善行业管理,提升行业治理水平。长期以来,各行业在建设与管理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给产业工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使得越来越多的产业工人对其望而却步。而践行行业制度,提升行业治理水平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改善产业工人的工作环境,逐步增加该行业对产业工人的吸引力。我市要想提升行业影响力和竞争力,必须重视行业标准化建设,积极在各行业研究可行的标准,通过标准化建设推动行业的转型升级。各行各业的管理阶层要树立现代管理理念,主动弥补管理知识的短板;企业要逐步调整并建立高校的组织系统,完善治理结构;要制定完善的沟通管理制度,提高企业与产业工人双方的沟通效率,增加其内在优势,形成对产业工人的吸引力,激发他们的热情与干劲。
(二)树立正确价值观,重塑产业工人的主体地位
价值观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方向性的,只有不断地加强舆论宣传工作,才能帮助产业工人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针对在社会成员中普遍存在的轻视产业工人劳动成果的现状,应大力加强宣传教育,要在学校课程中开设劳动技能课,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劳动所包含的辛酸与汗水,加深对劳动价值的理解。
其次,消除职业歧视,树立职业平等观。产业工人是社会的一份子,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不能因他们做出贡献的大小不同而衡量职业的高低尊卑,职业不过是一个人对彰显自身价值的方式的一种选择。在职业歧视面前,没有真正的胜利者,身为社会共同体中的一员,每个人都将承受职业歧视所产生的恶果。因此在新时代,要一视同仁,不把职业作为衡量人的标准,树立起职业平等观,让千万普通产业工人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熠熠发光,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畅通产业工人发展渠道
纵观产业工人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该群体对全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推动力。新时代产业工人发展渠道受阻必然影响其作用的发挥,因此,畅通他们的发展渠道成为当务之急。
首先,要建立多元化职业技能评价方式。要加强各主体的广泛参与,可以把政府劳动管理部门视作主体,以各个行业协会、部分企业作为辅助,成立联合工作组,加快研究制定完善涵盖不同产业、行业的职业规范和评价标准。制定的评价标准要体现多元化、针对性的特征,面对不同行业的不同特点,评价标准要符合行业要求,还要因时而变,针对情况做出调整和修改。
其次,要完善技能竞赛体系。职业技能竞赛对于产业工人素质提升作用显著,因此,我市对于这一方面的建设从未放松警惕,在今后还要继续完善,使得其走向制度化。对于企业而言,要把职业技能竞赛作为练兵场,重视各种类型职业技能竞赛项目,尤其是要广泛参与设计重大工程的竞赛,积极推动形成我市独具特色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
新时代,针对当前劳动关系领域存在的系列问题,主要采取以下方式解决。
首先,创新劳动关系协调体制机制,发挥三方协调机制的功能作用。完善劳动关系矛盾处理机制,因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可能会导致劳动关系出现裂缝,因而要加强排查治理,做好劳动争议源头预防和分类分级处理机制,完善各类劳动争议纠纷的应急预案,从根本上改善劳动关系。
其次,构建劳动关系法律规则体系,在现有法律基础上,继续完善劳动法律制度,建立健全劳动用工标准体系,把双发都塑造成懂法守法的新时代主题。另外,建立健全劳动用工标准体系,特别是针对“互联网+劳动关系”这一新问题,应聘请各领域专家进行专门研究,重新界定劳动关系边界,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条款,明确弹性劳动用工关系,划分政府、就业平台以及劳动者在新就业形态中的角色和应该承担的权责义务。
(五)加强产业工人职业教育
提升产业工人技能的关键在教育。因此,要探索建立与新时代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制度,拓展产业工人发展的可能性,帮助产业工人成长成才。
首先,要完善职业教育内容改革。要针对职业院校进行教育改革,为企业发展培养对口专业人才。第一,在课程设置上,要结合产业工人队伍目前所处的实际状况与整体水平,把行业与企业的需求结合起来,设置双方都能接受并且认同的课程。第二,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彰显新时代的变化,加大对课程内容的开发力度,把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补充进职业教育中。第三,在学校课程与企业对接上,要选拔一批优秀的企业作为实践基地,让学习者有充分的自由去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企业。第四,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由于职业教育的实践性,教师除了应加强学历教育,也应该增加企业研学的经历,以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其次,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经验。西方发达国家开启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时间久远,成就斐然,截至目前已经建立起多种形式的培养模式。德国双元制、英国混合制以及美国CBE模式是其中的代表。在综合外国职业教育模式的主要特点后,得到能够被我国吸取的有益经验:一是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实现与产业的结合;二是探索多样化、个性化的职业教育模式,从员工自身特点出发,注意因材施教;三是加大财政向职业教育倾斜的力度,畅通社会资本进入职业教育的通道,保证职业教育资金投入。
基金项目:
本文系阜阳市2022年社科规划课题(FSK2022052)及全市党校系统2022年度科研课题(FYDXKT202275)阶段性研究成果。
课题负责人:葛敏,女,安徽太和人,中共阜阳市委党校(阜阳行政学院)社会培训部主任、副教授。课题组成员:韩跃斌、武琳、张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