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盆地物性特征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4
/ 2

渭河盆地物性特征分析

谷开拓

陕西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  陕西 西安  710068

摘要渭河盆地位于陕西省中部。西起宝鸡、东至潼关、南依秦岭、北抵渭北低山,平均海拔520米,南北宽30~80km,面积约3.9万km2。盆地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开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较系统的划分和建立了盆地地层单位、构造格架、岩浆岩期次等,本文以此为基础,在统计盆地内相关物性标本物性特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简要分析,总结各地层的相关参数分布范围。

关键词:渭河盆地 物性

一、地质特征

第四系:广布全区,岩性以黄土和砂砾石为主,成分类型复杂,以风积、冲洪积、湖积为主,另有冰水、坡积、滑塌等堆积,岩性以黄土和砂砾卵石为主。由于原始地形崎岖不平,使第四系沉积厚度差别极大,由西北向东南增厚,与下覆新近系为不整合接触。

新近系:分布于白鹿塬、同仁塬、横岭塬及骊山周边地带,依次围绕骊山向西、南、东成扇状分布。岩性主要为棕红色砂质泥岩与灰黄、灰绿色砂岩互层及底部砾岩夹杂色泥岩、砂质泥岩与砂砾岩互层等。

古近系:多深埋于渭河盆地之下,地表出露于骊山及其周边地区,以大套紫红色泥岩为特征,夹灰黄色和灰绿色砂岩、粉砂岩,岩性主要以灰白色块状砂岩为主,夹(或互)紫红色泥岩。

中生界:盆地内出露有三叠系和白垩系,缺失侏罗系,岩性为暗紫色或灰绿色厚层砂岩、砂质页岩及页岩等。

古生界:早古生界地层寒武系和奥陶系盆地内有沉积,缺失志留系。晚古生界地层石炭系和二叠系盆地内有沉积,缺失泥盆系。岩性为浅海相的油页岩、灰岩、泥灰岩、鲕状灰岩、灰岩及白云岩、灰黑、黑色页岩、砂质页岩、薄层泥灰岩、铝土质页岩、杂色砂、泥岩、页岩。

元古界:下元古界以石英岩、云母石英片岩和含砾石英片岩为主的变质碎屑岩,中元古界岩性主要为云母石英片岩、含磁铁矿片岩、硅化的白云质大理岩、千枚岩等。

、密度特征

通过盆地内采集886块标本密度测试①,不同地层具有较明显的密度差异,密度变化由新地层到老地层逐渐增大,其平均值由第四系的1.67×103kg/m3,增大到元古界的2.69×103kg/m3。依据地层密度成果表,划分为四个密度界面,分别为第四系与新近系、新生界与中生界、中生界与古生界、古生界与元古界,密度差分别为0.75×103kg/m3、0.32×103kg/m3、0.07×103kg/m3、0.10×103kg/m3。侵入岩密度从酸性岩、中性岩到基性-超基性其密度增大。酸性岩和中性岩密度一致,均为2.55×103kg/m3,是岩浆岩中的主要低密度体。基性-超基性岩密度值最高,平均值为2.67×103kg/m3。因此侵入岩的密度具有规律性,与新生界密度存在明显差异。所以盆地各地层密度界面明显,可利用重力场解释推断盆地地层分布。

、磁性特征

通过盆地内282块标本磁化率测试,渭河盆地内沉积地层无磁性或呈弱磁性,其磁化率小于11×10-6×4πSI,而侵入岩具有较强的磁性。侵入岩中从酸性-中性-基性-超基性岩,磁性逐渐增强;磁性岩类磁化率常见值为155.5×10-6×4πSI,中性岩的磁化率为691.7×10-6×4πSI,而基性-超基性岩磁性最强,其磁化率为1210.5×10-6×4πSI。元古界、太古界变质岩类的磁性中等,磁化率约为181×10-6×4πSI、267.02×10-6×4πSI。应用地磁场信息的可解释推断盆地侵入岩分布情况。

电性特征

采集468块电性标本,测试结果显示,新生界地层的电阻率平均数值最低,其平均数值在几十Ω.m左右,其次为中生界地层,平均值为700Ω.m;而古生界及太古界地层视电阻率相对较高,分别为2416、2035Ω.m,元古界地层的电阻率值最高,其平均数值大于8000Ω.m。侵入岩类电阻率数值普遍较高,达到数千Ω.m以上;相对而言酸性岩电阻率较低为3500Ω.m左右,其次为基性-超基性岩,约为5257Ω.m,中性岩电阻率值最高,达到近7000Ω.m。变质岩电阻率与酸性岩基本接近,约为3936Ω.m。

盆地地层及侵入岩具有明显的电性差异,可应用电场信息解释地层及侵入岩的分布情况。

五、钻孔电阻率特征

搜集到渭河盆地17口钻孔电阻率曲线,以1m间距数字化提取电阻率值,并将算术平均值作为分层地层的电阻率,结果显示。

地表第四系电阻率值最小为19.7Ω.m,最大为90.3Ω.m,平均值38.3Ω.m,第四系阻值基本为盆地内新生界地层中最大,在周至、三原一带阻值变化为60-90Ω.m,在其他地区阻值变化主要集中在20-50Ω.mΩ范围内。

第四系三门组地层电阻率最小为13.6Ω.m,最大为78.9Ω.m,平均值29.0Ω.m,相比上覆第四系地层阻值降低,在周至、三原、党睦一带阻值变化40-80Ω.m,在其他地区阻值变化集中在10-30Ω.m。

新近系张家坡组地层电阻率最小为9.5Ω.m,最大为53.8Ω.m,平均值23.3Ω.m,相比上覆三门组地层阻值降低。

新近系蓝田灞河组地层电阻率最小为8.8Ω.m,最大为50.5Ω.m,平均值23.9Ω.m,与张家坡组阻值基本一致。

新近系寇家村冷水沟地层电阻率最小为12.8,最大为53.2Ω.m,平均值为23.7Ω.m,与蓝田灞河组阻值基本一致。

古近系白鹿塬红河组地层电阻率变化范围在20.9-50.2范围内,平均值35.6Ω.m。

基底地层见二叠系、震旦系,阻值180.3-530.0Ω.m,较新生界阻值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说明基底的电性特征为高阻。

六、盆地物性特征

第四系:低密度中低阻无磁,密度1.67g/cm3,电阻率10-150Ω.m,测井曲线拾取电阻率10-90Ω.m,磁化率几乎为0。

新近系:中低密度低阻无磁,密度2.25-2.42 g/cm3,电阻率约22Ω.m,测井曲线电阻率10-80Ω.m,磁化率几乎为0。

古近系:中密度中低阻无磁,密度2.37-2.49 g/cm3,电阻率17-122Ω.m,测井曲线电阻率20-50Ω.m,磁化率几乎为0。

中生界:中高密度中高阻,密度约2.52 g/cm3,电阻率约701Ω.m。

古生界:中高密度高阻弱磁,密度2.43-2.59 g/cm3,电阻率约2416Ω.m,测井曲线电阻率约140Ω.m,磁化率5-11(10-6×4πSI)。

元古界:高密度高阻中强磁,密度2.48-2.69 g/cm3,电阻率约8118Ω.m,测井曲线电阻率约122Ω.m,磁化率198×10-6×4πSI。

酸性岩:中密度高阻中强磁,密度约2.55 g/cm3,电阻率约3465Ω.m,磁化率约155.5×10-6×4πSI。

中性岩:中密度高阻强磁,密度约2.55 g/cm3,电阻率约6780Ω.m,磁化率约391.7×10-6×4πSI。

基性-超基性:高密度高阻强磁,密度约2.67 g/cm3,电阻率约5257Ω.m,磁化率约1210.5×10-6×4πSI。

参考文献:

【1】:渭河盆地物探测量[Z]. 谷开拓,张瑾爱,江桂,高维强,张开盾,王双双,周少伟,辛圆圆. 石油天然气工业工程科技Ⅰ辑. 2021

【2】:渭河盆地地层电阻率特征研究[J],谷开拓等,中国西部科技,20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