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可行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7
/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可行性研究

杨奥晨,高长山,谢兰卿,孙嘉雯,秦秀莉[1]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学院,吉林长春  130117

[摘要]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我国千百年来的艺术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考与人文关怀。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文化逐渐渗入到我国人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就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国精神与中国价值,使其增强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精神;文化自信;青少年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1]为更好地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积极意义,我们以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典型案例来研究。

当代价值阐释

(一)外部环境

如今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本国文化在大国博弈中的角逐,因此国内外的文化挑战、文化渗透、文化边界守护等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话题。能否有效应对这些挑战,是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重大问题,更直接影响到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安全。从外部看,当前各种敌对势力加紧渗透遏制,不断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价值观渗透,不断同我们争夺阵地、争夺人心,西方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也伺机冒头。从内部看,我国社会思想意识复杂多样、相互交织。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受到新的挑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一定范围滋长蔓延,道德失范、唯利是图、低俗庸俗媚俗等行为现象屡屡突破公序良俗底线,主流意识形态与多样化社会思潮长期并存、相互激[2]荡趋势更加显著。为应对这些文化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2],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要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3]

由于我国认识舆论导向、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性较为滞后,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青少年群体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受西方主流价值观冲击影响较大。乃至于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崇洋媚外心理。因此,西方文化入侵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命与灵魂,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延续至今正是依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其中扮演纽带的功用,这种无形的精神寄托在如今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背景下更需要转化与创新。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革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努力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在各种文化冲突融合和发展中,传统落后的腐朽文化最终会被岁月的洪流冲刷,只有不断地转化与创新,才能真正有效地保留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二)时代要求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

中国步入了新时代,中华文化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 但从总体来看,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和吸引力还不足。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衡量标准,对于我国而言,要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首先要提高文化软实力。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重要途径。信息化时代,网络等大众媒体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社会文化环境对人们思想的影响越来越大。社会文化环境的最重要部分之一就是文化产品对人们的影响,发展文化产业,尤其是发展把中国传统文化鲜活的营养变为现实精神产品的文化产业,有利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有利于传播正价值、正能量,寓教于乐,在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中轻松的进行现代。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文化产业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领域,并最终对全社会的精神结构产生深刻影响。”要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就必须重视文化产业这一途径。以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取向的文化产业有利于抵御西方一些不良思想向我国的渗透,有利于塑造民族自信心,有利于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有利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传统文化产业就是要发掘传统文化资源,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的文化产品,用高尚的文化产品滋养人民的精神,丰富精神生活。

对青少年的影响

“十四五”规划为我们在新的发展阶段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文化软实力指明了方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时代进步的客观要求、是推进现实的确实需要、使命担当的共同责任。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展现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文化创意产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培育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实力;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充分地利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开阔了国民的精神文化视野,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重要的积极影响。

文化创意产业建设的当务之急无疑是建设文创产业梯队,培育文化创新观念,与社会思潮形成一种合力。社会的审美情趣与文化创意产业是相互制约也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积极向上的外部环境促使的文化产业的繁荣会形成一个良好的促进氛围;另一方面,动荡不安的内外环境不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甚至会出现撤退的迹象。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千百年来经久不衰,时至今日仍具有极为旺盛的生命力。我们更应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当代阐释,利用文化产业实现创造性转化,丰富人民的生活。自觉抵制西方文化的渗入,积极应对意识形态领域严峻的挑战。通过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国精神与中国价值;增强中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基金项目]本文是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大学生创新项目《红色旅游新路径研究——长春市为例》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杨奥晨(2001--)男,吉林白城人,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20级本科生;谢兰卿(2001--),女,四川乐山人,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20级本科生;孙嘉雯(2002--)女,北京人,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20级本科生;秦秀莉(2002--),女,天津市东丽区人,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20级本科生。

通讯作者,高长山(1963--),男,黑龙江人,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学院教授,汉语言文字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