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合唱作品的艺术处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9
/ 2

浅谈合唱作品的艺术处理

缑雪祎

鲁东大学

摘要

【 摘要 】当今,在大力推广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愈发重要,而音乐教育则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合唱课作为当今音乐课程中的必修课,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价值、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对诸多合唱作品进行艺术处理,使之既能够贴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又能提升其艺术修养,是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反复思考琢磨的问题。基于此,教师应从选择合适的作品开始,充分挖掘作品的特点及内涵,结合相应的音乐理论知识,对作品进行细致的艺术处理,使之能更好的推动课堂,增强学生的音乐素养。

关键词:音乐教育;合唱;艺术处理

1


  1. 合唱作品的选择

在选择合唱作品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尽可能选择中西方的经典作品。

2.目的不同,选择的侧重点不同

3.考虑学生的水平和声部条件以及人数

选择阶段相当于对作品进行整体的把握,此阶段作品的风格以及作品的调性,声部的多少等已经十分明朗,在选择好合适的作品之后,以该作品的风格为基础,再对作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艺术处理

  1. 合唱作品的艺术处理

2.1原则:

  1. 忠实原作,即对合唱作品进行艺术处理时,一定要忠实于原作的精髓,不能出现太大的偏差或者走样。如《半个月亮爬上来》是一首抒情作品,教师在对作品进行艺术处理时不可转向其他风格,要知道曲子整体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是对作品进行处理的首要原则。
  2. 注意到合唱作品各音符之间的东西,除了各种音符和音乐术语之外,更加关注到的是作品所表现的意境。如《黄水谣》开头的第一句,到最后的部分出现了同样的旋律,一段是欢快的,一段是悲伤的,旋律完全没变,但是,乐句的内涵却有所改变,前段欢快,表现了人们勤劳和幸福感,呈现出一幅安居乐业的场景。在后段出现相同的旋律时,却流露出的是悲伤,哀痛的情绪。所以在处理作品时,要注意每一句旋律本身的内涵,不要光看节奏,音高等理解和分析音乐所要表现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对作品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3. 布局作品的整体结构:在处理作品时,教师要保证整个作品的总体布局一目了然,如《黄水谣》的前半段展现了朴实祥和优美的生活场景,后半段则与前半段形成对比,描绘了日军侵略后的凄凉画面。所以,在音乐中有整体意识,把握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然后再对作品的各种细节进行处理。

2.2处理合唱作品的具体手法/手段

1.具体处理合唱作品的两个大前提:

(1)分析作品的结构与形式

以《黄水谣》为例:总体包含三个乐段

前奏(5小节)+乐段A(34小节)+间奏(4小节)+乐段B(12小节)+间奏(4小节)+乐段A’(14小节)+尾声(5小节)

(2)了解作品的内容:通过对歌词解读,把握作品所要传递的情感与内涵。

《黄水谣》中,通过开头的“黄水奔流像东方,河流万里长”不仅表达了对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赞美与热爱,而且通过“水又急,浪又高,奔腾叫嚣如虎狼”来表现中华儿女不惹事,不怕事的勇敢精神。后半段“黄水的奔流日夜忙,妻离子散天各一方”则与前半段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表现了饱受战争摧残的老百姓对家乡的思念。整首作品通过对比,表现了对战争的痛恨和中华儿女抗击敌人的英勇气慨。所以,在对作品进行细致的处理时,在一句一句体会解读歌词的基础上,也要分析作品本身所要表现的内容。

2.具体的处理:凡是构成音乐的元素,都可以用来处理音乐作品

(1)速度和节拍:速度的快慢与节拍的强弱规律控制着作品的整体基调,快的速度和最具有代表性的6/8拍,2/4拍等都可以表现作品的欢快情绪,如《春游》(6/8拍);而慢速度和4/4拍则更多的被运用在表达悲伤的抒情作品中,如《黄水谣》,作品的慢速与中段的4/4拍生动的描绘了战争后百姓流离失所的场景。在作品中,什么样的音乐要素来表现作品什么样的情绪,是作曲家们通用的。所以,速度和节拍可以我们作为处理作品的原则,帮助理解作曲家的意图,帮助我们处理作品。

(2)力度:力度的强弱变化也影响着作品的情感表达,作品的力度与作品的内容关系密切。一般来说,隆重,激烈的场景往往都与强的音响配合,如《大刀进行曲》;而描绘自然风光或者抒情的作品则要用力度适中或偏弱的声音来处理,如《雪后》;再如作品《半个月亮的爬上来》的一二段分别使用强的力度来叙述,弱的力度弱来表现一种梦境中的安静。在处理作品时,结合作品的基调与内容,我们要利用力度的各种变化(渐强渐弱等)、对比,来更好的塑造音乐形象。

(3)发音与咬字:歌唱是合唱的基础,要将作品演绎的不仅仅是要“好听”,更是要“动听”,这就与处理作品时的发音与咬字密不可分。任何一首作品的发音有许多种,发音是一种手段,可以用来处理作品。中文的咬字尤其复杂,有声母韵母复韵母和字头字尾,在处理作品时,尽可能将声母唱的清晰有力,这样能够更好的引入韵母。与此同时,在处理作品时,演唱者要结合作品的内容及文字的语言特点,选择适当的咬字方式,来更完美的表现作品的艺术美感和思想情感。

(4)音色的变化:音色的变化也是处理音乐作品的手段,不能完全相同的一种音色来处理所有的作品或同一首作品。美声唱法在合唱作品中使用最广,美声唱法同时也是最能够表现共鸣效果,并且在音量足够的前提下又具有圆润的音色,使用美声唱法来演绎作品,能够大大地丰富的作品的艺术效果,提升了作品的表现力。因此,在处理合唱作品的音色时,尽可能地采用美声唱法或使用圆润,饱满的音色。

(5)整体的音响效果:合唱作品最终呈现出来的音响效果,与各声部音色、音量的平衡有关。在处理作品时,可以根据作品的情绪特点,进行协调,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中,同样的旋律为了表现抒情的效果,可以通过调整各声部间和声的比例,男高唱弱一点,女高唱强一点来表现作品的张力。如要呈现激烈、有力量的音响效果,可以在高音区加强男高音音量的比例,减少女高音的音量比例,利用音量的大小、平衡与否来达到处理音乐的目标,得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6)变化与对比:处理作品时要有变化,切忌用同一种手法来处理作品,要在作品之中体现出对比,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尤其在作品的高潮的处理中,通过以上各要素,运用多种手法,将情绪推至顶点,产生强烈的效果。如作品《黄水谣》的第三段,这里既是前两段音乐情感的延伸,又与第一段音乐的柔和安逸,第二段音乐的呻吟彷徨形成了对比,在处理时要把握情感的递进与对比,运用音色的张力,音量的逐步变大,靠后的发声与紧的咬字方式,通过多种处理手法汇集于此,将作品推向高潮,使得听众们产生强烈的共鸣。

结论

综上所述,在对合唱作品进行艺术处理时,不仅要做到忠实原作,而且还要注意到作品中除音符之外的各种要素,尽可能的贴近原作品的意境,贴合原作者的情感。教师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作品的特点,做到对合唱作品整体准确的把控,对作品细节进行精准的分析,保证学生们在每首作品中能学有所获,为提升学生的审美价值,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奠定坚实的基础。

1


参考文献

[1]高宏菊.论合唱音色与艺术处理[J].北方音乐,2020,(15):61-63

[2]刘旭.浅谈指挥对合唱作品的艺术处理[J].中国文艺家,2018,(02):67-68

[3]孙志福.浅谈指挥对合唱作品的艺术处理[J].当代音乐,2017,(11):65-66

[4]陈克.谈处理合唱作品的结构层次技巧[J].艺术研究,2017,(02):203-205

[5]杨小娜.合唱指挥艺术处理原则[J].音乐时空,2014,(04):141-1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