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海统筹理念下的海岸带规划设计—以深圳市小梅沙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7
/ 2

陆海统筹理念下的海岸带规划设计—以深圳市小梅沙为例

王茜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广东广州   510060

摘要:海陆统筹是空间规划的重要理念,由于缺乏陆海生态过程机理、陆海交互作用和跨系统生态威胁等方面的关注[1],导致海岸带生态问题频繁。本文在对海陆系统生态过程及跨系统威胁认知的基础上,综合国内外海岸带规划方法,形成基于海陆统筹的海岸带规划逻辑,并以深圳市小梅沙为例,制定海陆统筹规划策略。小梅沙作为旅游型海岸,面临着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威胁。本研究首先确定小梅沙海岸带的海陆统筹范围,综合分析该范围内海域及陆地的生态资源与生态威胁,进而构建山海互动的生态格局,形成海陆统筹的防灾体系,降低风险的相互影响,在此基础上布局山海一体的海岸带规划功能结构,最终基于海岸带生态保护与功能需求制定海陆管控一张图,对海陆统筹范围内的区域进行精细化的管控,以提高海岸带抗风险能力,减少人类活动对海岸带的负面生态影响。

关键词:海陆统筹 海岸带规划 小梅沙  

1 前言

海岸带是连接海洋与陆地的过渡区域,是海洋与陆地两个区域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关键场所,对于维持海洋与陆地生物的多样性起着关键作用,我国有着丰富的海岸线,但对海岸带的管理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2018 年11 月18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编制实施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综合规划,促进海岸带地区陆海一体化生态保护和整治修复。加强对海岸带海陆生态环境认知,基于海陆统筹理念进行海岸带空间规划设计,是我国未来海岸带发展的必然趋势。

深圳作为我国沿海发达城市,率先建设全球海洋标杆城市,小梅沙位于深圳市东部黄金海岸线,是距离深圳市中心距离最近、沙滩环境品质最佳的综合性滨海度假旅游区。本文将以小梅沙海岸带规划为例,探讨如何将海陆统筹理念运用到实践,形成可借鉴可参考的海岸带设计样本。

2海陆统筹理念下的海岸带规划逻辑

2.1对海陆系统的认知

海洋与陆地是一个相互影响的整体,海陆关系并非静止,而是随着外界干扰不断变化,其变化也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循环反馈的网络关系。国外有学者将海洋与陆地的联系概括为陆海生态过程、跨系统威胁与社会经济互动3个方面[2]。海陆生态过程由水的流动,陆地、淡水、海洋之间的生物运动导致,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跨系统的威胁最常见的是由河流传递的陆地对海洋的影响,例如包括来自农业的养分通过径流可能导致严重的富营养化,产生大面积的浮游植将造成沿海生态系统缺氧,此外,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风暴潮等对海洋和近海陆域环境都带了极大的威胁。

2.2海岸带规划逻辑

综合海陆关系的内涵认知与国内外海岸带空间规划方法,确定海陆统筹理念下的海岸带规划规划思路为明确统筹范围,生态环境评估与生态结构构建,用途管控与活动指引。

综合的陆海统筹方法要求确定海洋和陆地相互作用的空间尺度,主要考虑地理边界和人类活动边界,此空间尺度往往大于海岸带的范围。基于海陆统筹的海岸带规划要求摸清海域与陆域双系统的生态本底及生态通道连接情况,构建海陆统筹的生态格局,以维持或重塑两个系统的物质要素对流;分析海岸带面临威胁,建立海陆防灾体系以及巩固陆域水土,清洁径流等措施避免灾害进行跨系统威胁。在摸清海陆生态过程与威胁的基础上,根据社会需要,布局符合环境特色的功能,并进行用途管控,用途分区的目的是平衡统筹区域内的生态保护与合理开发。满足用途管控分区的基础上,对活动建设活动和人为活动进行细致的指引,最大化产业价值的同时降低对海岸带造成环境破坏。

3 海陆生态环境评估

3.1海陆统筹范围确定

分析小梅沙海岸带周边水系及汇水情况,初步划定小梅沙海岸带海陆统筹规划的陆域范围,延伸至山体,包括重要水面水系。在海域范围方面,向海域一侧以深圳市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规划(2018-2035)海岸带功能布局的航道为界。

综合陆域范围与海域范围的考量,最终确定小梅沙海岸带海陆统筹范围总面积约157 公顷。其中海域面积约141 公顷,包含沙滩(黄色区域)与海面(蓝色区域)两部分,沙滩包含长约800m 的砂质岸线;海岸陆域建设管控区面积约16 公顷(紫色区域)。蓝色实线为海岸线,蓝色虚线为沙滩与海洋边界线(图1)。

图1 海陆统筹范围

3.2生态环境评估

对小梅沙海岸带生态环境的评估包括海陆生态资源及连通性评价、海陆生态威胁及相互影响分析。

通过专业团队进行陆域调研及海底潜水调研,基本摸清了小梅沙海岸带统筹范围内山海生态资源分布。大致情况为陆域植物共228 种,其中有400 年历史的五月茶古树,陆生动物77 种,包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褐翅鸦鹃。海域生态资源以石珊瑚最为特色,在东西礁石岸线密布,经生态普查统计珊瑚共42 种,以为主,为国际二级保护动物。小梅沙的现状基础设施对海陆割裂较为严重,包括垂直防潮堤与入海口处的拦水坝两处工程防潮工程,及东西向的道路系统,阻断了山海间的物质能量流通。

小梅沙面临来自海洋的灾害威胁为台风,受到的陆域威胁主要为径流导致的海水污染,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较大破坏,尤其是对水质要求较高的珊瑚群落。由于部分区域水体交换能力较弱,造成污染滞留,进一步引发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海水发生赤潮现象,造成渔业危害。此外,海浪携带的来自陆域的垃圾及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沉积,产生海洋污染。

4海陆生态系统构建

4.1明确生态基底

明确海陆生态基底为生态过程保护与海陆用途管控奠定基础。在梳理各项生态资源的基础上,基于生态价值、景观文化价值以及面临为生态威胁,按照缓冲区法对山海统筹的整体生态敏感性进行分析。选取的生态要素由海至陆涵盖水域、珊瑚群落,沙滩、潮间带、林地五大类,按照四级制进行评价。珊瑚群落与陆地水系列为高敏感区;珊瑚缓冲区、沙滩、潮间带、陆域水系缓冲区、海域水体富营养区、风水林(具有较高的景观文化价值)列为较高敏感区;其余水域及林地列为中敏感区;统筹范围内剩余区域列为一般敏感区(表1,图2)。

图2 小梅沙海陆统筹范围生态敏感性评价

表1 生态敏感性评价要素表

生态敏感性分区

生态要素

珊瑚群落

沙滩

潮间带

水域

林地

高敏感区

珊瑚群落边界内

 -

 -

陆地水系

-

较高敏感区

珊瑚边界外30m缓冲区

现状沙滩边界

等深线-1m至3m

陆域水域边界外50m内、水体富营养区

风水林

中敏感区

 -

 -

- 

其余水域

其他林地

一般敏感区

其余区域

4.2 构建山海生态通廊

规划确立了山海相连三条主要廊道,保障廊道生态要素的流动,在断裂点采取搭建生态廊桥以及生物涵洞的方式修复链接。海岸防潮堤以连接山海的阶梯式公园形式实现防潮功能,导线相较于现状的直立墙式防潮堤,减缓了高差变化,为可能发生的生态过程提供物质能量的流动通道,形成“山海延伸,海陆统筹”的景观生态格局。

4.3 消减生态威胁

规划建立三层弹性防灾网络,分别是陆域综合防护层,海岸防潮导线和海域综合防护层,其中陆域防护层为应急服务、疏散网络及避难点等;海岸防潮导线相较于现状的直立墙式防潮堤,以连接山海的阶梯式公园形式实现防潮功能,同时改造海洋公园内潟湖与外海的溢流堰,增加防潮闸,保证小梅沙片区防潮体系封闭,能较有效的抵挡风暴潮高水位浸淹及台风浪的冲刷;海域综合防护层由海中的自然礁石、生态蓄沙桩、生态防浪栈桥等构成,在小梅沙西岸投放巨形礁石,起到衰减波浪能量的作用,减小波浪对西岸的掏刷,在小梅沙东岸岬角构筑高位透水式防浪堤,该防浪堤挡大浪不挡小浪,可以维持正常的海洋水体交换,避免降低近岸处的海水水质(图3)。

图3 海陆全域弹性防灾网络

重点关注叠翠溪谷、潟湖、河口三大节点,形成贯通山海的清洁水链。河口作为海陆交接的重要节点,希望恢复河口湿地生态,利用礁基蚝桩布设于河口两侧,形成两滩一槽生态湿地,并根据潮汐高差特性,研究红树选种及水生植物,台阶式种植适宜不同淹没环境的红树植物。通过河口生境营造,净化陆地径流,守护陆地与海洋的交流屏障。

5 海陆统筹区用途管控

5.1海陆功能布局

在完善海陆生态系统及防灾体系的基础上,综合进行功能布局,形成一体化的功能结构、活动策划与山海慢行系统。规划基于生态基底,以“漫野山海公园-艺术海岸公园-无界海洋公园”,形成各具特色又相互联系的三大主题山海园;形成山林慢行、城市慢行、滨海慢行三级慢性体系,同时设置特色交通缆车道,串联山城海,结合游览点设置五个缆车站点,同时规划海上游线,与大梅沙海上旅游联合发展,形成丰富多元的慢行网络。

5.2海陆用途管控

基于海陆生态基底保护与建设布局与活动策划,制定海陆管控一张图,分为4大类10小类管控区域,提出每类区域的管控要求(图4)。管控内容包括船只大小、行驶路线及抛锚区域限定,娱乐活动类型限定,人流量限定,建设类型限定等。重点针对珊瑚保育目标进行管控,划定珊瑚核心保护区、珊瑚生态缓冲区、珊瑚保育试验区;针对陆域溪流生态廊道的两类管控分区,针对岸线的砂质岸线管理区、礁石岸线管理区及海岸带管理区;针对海域的海域休闲活动区和海域公共活动区。

图4 海陆统筹生态管控图

6 结语

海岸带空间规划最大的挑战是用系统化的思维去联系过程进而理解系统整体[1],选择简化问题往往难以实现既定的规划目标。海陆统筹是海岸带规划的应有之义,是空间规划的重要抓手,我国岸线辽阔,建立从海陆环境认知到精细化管控的海岸带规划体系,提高海岸带规划的科学性,将有助于开启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文超祥,刘健枭.基于陆海统筹的海岸带空间规划研究综述与展望[J].规划师,2019,35(07):5-11.

[2]Alvarez-Romero J G, Pressey R L, Ban N C,et al. Integrated Land-sea Conservation Planning: the Missing Links[J].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Evolution, and Systematics,2011(42): 38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