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让屹立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中轴上的深圳,提供了产业发展新机遇。在此背景下,工业高质量发展应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提高工业供给质量,从世界加工厂转为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制造中心,成为我国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区域。
项目针对在粤港澳大湾区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深圳工改工城市更新项目存在的问题,以《山厦工业区城市更新单元》为对象开展相关技术研究,通过从产业园区建设规模、产城融合建设、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城市更新的政策优势以及开发单位与政府利益共享五个方面,建立适合旧工业区改造的现代产业园区规划体系,形成具有借鉴价值的城市更新旧工业区改造的示范案例。
项目创新提出了城市更新旧工业区改造规模的合理区间,建立了发展“产城融合”理念的技术途径以及“工业上楼”现代化产业园的构建模式,同时分析城市更新的政策的优越性,引导旧工业区改造项目的实现多方利益的平衡。
目前,项目创新发展的技术和模式,在深圳数十个旧工业区改造中应用,为全国的旧工业区改造、政策引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在我国现代城市建设和工业园区改造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工业4.0;城市更新;工业上楼;产城融合
Ⅰ
一、项目背景
1.1 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新使命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让屹立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中轴上的深圳,提供了产业发展新机遇。在此背景下,工业高质量发展应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提高工业供给质量,从世界加工厂转为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制造中心,成为我国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区域。
1.2深圳市鉴定工业立市、制造强市的发展战略
制造业是深圳经济的“定海神针”,为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深圳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深圳工业经济稳增长提质量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聚焦高端先进制造业,实施“灯塔工厂”示范工程,打造“5G+工业互联网”的工业4.0示范园区。
1.3 深圳市通过城市更新政策的实施,为产业提质扩容
深圳于2008年进入高科技产业化驱动阶段,随着“底线约束”、“腾笼换鸟”等一系列措施推动产业园区的建设,制造业如今也到了“无地可用”的困境。在此情形下,深圳市于2009年颁布了《城市更新管理办法》,由政府主导,通过市场力量进行城市更新,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1.4城市更新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产业空心化
过去十几年的实践证明,深圳通过城市更新,实现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同时也面临了许多问题。
一是过分追求短期效果,长远考虑不足。根据调查,大部分工改工项目被变相更新为带有“商住”性质的项目,用办公楼和住宅变相代替厂房,直接推高了产业研发用房的供应量,在深圳写字楼空置率22.4%的情况下,并已产生“供大于求”的潜在闲置问题。
二是零敲碎打,难以提供集中连片的产业空间。部分工改工项目规模很小,改造功能单一,无法实现产业的集聚效应,仅考虑自身地块,忽略区域的协同发展。
二、产业转型升级普遍存在的问题
(1)现有工业用地规模无法满足产业供应需求。
深圳于2008年进入高科技产业化驱动阶段,随着“底线约束”、“腾笼换鸟”等一系列措施推动产业园区的建设,制造业如今也到了“无地可用”的困境。
(2)更新改造功能单一,以M0为主,缺少高标准厂房,无法适配产业生产。
城市更新改造类型单一,以工改M0为主,在早期无新型产业用房建设标准,新型厂房套用办公楼建设标准,楼板承载、货梯载重、楼层防震等均不能满足要求,无法适配先进制造业生产要求。
由于工改M0项目推动过多,直接推高了产业研发用房的供应量,导致办公楼空置率居高不下,去化压力大。
(3)更新规模较小,更新碎片化难以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根据调查,目前深圳市通过城市更新建成的工改工项目,普遍规模较小,开发建设用地均在0.8-2公顷,均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建筑布局孤立零散。二是没有形成产业集群,无法提升片区发展。单个小型产业园区的改造,无法使得一定空间范围内产业的高集中度,“木桶效应”无法降低企业的发展成本。
在粤港澳大湾区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以《龙岗区平湖街道山厦工业区城市更新单元》为例,建立现代化产业园的规划体系,通过城市更新,实现片区产业提质扩容,为深圳乃至全国旧工业园区改造提供先行示范。
二、工业4.0背景下山厦工业区改造的探索
2.1(1)深圳城市更新工改工项目普遍规模较小,无法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根据调查,目前深圳市通过城市更新建成的工改工项目,普遍规模较小,开发建设用地均在0.8-2公顷,均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建筑布局孤立零散。二是交通相互干扰。三是没有形成产业集群。
2、产业集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①产业集群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把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通过分工专业化与交易的便利性,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是推动地方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
②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系统的一种重要实现方式。创新是区域发展最根本的内在动力,但是由于创新活动的复杂性,企业很难单独开展创新活动,往往需要多个相关企业及科研部门的共同参与,创新才可能获得成功。
③产业集群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3、城市更新工改工项目具有一定规模方可产生集群效应
山厦工业区占地面积约48公顷,在总体布局上,形成了产活一体区、多元智造基地、超级总部集群、城市服务区四个大功能组团,组团之间的差异化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区域生产效率。在这种集群内发展,除了可以分享因分工细化而带来的高效率外,而且还由于空间的临近性,大大降低因企业间频繁交易而产生的交通运输成本,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到此集聚。扩大和加强集聚效应,进入了内部自我强化的良性循环过程,即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与单位向该集群聚集,而新增的企业与单位又增大了集群效应,如此产生滚雪球效应,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结合山厦工业区的成功案例,根据对其他工改工项目的研究,我们发现当工业园区规模达到3公顷时,初步形成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产业园区。当工业园区规模达大约8公顷时,可形成较小体量的产业集群。因此我们建议工改工城市更新单元的规模尽可能不小于8公顷,确保未来产业园区实施后形成产业集群,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
(2)建设以现代产业体系为驱动、生产性与生活性服务相融合的产城融合示范区。
龙岗区当前存在发展空间紧约束、产业平台低水平、产城融合低水平的突出挑战。在政府全力推动平湖金融基地提质扩容的契机,《山厦工业区城市更新单元》从以下三方面着重改善和提升:
1)丰富区域产业功能,适应 “北拓”战略要求。项目充分利用平湖物流基地、金融基地两大基地优势,以细分市场为导向,以“总部+智造”为核心,构建一个技术与知识密集型的“智能+”园区,为平湖承接国际和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人才转移提供卓越的商业平台、先进的产业生态与多元的社区价值。
2)提升配套供给能力,适应产城融合协同发展要求。充分挖掘片区生态和人文资源,引入了产业配套与生活配套形成功能高度混合的空间布局。研发制造、生活配套、产业配套7∶1∶2。主要配套包括学校、医院、文化活动中心等完善片区的公共配套体系,支撑产城融合发展。
3)提升产业空间,适应引领型项目落地的需要。充分联动平湖枢纽发展,优化区域综合交通,解决金融基地空间不足问题;同时建设新一代移动通信、新一代智能终端与云平台系统等云计算设备,带动周边连片产业用地升级改造,打造产、研、创、游、闲一体化的新兴产业园样板,成为平湖片区产业功能与城市形象的一个招牌。
(3)采用“工业上楼”模式,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契合国家工业4.0智造的发展战略。
工业上楼并不是简单地把生产设备搬上楼,而是一套体系在支撑。它需要解决层高、承重、隔振、吊装、物流等问题,满足工业4.0新兴产业集群生产需求。
山厦工业区从适配性、可行性等方面进行了“工业上楼”实践研究。
建筑高度:厂房的建筑高度不得大于 100米,个别有特殊要求的,建筑高度不宜超过60米。
层高:鼓励按照工艺需求合理设置建筑层高;首层层高宜为6米,二层及二层以上层高宜不小于为4.5米。非单层厂房首层层高超过6米,或二层及二层以上部分层高超过4.5米,宜将地上建筑面积进行相应核减(层高标准值为3米)。
建筑面宽/进深:建筑高度超过24米但不超过60米的区域,最大面宽不得大于100米。建筑高度超过60米但不超过100米的区域,最大面宽不得大于80米。厂房平面应规整方正,满足工业生产需要,应留出完整的可供使用的生产空间,主要进深不宜小于15米。
柱网结构:为保证生产线的合理使用,根据工艺要求、停车场布置及经济跨度,柱网轴线距离一般大于 8.7米。
标准层:高层厂房单套生产单元建筑面积不宜小于1000平方米,有特殊生产需求的企业,在满足消防安全的前提下,可适当扩大生产单元建筑面积;厂房宜按幢、层等固定界线为基本单元分割为可以独立使用的空间。
(4)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深圳市的市场化城市更新模式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作为更新的原则,城市更新政策体系已经形成以人为核心、坚守底线思维、融合各方力量共建共享的整体思路。深圳市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技术标准以及规范性文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②规划引导。通过编制城市更新专项规划;③审批管理。城市更新活动必须以制定城市更新单元规划、纳入城市更新单元计划为前提条件。
城市更新主要分为单元计划、单元规划两个审批阶段,根据每个阶段的目标制定相应的审批流程,单元计划是前一阶段,主要是协调土地权利人和开发主体的利益分配,并且由政府作为监督方,进行公示和审议,并且在审议中提出政府需要的公共利益诉求。在单元规划阶段,通过城市更新单元编制流程、审批流程和征求各个部门的意见,由政府代表公众提出相应的公共利益诉求,要求市场主体贡献公共服务用地与产业空间,解决城中村违建等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考虑到市场主体承担的社会责任积极性,形成了一套土地转移奖励、公共配套奖励的容积制度。
三、山厦工业区改造实践
3.1空间重组、功能复合、构建完整产业生态
丰富区域产业功能,适应 “北拓”战略要求。项目充分利用平湖物流基地、金融基地两大基地优势,以“总部+智造”为核心,构建一个技术与知识密集型的“智能+”园区。相比传统低端制造业,增加产业研发、产业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等功能。将原分散的功能,通过聚集、融合等手段,重新调整组合方式,聚合成为多功能园区,通过建筑手法,将不同功能紧密联系,构建完整产业链。
3.2 多样化产业空间、匹配不同功能需求
为适应园区内不同产业生产对空间的不同需求,规划研制不同种类空间进行功能匹配。规划生产空间建筑规模53万平方米,主要用于ICT制造装备、VR/AR制造等,分为轻生产单元、重生产单元两种模式;规划研发空间建筑规模52万平方米,主要用于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金融投资等,通过多功能、多尺度的产业匹配,全方位落实规划产业生产、研发以及配套空间需求。
3.3 以现代产业体系为驱动、生产性与生活性服务相融合的产城融合示范区
项目东南侧的平湖枢纽站集商务办公、国际贸易、购物中心、高端住宅、交通枢纽站于一体,项目西北侧的平湖金融城以综合金融、总部、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等为主,项目东侧是以住宅为主的山厦社区。
项目通过连廊及轨道与周边的平湖枢纽、平湖金融城联动发展,以站城一体,服务提质为动力,构建新兴的产业聚集区,打造湾区东部国际贸易中枢,深圳北部产业商务中心,龙岗区的城市副中心。通过项目北侧联系平湖金融城及轨道站点,底层建立下沉广场、地下公共通道并与轨道衔接;南侧通过释放开敞空间衔接平湖枢纽及融湖中心城,依托平湖枢纽交通能力,建立国际交流中心、创展平台等功能。
项目设置一条共享环带,不仅使项目与周边有所联系,同时连接项目内部各种功能,形成一条连续、开放、共享的产业服务共享环。通过共享环带连接产业金融服务中心、综合商业服务中心、健康生活平台、科技孵化中心、国际交流中心、革命纪念园、人才公园及政府科创平台等,串联内部各种功能。
结合厂房设置配套宿舍、商业服务设施以及具有教育、养老、医疗、文化、社区管理、体育活动等不同功能的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聚合共享,打造配套设施完善的智能产业园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