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津区朱杨镇卫生院 402293
摘要:目的 分析在对小儿流感病毒肺炎患儿进行治疗中选择重组人干扰素α1b、奥司他韦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 按照对比治疗的方式展开评估,选入在2021年2月至2022年6月收治患儿中的60例为对象,盲选均分为对照组(30例,常规治疗)和观察组(30例,重组人干扰素α1b联合奥司他韦治疗)。对两组患儿恢复情况分析。结果 对比两组患儿咳嗽症状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以及住院时间,观察组用时均较短,P<0.05。结论 在对小儿流感病毒肺炎患儿治疗中按照重组人干扰素α1b联合奥司他韦进行治疗,可以促使患儿对应症状在较短时间内改善,缩短患儿住院时间。
关键词:重组人干扰素α1b;奥司他韦;小儿流感病毒肺炎
小儿流感病毒肺炎属于幼儿呼吸系统病症中最为常见的类型,对患儿健康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大。在病症的影响下,会促使患儿存在有咳嗽、腹泻、发热等方面症状。病毒感染为导致该症的主要原因,为促使患儿可以尽快进行恢复,更需要选择最佳的用药方案进行治疗[1-2]。以重组人干扰素α1b联合奥司他韦对该部分患儿进行治疗迅速在临床得到运用。本次研究就对该治疗方案的具体作用效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按照对比治疗的方式展开评估,选入在2021年2月至2022年6月收治患儿中的60例为对象,盲选均分为对照组(30例,常规治疗)和观察组(30例,重组人干扰素α1b联合奥司他韦治疗)。在患儿组成方面,对照组中男性患儿16例,女性患儿14例,年龄在6个月~7岁间,均值为(3.02±1.27)岁。观察组中男性患儿17例,女性患儿13例,年龄分布在6个月~6岁间,均值为(3.11±1.26)岁。对比两组数据,P>0.05。
1.2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立即结合患儿具体症状展开抗感染、止咳、退热等方面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以重组人干扰素α1b(生产企业:深圳科兴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S10970070)进行治疗,取10ug和常规注射用生理盐水1ml混合后使用,给与量控制为2ug/kg,早晚各使用1次。而观察组则需要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以奥司他韦(生产企业:宜昌东阳光长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763 )进行治疗,单次取15mg,温水溶解后服用,早晚各服用1次。两组患儿持续进行7天治疗。
1.3观察指标
研究中需对两组咳嗽症状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以及住院时间进行统计。
1.4统计学方法
对比治疗期间两组患儿的各数据都以SPSS21.0进行处理,t对计量数据处理,均值±标准差表示,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咳嗽症状消失时间上,观察组为(5.23±1.03)d,对照组则为(7.33±1.26)d,对比t=10.772,P=0.001<0.05。在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上,观察组为(5.86±1.15)d,对照组则为(7.42±1.25)d,对比t=11.728,P=0.001<0.05。在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上,观察组为(2.56±1.11)d,对照组则为(3.52±1.14)d,对比t=11.728,P=0.001<0.05。在住院时间上,观察组为(6.11±1.52)d,对照组则为(7.47±1.33)d,对比t=11.258,P=0.001<0.05。
3 讨论
流感病毒肺炎属于因流感病毒感染所导致的肺炎,患者以幼儿为主。病症具备有发病急、发展速度快等特点,多数患儿会存在有持续高热症状,伴随存在有喘息、咳嗽症状,肺部存在湿罗音,部分患儿胸腔更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积液,咽喉部位出现红肿症状。
抗病毒治疗为临床治疗该症的主要手段,其中奥司他韦属于最为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属于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药物,作用于患儿后可以达到对已感染细胞释放病毒进行抑制,达到对病毒扩散进行控制的目的。但从临床用药实际可以发现,该药在使用过程中存在有时间层面的局限性,远期疗效欠佳[3]。以重组人干扰素α1b联合治疗逐步被临床运用,其本质上为蛋白质,具备有抗菌广谱广的特点,并可以对患儿免疫功能进行调节,更可以促使淋巴细胞以及吞噬细胞的特异细胞毒作用提升,达到抑制病毒的作用,有助于患儿进行恢复。
综合本次研究,在对小儿流感病毒肺炎患儿治疗中可以按照重组人干扰素α1b和奥司他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提升对该部分患儿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沈晓飞, 吴莉城, 李小红. 华盖散加减联合奥司他韦治疗小儿流感病毒性肺炎风寒闭肺证临床研究[J]. 新中医, 2021, 53(12):5.
[2]李婷, 裴艺芳, 薛薇,等. 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20, 18(9):6.
[3]何密鲁, 骆葵丽, 黄丹. 利巴韦林注射液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1b超声雾化治疗流感病毒感染致病毒性肺炎[J]. 北方药学, 2020, 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