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学 上海 201306
摘要:本文基于《The Last Kings of Shanghai》英汉翻译实践,选取实践中出现的典型案例,从跨文化视角下进行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运用分析,运用搜索引擎和翻译记忆软件Trados等技术手段对翻译重点难点提供解决方法。
关键词:翻译实践,翻译策略,跨文化
一、引言
本文基于《The Last Kings of Shanghai》引言部分的翻译实践,总翻译量2500余字,翻译过程中利用了《牛津高阶英语词典》、搜索引擎、语料库、知网、百度文库、Trados等工具,前后共进行了两次修改,从字、词、句、段各个层面对原来的译本做出了修订,尽力完成质量更高的译本并展开跨文化语境下的英汉翻译研究。
二、译前准备
《The Last Kings of Shanghai》以上海背景,主要围绕嘉道理和萨松两大家族展开,以国外旁观者的视角讲述了20世纪这两大家族对上海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涉及历史、文化、政治、宗教等诸多方面,需要译者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素养。
通览原文并查阅资料后,笔者对相关历史文化了更深的了解,例如,萨松家族和嘉道理家族是上海有名的富商家族,产业遍布各个行业,对上海乃至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不小的影响;上海至今还留存着不少西方装饰派建筑(Art Deco),其中萨松家族旗下的华懋饭店(Cathay Hotel)就是其中的代表性建筑,后更名为今日大家所熟知的“和平饭店”;“Mao suit”实际上是指中山装,毛主席建国后经常穿中山装出席公开场合,因此导致西方社会产生了"毛西装"这个名字……有了对背景文化知识的了解,笔者对接下来的翻译实践也有了大体上的把握,阅读原文时更有思路,翻译时遇到难题也可以尝试联系文化背景来解决。
三、翻译策略与方法
3.1. 一般翻译策略
3.1.1.语言层面的直译与意译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并不仅仅是两种或者几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刘硕,2017),更应重视译文的连贯、忠实。为向读者呈现原文本有的语言风格、内涵意义,在翻译过程中多采取直译的方法。直译从内容到形式都贴近原文,既忠实又传神,但鉴于英汉两种语言差异之大,需要改变词性、语序,但原文修辞特点会保留下来(王国凤,2014)。
【例1】Sturdy, thick, black-framed bicyclesthronged the roadways, interrupted occasionally by boxy black roadsters.
【译文】死板笨重的老式黑色自行车在路上穿行,不时要避让四四方方的黑色轿车。
分析:从以上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翻译过程中主要还是采取直译的方法,在将原文意义表达清楚的基础上尽量贴近原文形式和风格。此外,译文也在细微处作了调整。【例1】中的“interrupted”原意为“打断,中断”,这里的意思是骑自行车的人不时要停下来避让轿车,因此此处翻译为直接译为“避让”。
3.1.2. 文化层面的归化策略
原文内容是以中国为背景,与中国息息相关,译入语也是面向中国读者,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多采用归化策略,使译文更贴近读者,易于读者体会和接受。
【例3】I knew it would be an innocuous and obviously staged contrast to the anger that was seething outside: Chinese children playing piano and taking ballet lessons—a forced normalcy.
【译文】笔者明白这次访问很显然是精心安排的,没什么借鉴意义。与外界的怒火中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少年宫里的中国学生们在弹钢琴、上芭蕾课——一种刻意营造出来的秩序。
【例4】As China’s power grows and its rivalry with the United States intensifies, understanding the stories that it tells itself matters.
【译文】随着中国的崛起和中美竞争关系加剧,理解中国故事变得尤为重要。
分析:【例2】中的“the anger that was seething”表示怒气旺盛,恰好
可以对应中文成语“怒火中烧”,言简意赅,也使译文更加生动。【例3】中的“the stories that it tells itself”意为中国自己向外宣传的文化故事,而近年来“中国故事”、“中国好故事”等词成为政治教育、外宣中的一大热词,因此选用更具中性意味的“中国故事”一词,是读者耳熟能详且一目了然的一种表达。
此外,【例1】中出现的“black-framed bicycles”指的其实是老式自行车。借助搜索引擎,笔者了解到,老式自行车通常是指二八自行车,也叫“洋车”。"二八"指的是轮子的直径为28英寸。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无论是城市的马路上,还是农村乡间土道上,随处都可以看到"二八"自行车上满载的人或货。"二八"自行车是那个年代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和运输工具。因此,直接译为“老式自行车”或“二八自行车”都可以立马唤起不少中国人的回忆,这也是归化策略的一种体现。
3.1.3. 翻译技巧的运用——案例分析
除了最基本的直译意译、异化归化策略,翻译过程中还采取了多种翻译技巧,旨在使译文更加准确、流畅、易于接受。
3.1.3.1. 增词法
【例6】Colleges flourished. So did politics.
【译文】各类学府蓬勃发展,政坛也异常活跃。
分析:为使译文更加通顺易懂,翻译过程中对原文省略的部分内容进行了补充。【例6】为了表现政界也同学界一般繁荣,将被省略的内容填补,增加“也异常活跃”,使译文内容更完整丰富。
3.1.3.2.省略法
【例8】“The Jewish people, they lived here,” she said. “Then they left. They left the furniture.”
【译文】老妇人说,“犹太人原来就住在这里,后来走了,把家具落在了这儿。”
分析:翻译过程中也会适当采取省略分方法,使译文更加简洁明了,更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例8】是书中一位老妇人所说的话,口语中用三句话重复了三遍“they”,都代指“The Jewish people”。但在翻译时,刻意省去重复的“他们”,只保留一个主语“犹太人”,这样读来更符合中国人的口语表达习惯,译文更加流畅。
3.1.3.3. 重复法
【例9】Everything was cast in black and white. No billboards or advertising or colorful storefronts enlivened the streets.
【译文】那时的一切都是黑白的。街边没有一丝生气,没有标牌,没有广告,也没有彩色的店面。
分析:除了适当省略,翻译过程中也会适时采取重复的策略,以发挥强调作用。原文这一段主要描写新中国刚解放时,中国还没有从萧条中恢复过来,街头毫无生气。【例9】译文将原文中的“no”译作“没有”,连续重复三次,写出了街边陈设落后,突出了新中国经济不发达的特点。
3.1.3.4.词类转换法
【例10】Off in a corner, a poster advertised a nightly jazz band.
【译文】张贴在一隅的海报上是一支夜间爵士乐队的宣传照。
分析:由于中英文语言习惯存在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常常需要进行词性转换。例如【例10】中将动词“advertised(宣传、做广告)”转变为名词“宣传照”;又例如,身份名词“attendant”转化为动词“由……看管”。词类的细微转变使译文更加流畅。
3.1.3.5.正反译法
【例12】There is much truth in the Chinese Communist version of history. But there are other truths as well.
【译文】中国共产党宣扬的中国故事中包含了不少事实,而真实情况可远不止这些。
分析:【例12】采取正说反译的方法,将原文中的肯定表达“there are other truths as well(还有其他真相)”翻译为双重否定“真实情况可远不止这些”,表达了同样的语义,但是在形式上略有调整,使译文更加丰富,可以引起读者的兴趣。
3.1.3.6.拆译法
【例13】She heaved two sacks of groceries into her arms and, declining my offer to help carry them, brusquely directed us across the street and up a flight of stairs to the one room where she lived.
【译文】她把两大包东西抱进怀里,不让笔者们帮忙,直接带着笔者们穿过街道,上了几节楼梯,来到她的住处。
分析:在句子层面,英语句子多修饰语、多从句,句子结构较复杂,是“树状型结构”。而中文句子的特点是句子由一个个分句组成,逐步展开,多“流水句”,因此翻译时要注意转化。【例14】原句又多个动词和状语并列,在翻译时将它们逐个拆解开来,用逗号隔开,形成流水句,“抱”、“带”、、“穿过”、“上”、
“来”几个动词的使用仿佛带领读者一起来到老妇人的房间,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使译文更加生动。
3.2. 搜索引擎的使用
除了借助多种翻译策略,要想获得更加准确的译文,更加离不开各种网络搜索工具的帮忙。除了翻阅词典,百度百科、豆瓣、知乎等网络平台也为笔者的翻译文本提供了不少参考。
【例14】He had been, I realized, a “Shabbos goy,” a non-Jew hired by observant Jews to do certain tasks that Jewish law prevents them from doing on the Sabbath.
【译文】笔者意识到,他是一位“安息日异教徒”,即虔诚的犹太人雇来的外族人,负责帮他们做一些犹太教规禁止在安息日做的事情。
分析: “Shabbos goy”的翻译是一大难点,通过后文提供的解释和网络上的资料,笔者了解了其中的文化背景:每逢周六都是犹太教徒的安息日,这一天犹太教徒不能做任何工作,因此可能会请外族人帮自己代做。“Shabbos goy,”按照字面意思可直译为“安息节异教徒”,网络上也提供了不少译文——有一部美国电影名为“The Shabbos Goy”,豆瓣上提供的中文译名为《安息日的外族人》;知网有一篇名为“Role Reversal in Prague—Shabbos Goy in the Mirror”的文章,译名为“布拉格的角色逆转-《镜子里的莎博斯戈伊》”,其中“Shabbos Goy”直接采用音译的方法译为“莎博斯戈伊”。结合各种参考和笔者对文章的理解,最终选择译为“安息日异教徒”,比较清晰明了。
3.3. 翻译记忆软件Trados的使用心得
本次翻译实践是在Trados上进行。Trados可以实现原文和译文逐句对照,可以对原文、译文进行批注、标记,方便随时对照修改。添加术语库后可以进行辅助翻译,十分值得在以后的翻译实践中进一步探索。特别是Trados导出的译文可以与原文各式一一对应,可以节省排版时间,提高效率。
四、翻译难点评析
【例15】The hotel sat on a curve of the Bund, the pedestrian promenade that runs along the busy Huangpu River waterfront. Its façade, like the prow of a mighty ship, jutted toward the sea, anchoring a skyline of art deco buildings that overlooked the river below.
【译文】外滩与黄浦江相依,是一条繁华的步行街,而和平饭店就坐落于外滩一角。和平饭店外观有如巨轮船首直面海洋,引领装饰派建筑群俯瞰着黄浦江。
分析:原文这一段是对和平饭店的介绍性描写,包括地理位置、形状和风格。虽然笔者曾参观过平饭店,但这一段全景描写还是过于抽象,于是笔者在搜索引擎上搜索了和平饭店的远景图以及装饰派建筑的特点,才着手翻译。翻译时注重采用流水句,让结构复杂的原文更加易于理解。前一句将主语“和平饭店”由句首转移至句尾,与后文更好地衔接起来。同时注意用词,“巨轮”、“船首”、“直面”、“引领”、“俯瞰”等词可以表现出和平饭店作为标志性建筑的恢弘气派。
【例16】the Sassoons and the Kadoories, two rival foreign families who journeyed to China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became dynasties.
【译文】萨松家族和嘉道理家族这两大对立的外国家族19世纪旅居于中国,成为一代世家。
分析:“dynasties”一词是本句的一大翻译难点。翻阅词典,“dynasty”的中文释义为“朝,代,王朝”,英文释义为“a period of years during which members of a particular family rule a country ”。结合上下文和历史史实,19世纪萨松和嘉道理两大家族在上海乃至中国的势力非常庞大,对中国的影响非常之深,但也只是历史画卷中的一小部分。译文将这两大家族定义为“一代世家”,肯定了他们在中国发展进程中的先要地位和重要作用,较为公正客观。
五、翻译实践经验总结
这次翻译文本以文化为主题,历史故事为载体,是跨文化语境下的英汉翻译研究的良好范本。在翻译过程中,笔者对上海的文化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掌握了许多文学艺术方面的知识,积累了翻译经验,也增强了借助多种网络技术媒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翻译的过程中,笔者还获得其它一些宝贵经验:
扩大知识面。要广泛阅读,不要拘泥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要拓展自己的知识边界,形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才接触陌生翻译题材时不心生畏惧,也能在翻译熟悉的题材时更得心应手。
重视改稿。此次翻译实践笔者两次改稿,工虽然作量不小,但是让笔者受益匪浅。哪怕是同样的材料,每次改稿也能有不同的收获,笔者也能不断发现自己的问题。改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自己审视、自笔者提高的过程。
多阅读中文书籍,提高汉语能力。在翻译实践中,笔者常常可以查阅字典、资料等方法来了解原文想表达的意思,并准确地用中文翻译过来。在学习英文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中文能力的加强,要多阅读中文书籍、文献,提高写作能力,才能为译本提供上升的空间。
提高信息搜集能力。信息搜集能力的重要性不仅提前在译前准备中,更体现在翻译过程和译后审校中。许多时候,能否解决翻译难点往往取决于译者搜索信息的能力。应当不断增强对语料库,搜索引擎,学术数据库等工具的运用能力,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翻译是一个静心的过程,只有抛弃浮躁的念头,才能在反复斟酌中创造出满意的译本,才能做好翻译。希望在今后学习中,笔者能继续反复斟酌、静心翻译。
参考文献:
[1]刘硕.从目的论角度探究新闻英语汉译策略——以《经济学人》翻译为例[J].英语广场,2017(06):3-5
[2]王国凤.新编英汉翻译实用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3]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 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