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界首市妇幼保健院 安徽 界首 236500
【摘要】目的 探究新生儿蓝光治疗中不同体位更换模式对新生儿蓝光治疗依从性和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本次纳入筛选对象是本院2021年1月-2021年7月收治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30例。随机奇偶数法进行分组,观察组及对照组患儿各15例。两组患儿均接受蓝光及药物治疗,辅以优质护理干预措施。蓝光治疗中,对照组予常规体位变换,观察组则实施新型体位更换方案,对比不同体位更换方案的应用效果差异。结果 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胆红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患儿治疗过程中依从性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新生儿蓝光治疗中实施新型体位更换,可提升患儿治疗舒适度,降低哭闹或是呕吐情况发生率,对于提高治疗有效率也具有积极作用,可缩短住院时间,应用价值较高值得重视。
【关键词】体位更换;新生儿;蓝光治疗;高胆红素血症
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疾病,疾病可能危害神经系统,导致不同程度脑损伤,严重时甚至会诱发胆红素脑病,为此需要予以重视。一般情况下,患儿接受及时且有效的治疗,预后情况良好[1]。临床中针对高胆红素血症,首选治疗方案为蓝光治疗,治疗安全有效,但是蓝光治疗时需将患儿放置在蓝光箱内,新生儿离开母体,在治疗初期,予常规体位,新生儿常因环境的改变缺少安全感,治疗过程中患儿极易表现为烦躁或是哭闹难以安抚,治疗配合度不佳。为了确保治疗顺利完成,蓝光治疗同时需要通过改变患儿体位提升其舒适度,避免不适感明显导致治疗中断[2]。本次研究将本院收治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新型体位更换模式和传统模式的应用效果差异。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纳入对象筛选于本院收治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入组30例,筛选时间为2021年1月-2021年7月。随机奇偶数法进行分组,观察组及对照组患儿各15例。观察组:男患儿/女患儿=8/7,胎龄37-42(39.28±0.41)周;对照组:男患儿/女患儿=9/6,胎龄37-42(39.40±0.52)周。以上不同组别患儿基线资料具有同质性(P>0.05)。
纳入标准:患儿均为足月分娩,体重在正常范围内,血清胆红素水平高于205μmol/L,综合诊断确诊为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家长/监护人对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先天性血液疾病或是免疫系统疾病患儿;重要脏器功能严重异常及遗传性疾病等患儿。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采用单面蓝光箱治疗,观察组患儿则实施新型体位更换模式。更换体位的顺序为:俯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仰卧位;体位间隔时间:1小时更换1次。光源与皮肤的距离:上灯管和新生儿皮肤距离分别为35-50cm。注意合理调节治疗室内温湿度,对光疗箱进行消毒和清洁,灭菌水加入到水槽内连接电源,调节箱内温度保持在30-32℃。治疗前常规清理皮肤,修剪指甲,同时更换纸尿裤保护会阴,眼部佩戴蓝光眼罩保护视网膜,综合考虑患儿情况设定照射时间,控制在12到24小时内;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开展冷光源蓝光治疗,降低产热量,以维持其体温平衡,增加患儿舒适感;密切监测患儿具体情况,治疗期间增加巡视次数,及时按需予以患儿营养和水分、更换尿不湿和体位、调节眼罩松紧度等。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体位更换:更换顺序为仰卧位-俯卧位,体位保持2-3小时后进行更换,光疗期间观察患儿哭闹及吐奶的情况。
1.3 观察指标。
(1)使用经皮胆红素测定仪测定并记录患儿治疗前、治疗后1d、2d胆红素水平。汇总两组患儿住院时间,计算平均值进行组间对比。(2)观察患儿治疗过程中是否发生哭闹、呕吐等情况,连续哭闹>20min或间断哭闹>60min定义为哭闹。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实验通过统计软件SPSS25.0处理数据,选择[n(%)]代表计数资料,检验值为χ2;选择(±s)代表计量资料,检验值为t,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胆红素水平治疗前两组患儿胆红素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d、2d后观察组患儿胆红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见下表:
表1 治疗前后患儿胆红素水平比较[(±s),μmol/L]
分组 | 治疗前 | 治疗1d | 治疗2d |
观察组(n=15) | 284.89±37.25 | 219.14±20.47 | 176.14±15.47 |
对照组(n=15) | 283.11±35.98 | 240.36±25.56 | 202.36±32.56 |
t | 0.133 | 2.510 | 2.817 |
P | 0.895 | 0.018 | 0.009 |
2.2 两组患儿光疗中哭闹和吐奶情况的对比,观察组患儿治疗依从性评分较高,住院时间较短,两项对比组间存有明显差异(P<0.05)。见下表:
表2患儿治疗中哭闹及吐奶情况例(%)
分组 | 哭闹 | 吐奶 | 住院时间 |
观察组(n=15) 对照组(n=15) | 2(13.33) 5(33.33) | 1(6.67) 4(26.67) | 3.54±0.68 4.36±0.97 |
T 0.114 2.681 P 0.735 0.012 |
3 结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在临床中较为常见,患儿的胆红素水平会显著提高,并进入神经中枢系统,引发高胆红素血症。据相关研究显示,该疾病和胎便排出时间密切相关,进而临床治疗以加速肠道循环速度、促进排便量增加,可使胆红素通过胎便排出体外,进而降低机体内胆红素含量,有助于疾病改善[3]。现阶段临床中有效且使用率较高的治疗方案为蓝光照射,通过光疗治疗能够降低血清内未结合的胆红素总量,治疗措施简便易行且安全性理想,虽然少部分患儿会发生不良反应,但是并不影响患儿健康及治疗安全性。光疗时,患儿体表面积接受度越大治疗效果越好,因此尽量暴露患儿,增加照射面积,从而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治疗时间。但在治疗过程中患儿安全感较差,再受到蓝光箱的影响,导致体温过低或过高,会明显减少患儿舒适性,使其出现哭闹等不配合治疗现象。这就需要在蓝光照射治疗阶段加强护理干预,以提高治疗依从性[4]。另外,蓝光治疗时,间隔1小时变换一次体位,既有利于确保各个位置都接受照射,降低血清中胆红素水平,另外,还能够起到安抚作用,避免新生儿哭闹影响顺利治疗。
常规体位变化模式为仰卧位-俯卧位,能够起到一定效用,但是相关研究结果证实,俯卧体位和胎儿在宫内姿势较为相近,能够让胎儿的腹部和四肢紧贴床物,能够增强其安全感,因此会降低不良刺激导致的惊跳或是哭闹。因此在蓝光治疗时,首先保持俯卧位,能够确保患儿保持相对安静和舒适,再改侧卧,最后仰卧,为后续治疗奠定良好基础,可提高其依从性,避免过度哭闹导致呕吐中断治疗。
综上,新型体位更换应用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蓝光照射治疗中,可显著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提高治疗有效率,应用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
[1]龚寿英.风险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6(05):101-103.
[2]王京芬.不同蓝光照射方法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11):24-26.
[3]李翠琴,李小玲,刘玉嫦.优质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蓝光治疗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工程,2019,26(09):1245-1246.
[4]王净非,郭颖妮,刘宁.强化风险护理模式在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06):17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