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现状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12
/ 3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现状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田爽爽

科学城(广州)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广东省广州市 510000

摘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是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先决条件,是制定土地规划的重要依据。本文通过对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的介绍,着重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期为以后的污染现场调查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现状;问题及对策

引言

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城市建设、工业发展的速度也是举世瞩目的,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利的环境问题,许多搬迁后的废墟地已成为潜在的环境污染隐患,对周边地区的居民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对潜在污染场地历史及现状进行全面的调查,既可以为今后的治理工作提供依据,同时在今后地块开发与利用发挥着关键作用。

1.土壤污染状况的调查内容
  由于土壤的特殊性,其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持久性等特征,对人体、动植物都会造成直接的伤害,主要是皮肤、口、鼻等器官的损伤,对植物的根、叶等亦可造成严重的损害。场地调查就是通过对地块土壤进行采样分析,对其调查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并评价,从而为下一步的地块规划及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1.1污染识别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对污染物进行辨识,污染辨识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场地利用状况、场地环境、场地水文地质情况、相关部门出具的各类文件,以及场地周围的自然与社会信息。通过收集资料、现场踏勘及人员访谈,对调查地块进行历史沿革的分析,通过目标地块历史沿革的分析,对地块内涉及的生产活动包括生产工艺、原辅材料、生产设备、产排污情况等进行汇总,对地块历史时期涉及的特征污染物进行识别同时对地块内潜在的污染区域进行划分。地块历史上若存在潜在污染物及重点关注区域,需对地块进行监测分析。地块内若不涉及特征污染物及重点关注区域,该地块调查可在第一阶段调查工作(污染识别)完成后结束。

1.2初步调查
  调查地块土壤环境监测根据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第一阶段的相关要求,在搜集分析地块相关资料和对地块进行现场踏勘和人员访谈的基础上,主要采用判断布点法与系统布点法、分区布点相结合的方式布设点位。判断最大可能存在污染的重点区域,形成布点方案,并制定本地块环境初步调查阶段的采样方案。

确定了污染的主要内容和范围,并对其进行取样,以确定污染程度。采样点位的布置一般是根据场地面积的大小来决定的,即:地块面积小于等于5000平方米,土壤取样点位不低于3个;土地面积大于5000平方米,土壤取样点位不低于6个。
   根据以上要求,确定初步采样点布设的基本原则如下:

(1)根据《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导则》(HJ 25.1-2019)、《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风险管控监测技术导则》(HJ 25.2-2019),《工业企业场地环境调查评估与修复/风险管控工作指南》(试行)等相关文件,对污染源识别阶段确定的每个潜在关注的重点污染区域布设监测点,采用分区布点法划分采样单元,采样密度保证单个采样单元面积原则上不超过(40×40)1600 m2,采样点具体位置需接近生产区域内的关键疑似污染点;

(2)对于地块内的办公区、绿化区、空地等区域,可进行适量布点。

在调查期间,如果初步调查分析的结果显示,监测指标浓度满足国家相关用地类型筛选值,经不确定的分析后,可以终止初步调查,调查地块土壤污染状况工作结束。若发现监测指标浓度超过相对应的筛选值,应进一步开展进一步的调查和分析。 1.3详细调查
  在对污染物进行识别和初步调查的基础上,对污染风险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细致的研究。根据《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导则》(HJ 25.1-2019)等要求,结合地块相关资料和土壤污染状况初步调查结果对地块进行详采样布点。

(1)详细采样分析检测指标

根据初步采样分析结果,以及详细采样分析的监测项目原则上根据初步采样分析阶段的超筛选值污染物选取的原则,调查地块内土壤样品中超相对应用地筛选值的污染物指标类型,地下水中超相应水质限值的指标为详细调查的监测指标。

(2)详细采样点位布设及深度确定

根据《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第1部分:污染状况调查技术规范》(DB4401/T 102.1-2020),调查地块土壤环境监测根据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第二阶段初步采样分析所揭示的污染物分布规律来确定采样点位,采用系统布点法加密布设。基本原则如下:

(1)超筛选值区域每个土壤采样单元面积不大于400平方米;对于超筛选值的孤立点位,还应进一步加密至超筛选值点位10米范围内。

(2)本阶段应根据初步采样分析成果有针对性地设置土壤采样深度范围,最大采样深度应确保未受污染。

(3)本阶段分层采样应符合HJ 25.2相关要求,采样深度应扣除地表非土壤硬化层厚度。用于确定污染深度的采样点位,分层采样可采取以下原则:表层土壤样品采集0米-0.5米,0.5米-6米土壤采样间隔不超过1米,6米以下土壤采样间隔不超过2米

(4)地下水监测以6400平方米为单位,以1个以上的标准布置地下水监测井,并对采样的结果进行分析,以确定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及污染程度。

2.当前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存在的问题

(1)企业资料收集分析

 调查地块可能历史沿革较为复杂,需要大量的地块历史支撑性证明材料。地块种类复杂、地块环境复杂,要准确识别场地潜在污染,需全面系统搜集场地利用变迁资料、场地环境资料、场地相关记录、有关政府文件、以及场地所在区域的信息,明确污染范围,明确分区调查范围。

在此基础上,针对场地相关的基础资料,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首先根据专业知识判断资料中的信息是否合理,收集资料是否完整,其次对地块进行环境污染分析。

由于历史与现实条件原因,涉及疑似污染种类可能较多,历史记录可能不完整,资料收集存在一定难度。

(2)污染识别

通过资料收集与分析、现场踏勘、人员访谈等形式,对场地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用地情况以及相关的生产过程进行分析,识别场地内污染源分布情况,识别潜在的场地污染状况、污染源和污染特征,分析目标地块可能存在的环境污染,为接下来的采样布点、监测分析和风险评估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场地需要准确辨识不同区域的污染特征、污染物种类和污染程度,确定重点污染区域范围,存在一定难度。

(3)制定布点方案

监测工作是影响项目开展成本及时间进度的最主要的因素。布点是土壤环境调查的关键环节。如何在符合专家评审要求及有关规范标准的前提下,合理布设监测点位,使调查工作满足调查精度要求,但又控制成本及调查工作进度,是本项目最主要的工作重点,也是最主要的难点。

布点不当可能发现不了污染,造成误判。布点数量应当综合考虑代表性和经济可行性原则,鉴于具体地块的差异和复杂性,布点的位置和数量应当依据相关技术规范,结合专业的判断。如污染历史复杂或信息缺失严重的,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等情况,需根据实际情况加密布点,以降低调查的不确定性,提高调查的精准性。

在制定布点方案过程中,应基于目标场地历史污染源分布情况,按照地块环境调查和监测相关技术导则规范,在目标地块开展土壤和地下水调查和监测。同时综合考虑经济水平、场地特性与地理位置等因素,科学合理设置背景点位。对于历史久远,场地功能复杂,要进行合理的监测布点具有一定的难度。

(4)监测指标选取

在采样调查过程中,应通过土壤钻孔取样、建设地下水水井取样等方式,现场采集土壤样品和地下水样品,系统分析土壤和地下水中常规指标、重金属、总石油烃、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等指标。筛选识别重点关注的特征污染物种类,阐明目标地块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强度及空间分布。

漏检污染项目可能发现不了污染,造成误判。土壤中污染物的检测项目原则上应当根据保守原则确定。疑似污染地块内可能存在的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转化或降解产物均应当考虑纳入检测范畴。

由于场地生产过程不明确,与场地功能的复杂,要进行合理的确定分析指标具有一定的难度。随着国家地块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越来越严格,在监测方案制定过程中如何既保证监测指标,又控制合理的经费预算,是摆在企业地块调查单位面前的一个难题。

(5)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要求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是本项目的重中之重,只有严格按照质控要求实施,才能保证评估结果可靠。全过程质控包括地块信息的收集、布点采样、样品保存和流转、样品分析测试、报告编制等。

如何加强全过程的质量管理,确保监测数据准确可靠,能全面准确反映场地土壤和地下水质量状况,并最终顺利通过评审,是调查工作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目前,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方法都是按阶段进行,共分3个阶段进行,第1个阶段是收集所要调查的污染场地相关的资料;第2个阶段是根据所搜集的资料,认真地对土壤、地表水、地下水进行详细的调查,并对污染状况和污染类型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第3阶段是再次进行补充,根据第2阶段中污染严重的区域进行采样,然后进行风险评价和相应的修复,以进一步减少污染。3个阶段中,最重要的是第二个阶段,这个过程耗时很久,因此必须进行初步的调查与详细的采样调查。一般来说,污染区域都要经过多次采样,这就会延长调查的时间,大型污染区域的污染程度,一般规模较大的污染场地需要1~3a的时才能调查清楚工业场地中的污染物的迁移规律和污染的情况。较长的调查时间不利于对被污染地区的土壤进行后续的恢复,同时也会影响到以后的重新利用。

3.污染场地调查问题的对策

(1)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

环保是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必须长期坚持。所以,为了保障环保工作的顺利有效进行,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使之能够长久、有效的进行。目前,《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均已实施。这些污染区域大多是属于历史遗留问题,都是一些年代久远的老厂造成的,而且不少企业已经搬迁、停产、易主,这就增加了问责的难度,导致了污染现场的调查工作难以开展,缺乏前期资料,无法形成科学、高效的治理方案。目前,要健全有关法规,根据现实状况,对各种问题的责任与权利进行界定,以确保环境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并让污染方负起应有的责任。

(2)加快制定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标准

土壤环境评价标准对开展污染场地的调查具有指导意义,对制定科学合理的场地调查方十分重要。由于各区域的土壤特性有很大的差别,各种污染物的分布也有很大的差别,因此,要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从土壤的天然背景出发,从整体的角度,从生态和人类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综合以上因素,制定地方的环境影响评价标准,为污染场地的调查和治理工作提供科学的基础。

(3)加强污染识别

针对场地工艺分析及污染识别难的问题,在资料收集、现场踏勘、人员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企业行业特点,对场地内企业进行梳理与归类,进一步结合收集的资料绘制各企业工艺流程图,筛选识别特征污染物。确定不同区域的功能和用途,分析可能存在的污染物类型、污染途径、迁移转化过程;结合土壤类型、地质结构、地下水流向等资料,确定可能的污染范围和深度,为采样布点和检测指标的确定提供依据。

(4)构建可持续化环境管理融资体制

污染场地的治理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而经费又是一项非常必要的工作。目前,由于资金短缺,污染场地的治理已不能适应现实需要。在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下,要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各方积极参与,提供融资的保障机制。政府要通过建立健全税收体系、合理的财政预算、建立健全的筹资机制,并通过引入社会资金来治理污染土地。另外,通过建立专项资金,拓宽资金来源,确保污染场地的顺利治理。

(5)对污染场地加大监管力度

土地污染与水、大气污染不同,由于其本身的特性,不易被监测单位及时发现和治理,但其危害却很大。加强对污染场地的环境治理,加强对污染场地的环境管理,是环境保护的关键。要建立分级管理体系,对不同污染程度的场所实行分级管理。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和土壤修复机制,以确保土地的环境质量与用地需求相适应,确保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

结束语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污染现场的调查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作,是今后污染现场治理与修复工作的先决条件和依据。因此,全面、仔细地对污染场地进行调查,是环境管理工作的有力保证,必须坚持到底。

参考文献

[1]刘立勇,茆吉庆,戚永洁.我国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现状与建议[J].广州化工,2022,50(06):112-114.

[2]谢韶芬.污染场地调查现状问题及对策的研究[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1,2(05):86-87.

[3]张英仙,王利彬.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现状调查及管理对策[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0,1(11):74-78.

[4]王盾.污染场地调查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20,38(04):145-147.

[5]周小燕,林辉斌.污染场地调查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04):119-120.DOI:10.16317/j.cnki.12-1377/x.2019.04.091.

[6]史伟玲.污染场地环境调查现场采样技术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探讨[J].科技风,2019(07):115-116.DOI:10.19392/j.cnki.1671-7341.201907103.

[7]欧阳婕.污染场地环境调查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J].环境与发展,2018,30(08):31-32.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8.08.018.

[8]张斌,陈辉,万正茂,许嘉浩,戴敏,邹卉,李晓璇.污染场地环境调查现场采样技术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探讨[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7,43(09):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