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科技资源科普化的未来路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4
/ 2

新时期科技资源科普化的未来路径思考

刘怡杉

身份证号:120104198703212531

摘要:科技资源是我国科普资源最重要的来源,充分挖掘科技资源的价值,将科技资源拓展延伸为科普资源是提升国家科普能力,促进科研与科普两翼齐飞的重要环节,对提升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科技资源,科普资源,科学普及,资源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提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科研与科普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科普能够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动科技创新,科研更是科普不可或缺的源头。繁荣科普文化,必然要从科研着手。国务委员刘延东也曾多次强调指出,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要建立科研与科普结合机制”,“加强科教资源的科普转化”,“要发动广大科研人员开展教育、培训和主题科普活动”,“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建立科研与科普结合的有效机制”。科技资源作为科学研究的支撑要素,对其进行科普转化是丰富科普资源,繁荣科普文化,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推进科技创新,推动科技与科普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1. 科技资源的内涵

目前学界对于科技资源的定义虽然表述方式不一,但是总体内涵具有一致性,基本包含科技人力资源、科技财力资源、科普设施和科技成果这四个方面。通过梳理现有学者对科技资源的阐述,本研究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对科技资源的定义为:既包括用于支撑科技事业发展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科技投入资源,也包括论文、专利、专著、科技创新产品和人才等科技产出资源,同时包括投入和产出过程中的环境资源,如扶持科技发展的制度政策,崇尚科学的文化等。

  1. 科技资源科普化的重要价值

2.1丰富科普资源体量,促进公民科学素质提升

当下大量的科技资源仅能够被极少数的专业人士所接触或者因其高度专业化,无法被普通公众所理解,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资源浪费。将这些科技资源科普化能够丰富我国的科普资源体量和种类,提升我国的国家科普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公众科普活动,让公众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优质的科普资源,从而更好地理解科学,提升公众的科学素质,使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广为传播。

2.2反哺科技创新,推动科技进步

通过对科技资源的科普转化,能够及时有效地让更多的民众接触到形式多样的科学内容,尤其是最新的科学研究,而不是一直“炒剩饭”。同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公之于众”,能够为科学研究发现更多的应用场景助力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动科学研究走入实际的生产生活,更能够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崇尚科学,鼓励创新的科学文化氛围,让更多的人热爱科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为科学献力,继而反哺科技创新,推动科技进步。

2.3更好地推进科研与科普“一体两翼”的平衡

当下我国明显存在重科研、轻科普的情况,如2021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9677.9亿元,而科普经费筹集额为161.14亿元,人均科普专项经费仅4.45元。科普经费仅占科研经费的0.82%。因此,充分挖掘科技资源的价值,拓展科技资源的科普功能,也是一定程度上提升科研投入的产出价值,实现科研投入的科研科普双重产出,打破重科研、轻科普,科研与科普脱节的现象。同时,推进从投入到产出整个流程中的科技资源的科普转化,可以进一步实现科普的按需供应,按需所取。

  1. 新时期科技资源科普化的意见建议

3.1培育科技资源科普转化专业人才

科研人员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发现者、生产者和实践者,是科学普及的源头活水和第一发球员[22-25]。科研人员处于科学研究的最前沿,对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最为熟悉,同从事科学传播的其他人员、机构和媒体相比,可以最大限度保证科普内容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因而科学普及离不开科研人员的积极参与。将科研人才资源转化为科普人才资源,可以极大地丰富科普的源头活水,弥补当下我国科普人才不足,科普整体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能够有效地带动其他科技资源的转化,提升科普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然而,促进科研人才资源向科普人才资源的转化目前还存在着诸多阻碍,如科研人员缺乏对开展科普工作的正确认知,开展科普的技能不足,科研人员开展科普工作缺乏保障措施和激励机制等,这就需要从多角度发力,通过为科研人员提供培训等提示升科研人员的科普能力,挖掘愿意并善于开展科普工作的科研人才,制定科研人员开展科普工作的激励措施,让科普工作得到认可,并给予资金、政策等扶持,以促进科研人才进一步发展为科普人才。

3.2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科普作品

科研成果包括科研论文、专利、图书、报告以及产品等多种产出形式,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最直接的体现,也是最适合进行科普转化的素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出的科学成果越来越交叉化、专门化、精细化,大量的科研成果仅仅能够在特定的行业与专业领域内流通,或者一经发表(生产)便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这其中不乏大量可待挖掘的优秀成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科普作品,就是要让这些科学成果走向大众,然而科学成果的呈现方式显然并不是大众能够读懂看懂和理解的,这就需要在科技成果资源的基础上繁荣科普创作,运用新理念,借助新形式,采用新手段,将科技成果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作品,包括科普文章、科普图书、科普视频、科普展品、科普游戏、科普报告等。

3.3提升科研场景的科普功能,营造多元多样的科普场景

科研场景包括高校、科研院所、各类实验室、大科学装置以及企业的研究开发场所等,同样也包括日常开展科研的其他诸多场景。通常这些地方具有完备的科学基础设施,浓厚的科学研究与学习氛围,具有开展科普得天独厚的优势。大科学装置不仅拥有科学技术发展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重要意义,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也有促进公众理解科学技术、提升科学技术人员荣誉感和公众自豪感等方面的意义,具有重要的科普价值。心理上的感知通常都是由身体感知所引起的,科研场景会让人产生想要了解科学、探索科学的欲望,在合理范围内,鼓励一批高校、实验室、科研院所、大科学装置和企业的研究场所对外开放,充分挖掘发挥科研场景的科普价值,设置展示场馆,开发生产适宜科普的内容,提升科研场景的科普功能,打造沉浸式科普,更能够从身体感知角度触发心理感知,加深对科学的认知和印象,以更好地达到科学传播的效果。

此外,无论是人才的培养、成果的转化还是场景的营造,做好科技资源科普转化全链条的任何环节都离不开物力与财力的支撑,合理布局科研与科普的投入比例,适当增加科普的物力、财力等专项投入,或者在科研项目中增加科普经费也是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除了财政经费的投入,以财政经费的发力带动社会资本的注入,探索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发展路径也应该是未来的重点推进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学波,吴善明.广东省科技资源科普化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传播,2018,10(1):170-172.

[2]周海鹰,田甜,钱昊,等.浙江省科技资源科普化对策研究[J].科技通报,2018,34(6):280-286.

[3]张九庆.关于科技资源科普化的思考[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01):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