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生活,促品德内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4
/ 1

立足生活,促品德内化

吴小妹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中心小学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道德与法治2022年版《课程标准》也强调,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是课程的基础。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应该回归生活,我们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因此,我主张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挖生活典型素材,促进情感共鸣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的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中《创造文明的环境》一课时,充分研读了教材后,我发现,教材所呈现的“清扫积雪、在火车站吸烟”两幅图离学生的生活较远,于是,我立足学生生活,深挖生活素材,适时补充“为广州式排队点赞”、“广州十大不文明行为”等素材,学生直观地感知,内心顿起波澜,纷纷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感受。用好素材,巧设追问,不但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还能对学生的道德认识进行方向性的引导,唤起学生高昂的情绪,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在无痕的教育中达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二、运用生活化教学,加深情感体验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可以在各种活动中得以实现。让学生融入文本之后,让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并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参与辨析。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道德与法治《学会相处》一课时,我设计了立足学生体验的活动 “化解相处矛盾”,引导学生进行三次不同层次的活动体验。首先是“师生角色体验”,教师以视频形式出示学生之间闹矛盾的事例,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讨论并归纳处理矛盾的小秘诀:沟通、道歉、关心等。接着,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生生角色体验”,在小组内运用先前归纳的小秘诀去演绎和延伸情景,帮助同学解决小矛盾。最后,学生回归自我,进行“自我反思体验”,回想自己曾与同学之间发生过的矛盾,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相处小秘诀,试着跟同学化解矛盾。三次不同层次的立足学生生活的体验活动,依托道德情境,利用“提出问题,分析角色——创设情境,角色模拟——讨论评价,强化认知”这样的活动模式,引领学生在多样化的活动中进行探究、体验、发现、建构和习得友好相处的方法。

运用生活化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感受自己内心最真实、最感性的一面,能内化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引发学生的道德行为

三、将课堂延伸至生活,激活生活经验

在教学活动中,我善于连结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教学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

如在教学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我们神圣的国土》一课时,在第一板块中“活动园”的设计,文本中 “960多万平方千米”是一个抽象的数字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难以直观感受到祖国辽阔的。于是,我立足于教材逻辑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突破教师与学生的固有思维,倡导从学生已有的生活认知出发,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如语文学科的诗歌和游记、数学学科的数据对比等,或是交流自己外出旅游时见闻与感想,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感性的认知方式,表达自己对祖国幅员辽阔的感受。

又如在第三个板块中,教材简洁的正文描述是不足以让学生形象而又全面认识台湾的,本环节对教学资源进行了开发与拓展,把课堂延伸至生活。利用提示,让学生在课前自主查阅台湾的历史、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等资料,或是回忆自己、或是采访他人游览台湾的经历等,从而拓展和丰富学习资源,加深学生对台湾的认识,初步激起其热爱“宝岛”台湾的思想情怀。

通过多样的学习活动方式,课内和课外联系,结合多学科内容进行综合性学习,彰显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综合性的特点,也充分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树立“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坚持立足学生生活,促品德内化。 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儿童,让儿童走进生活,让品德教育融入学生生活。在实践中探索,上好道德与法治,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