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临浦镇第一幼儿园 311251
摘要:幼小衔接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载体。我国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了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呼应了从主题教学活动入手推进衔接的趋势。新方案新标准明确将入学适应教育作为小学低年级的主要任务,并从目标、内容、实施等课程核心要素提出幼小衔接的具体要求,为教育工作者探索通过主题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支持儿童过渡提供了方向性指导。幼儿早期的发展对其人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大班幼儿即将进入小学,学习及生活的环境、课程的内容、上课的方式等都会发生转变,大班时期的幼儿开始萌发抽象思维,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显著的提升,因此本研究中我们将通过主题教学活动课程来对幼儿各个方面的发展形成有积极的推动。
关键词:幼小衔接、主题活动、课程
一、幼小衔接现状的研究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两个相邻教育阶段之间在教育上的互相连接。这一时期恰好是学前儿童结束幼儿园生活、开始接受小学教育的初期,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期。幼儿入小学之前应做一些适当的准备,这已是小学教师、幼儿教师和幼儿家长达成的共识。做好“幼小衔接”,不但有利于入学前后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而且能为孩子的后续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孩子即将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和生活,这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和考验。
目前幼儿园也普遍重视幼小衔接问题,幼儿园的主题课程中也涉及了一些幼小衔接的内容,当幼儿升入大班以后,也开展类似的幼小衔接活动,但是在主题设计和活动组织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主题活动的设计,关于幼小衔接的主题活动仅仅只开展两周课程内容,活动时间短,不利于幼小衔接工作的有效开展;在主题活动中也会存在误区,例如关于幼儿的早期阅读,我们盲目的去引导幼儿识字,要求幼儿能做到实物和字对应;关于幼儿的数学认知方面,生搬硬抄的向小学靠拢,要求幼儿写数字、归类、排列等。
二、幼小衔接研究的意义
幼小衔接对于幼儿的发展是重要的过渡阶段,我们应当确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充分尊重幼儿,家园以及小学多方协作,构建和谐的衔接课程,尊重儿童在童年时期获得幸福的权力。幼小衔接是否妥当,对于幼儿进入小学后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制约着幼儿学习习惯及个性特征的养成。
综上所述,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幼儿进入小学、适应小学的学习与生活打下基础,解决好幼儿早期教育与小学低年级教育之间的衔接问题,减少因适应差异为幼儿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能够有效的提高教育的质量,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三、幼小衔接研究的内容
幼小衔接内容的设计原则强调:幼儿园阶段应主要围绕“认知、能力、习惯”三个准备方向来设计和开展教育活动。幼小衔接的基本准备有三个方向,利用三足之势,架构一个稳固的框架,每个方向又分别折射出子目标指向,分别是:“认知准备:知时间、知规则、知礼礼仪、知安全、知自我”、“能力准备:能自理、能交往、能探究、能表达、能表达、能创造”、“习惯准备:会倾听、会阅读、会运动、会观察、会表现”,通过活动的设计和精巧的组织策略,开展幼小衔接主题系列活动,从而激发幼儿入学的愿望,从思想上、感情上做好入学的准备,跨过从幼儿到小学生要求的高度,更自如地适应新的校园学习生活。因此,我们提出幼小衔接主题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策略的研究,希望从认知、习惯、能力三个方面入手,设计出系统性强,符合幼儿成长需要的幼小衔接系列活动,为大班幼儿的小学生活与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幼小衔接“活动内容设计”
1.活动内容目标
认知篇:通过了解小学的学校环境、小学生的学习和活动特点,对小学的生活产生一定兴趣并产生入小学的愿望,向往当个小学生。幼儿通过在模拟小学生的生活中,感受小学生的学习活动特点,形成初步的任务意识和目的意识。
能力篇:让幼儿熟悉、了解如何爱护和正确地使用学习用品。逐步学习并习惯独立整理和保管好自己的用品。体会自己的长大,初步养成对老师、父母等周围人感恩的意识与习惯。产生当一个小学生的光荣感,有向往小学生活的积极情感体验。
习惯篇:在听听、看看、讲讲的过程中,梳理交流有关上小学担心的问题,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积累有关上小学的经验,激发幼儿向往上小学的积极情感。并喜欢接触大自然,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事物间的变化。能用多种感官或动作去观察、探索动植物、天气等自然现象。
2.活动开展推进
我们将重点围绕着“认知”、“能力”、“习惯”三个维度来进行内容的设计与组织,通过若干个主题活动的开展来推进,在每一个主题下又通过集体教学、小组体验、拓展延伸三种形式来进行。这些活动内容有的来自建构教材课程、有的来自课外资源课程、也有的是原创活动设计,当然我们还会在专题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基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来生成新的活动内容,产生新的课程等。
(二)幼小衔接“活动组织策略”
1.长期渗透与集中性教学相结合
幼儿从入园开始,加强对其进行良好的学习习惯、阅读习惯、物品管理等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长期渗透的活动,幼儿每天都会从一日生活中建构起对世界、对生活的认知,从游戏、学习、运动中发展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素质。因此,幼儿园要通过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去开展养成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在长期渗透性的同时要注意属于集中性活动的开展,幼小衔接活动从大班下学期开始,重点是毕业前的两个月,把这两个月纳入到幼儿园大班的课程计划中,与幼儿园新课程实施结合起来,集中安排1~2个主题,以此来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还包括带幼儿走进小学、课堂体验、参观图书馆等活动。
2.有计划的预设和有效的生成相结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教师在幼儿活动过程中应是一个合作者、支持者、引导着,幼儿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性作用,而教学过程也应该成为一个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我们在“幼小衔接”主题活动设计中,从环境、阅读、物品管理三方面入手,我们会预设一系列符合幼儿成长需要的幼小衔接主题活动,同时也会根据大班幼儿的认识特点和发展规律生成另外一些应满足幼儿需要的主题活动。
3.家园互动和幼小互动相结合
家园互动要积极利用线上线下家长会、家委会活动、成长手册等,开展丰富、有效的幼小衔接宣传活动,让家长充分了解孩子的成长足迹。同时,要引导家长合理安排入小学前的暑假生活,特别是巩固已经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真正做到家园共育,切实提高幼小衔接活动的有效性。幼小互动要坚持幼儿教育为目的的原则做好老师与老师之间的沟通,组织幼儿园老师与小学老师的座谈会,大班年级组老师把即将进入小学孩子的情况与小学老师进行交流,让小学教师做出分析,给予一些有效的改进措施,了解小学对学生的要求及小学的一些情况,使“幼小衔接”工作受到更多的启示。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如:带幼儿到小学听老师上课,邀请小学老师来现场指导等,让小学老师对孩子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以促进孩子的学习等各方面更好地发展。
结语:
幼小衔接是为入小学的正规学龄期教育做好准备,其中学习习惯是后续学习的核心能力,幼儿园应将学习习惯教育有机渗透于幼儿园三年的保育教育工作中,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好学习准备,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在选择、设计、实施教育活动时,教师均能以“尊重幼儿的特点、满足幼儿的需求、追随幼儿的兴趣、支持幼儿的发展”为准则,始终把幼儿是否会得到快乐的体验放在首位,从关注活动形式转向重视活动内在价值,从注重体验趋向理性追求。其次是积极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要将幼儿视为“主导自己成长发展的主角”,相信幼儿是有能力的学习者,接受幼儿活动中出现的一切可能性,努力追随幼儿的兴趣和活动进程,及时做出调整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