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附属黑龙江省医院 ,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6
摘要:目的:探究针灸联合中药熏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中西医结合科门诊及病房恢复期周围性面瘫患者,分观察组15例,对照组15例。观察组给予常规针灸加中药熏蒸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灸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与H-B评分。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H-B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中医针灸联合中药熏蒸治疗,能够从整体上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面部功能,值得推广。
关键词:针灸;中药熏蒸;周围性面瘫;临床应用
周围性面瘫通常是脑干面神经核以及周围神经损害产生的面积瘫痪疾病,疾病发生后,患者通常表现为一侧面部上下表情肌出现瘫痪,疾病发生多由于患者特发性神经麻痹导致,大部分患者可以通过治疗实现自身康复。中医治疗作为临床疾病治疗重要组成,其中包括多种医技,针灸治疗以及中药熏蒸治疗均属于常见的治疗方式,将其联合应用于周围性面瘫治疗过程中,能够实现血气调和,解表清热的同时充分发挥中药药效成分,使药物直达病灶,以此起到气血疏通,扶正祛邪,改善面部症状作用,对提高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有显著价值[1]。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中西医结合科门诊及病房恢复期周围性面瘫患者,分观察组15例,对照组15例。对照组男/女8/7,年龄22-57岁,平均年龄(35.25±1.23)岁;观察组男/女9/6,年龄25-55岁,平均年龄(35.21±1.25)岁。对比两组临床资料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研究符合医学伦理要求。参与研究患者对本次治疗方式,治疗内容有基础性认知并自愿参与研究。纳入标准:符合周围性面瘫诊断;年龄≥18岁;交流沟通无障碍;同意医学观察。排除标准:严重精神障碍性疾病;耐受性低;妊娠哺乳期女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参照高树中主编的“十三五”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制定:主穴:患侧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牵正、太阳、双侧合谷。配穴:抬眉困难加攒竹;鼻唇沟浅加迎香;人中歪斜加水沟;颏唇沟歪斜加承浆;舌麻、味觉减退加廉泉。具体操作:辅助患者保持仰卧位姿势,对其利用75%的酒精进行局部皮肤消毒,使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35mm×40mm)利用单手快速进针,针对上述穴位均采用浅刺方法,进针0.5寸,平补平泻。留针30min,1次/d,1疗程/7天,观察治疗2疗效效果。
观察组:采用常规针灸+中药熏蒸治疗,常规针灸与对照组操作一致,中药熏蒸药物组成:黄芪15g、川芎12g、白附子10g、天麻10g、僵蚕10g、白术10g、半夏10g、当归10g、全蝎5g、甘草5g。将上述药物加水煎煮,制成300ml汤汁后将其放入熏蒸仪器内将药液加热至喷气雾状,控制温度在41~43℃,熏蒸过程中需要与患者保持20cm左右的距离,确保患者自觉温热感,该种治疗需要在患者针灸治疗结束后半小时操作,控制熏蒸时间在20分钟,1次/d,1疗程/7天,观察治疗2疗程效果。
1.3观察指标
本研究采用House-Brackman分级量表作为疗效评价主要指标,采用Burres-Fisch面神经评价系统量表作为疗效评价次要指标。痊愈:面神经功能完全恢复,症状体征消失;B-F评分≤8分。显效:面部有轻微的功能减弱,H-B分级提高两级;B-F评分前后差值≥10分。有效:H-B分级提高一级,B-F评分前后差值≥3分。无效:H-B分级提高不到一级,B-F评分前后差值<3分。H-B评分:满分5分,分数越高患者面部神经功能越差。
1.4统计学分析
SPSS19.0软件版本,计量数据:均数±标准差,t检验;计数资料:百分比,χ2检验。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结果
2.1临床疗效比较
表1组间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组别 | 治愈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 |
对照组(n=15) | 6(40) | 4(26.67) | 1(6.67) | 4(26.67) | 11(73.33) |
观察组(n=15) | 9(60) | 5(33.33) | 1(6.67) | 0(0) | 15(100) |
x2 | - | - | - | - | 4.615 |
P | - | - | - | - | 0.032 |
2.2两组H-B评分
观察组H-B评分(1.25±0.31)分低于对照组(1.77±0.40)分(t=3.980,P=0.000<0.05)。
3结论
中医理论认为,周围性面瘫的发病根于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外邪入侵于面部经络,气血阻滞,经脉失养,以致肌肉弛缓不收。头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阳经易受外邪侵袭,风属阳邪,具有向上、向外散发的作用,所以风邪伤人易侵犯人体的高位,如面部,头部等。该疾病常规治疗临床疗效并不显著。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中效果显著,而且成效较好,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针灸治疗的同时配合中药熏蒸能够充分发挥中药药物,使其快速进入到患者受损的面部神经,以此实现患者局部血液循环改善,提升患者面部功能
[2]。
分析此次研究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患者面部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针灸过程中选择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牵正、太阳、双侧合谷穴可以有效疏通患者面部经络,加快患者面部气血运行,进而起到气血调和,解表清热,气血疏通等效果。除此之外,联合中药熏蒸,利用药物将中药成分通过皮肤吸收逐渐渗透至病灶,进而发挥热能的同时,起到化瘀活血,除湿祛风,止痛通络等效果,以此从整体上提高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效果[3]。
综上所述,周围性面瘫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采用中医针灸的同时配合中药熏蒸治疗,既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病症,同时还可以改善患者面部神经功能,对提高临床疾病治疗安全性与有效性有重要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显辉.针灸联合温控中药熏蒸仪在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中的治疗进展[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0,26(10):12-14.
[2]黄裕金,郭翠萍,陈惠珍,董又鸣.探究针灸与面部中药熏蒸穴位按摩周围性面瘫[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03):138-140.
[3]李宗伟,徐忞,吴磊.针刺辨证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的临床诊疗思路[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06):3191-3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