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玉龙湖小学
2022年版国家新课程方案进一步完善了学生培养目标,提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这一要求的提出,为广大教师勤勉认真、不断创新实践,把育人蓝图变为现实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反观我们的教育实践,不论是校园生活还是课堂教学,还存在许多“理想”有余,“本领、担当”严重不足的问题。
例如一天中午,从学校餐厅出来,我迎面看到这样一幕:正对餐厅门口的地面上,不知道什么时候洒了一大摊奶渍,一位老师正在态度严厉的对一个小男孩儿说着什么。不用说,这是一个一年级的孩子在站队的时候,不小心把没喝完的奶洒在了地上,老师正在严厉的批评他。令我意外的是,老师批评完学生,就开始整队,然后带着学生离去了。离开的时候居然还不忘叮嘱大家,小心的绕开地上的奶渍。看到这里我感到非常惋惜:这位老师对学生进行了批评,但是并没有进行教育。或许老师的批评能够提高学生的认识 ,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后更加小心。但我想下一次孩子们还是会有可能把奶洒到地上,同样的很可能还是会小心的绕开,留下满地狼藉扬长而去。甚至可以预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这些孩子既不知道怎样才能避免把奶洒掉,更不懂得自己洒到地上的奶应该自己清理干净,避免因此污染环境,影响他人。其实,老师稍加留意就能看到,十米之外的餐厅门边上,就摆放着一排拖把!面对这一地奶渍,假如老师带着学生找一找卫生工具,再指导学生动手,先擦干净地面,再把拖布涮干净放回原处,那就是多好的“本领、担当”实践教育呀!老师用简单的批评代替了耐心的指导,就这样带着学生离开,不但错失了一个指导孩子面对失误,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良机,而且自己的行为也不能够很好地为学生做出榜样示范作用,可以说,没有达到育人的效果,没有尽到一个教育者的职责。我们常说,要用心做教育。所谓用心,就是不断观察、思考,善于抓住课堂、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对学生实施教育引领,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能力提升,做教育实践的有心人。
联想到日常教学活动,我发现,类似的事情也经常会发生在我们的课堂上。有一次推门听课,正巧有个学生文具盒掉到地上,“哗啦”一声脆响,打断了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老师不免尴尬,看了看这个孩子 ,严肃地批评他 :“每次都是你把东西掉一地 还影响大家学习 ,你怎么那么不文明 !”孩子默默地低着头听完老师的批评,弯腰捡起地上的文具盒, 随手放在桌子边上。我不由得担心,他稍不注意,就又来一回。同时我留意了一下这个班其他孩子的桌子,书本文具摆放杂乱无章、层层堆叠的不在少数,令人时刻担心它们要掉到地上去。显然每次有人把文具掉在地上,老师都是批评了事,却从来没有指导过孩子们应该如何摆放文具,才能做到既取用方便,又不会一不小心就洒落一地。在这节课堂的练习环节,这些问题就更加突出了。孩子们做练习的速度整体较慢,差距很大——有的完成两三道习题了,还有几名学生在书包里、抽屉里手忙脚乱地翻找练习本。有的好容易找到练习本,放在书册堆上开始书写,因为放不平整,书写歪歪扭扭。有的一通忙乱之后刚刚开始,又不小心写错了,于是又一通忙乱寻找橡皮……显然,没有良好的收纳和摆放文具的习惯的问题,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这些孩子的课堂学习。众所周知,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整个学业阶段甚至一生的工作和学习影响深远,小学阶段正是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最重要的阶段。而文具落地影响课堂这一事件中,就蕴含着教育和指导学生改善这一情况的契机,可惜,老师对此毫无察觉,而是简单批评学生“影响别人学习,不够文明”,可以说,与教育的目标相去甚远。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在他的生活即教育理念中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育主张。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以及学生的生活实践应该是一致的,教师的教育最终要落脚在学生的实践能力上。在上述教育实践中,教师批评、学生聆听,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做得不对,看似做了“教育”,实际上学生处理类似事件的能力并没有得到指导和提升,可谓“明理”有余,而“导行”不足。因此,在儿童教育的过程中,老师不仅仅要做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督查者、批评者,更要做儿童的示范者和指导者,即所谓“言传身教”。校园生活中的每一起事件,往往都蕴含着一个教育契机。面对一起事件,要让孩子们不仅能够认识到对和错,更应该懂得如何正确处理,学到做事情的方法和技能。尤其是面对自己的失误,应该指导孩子学习如何负责任地面对,怎样妥善地处理,即所谓的“有本领、有担当”。“人非生而知之者,”儿童的生活经验和技能更是处在较低阶段,需要老师一点一滴地指导。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如何改之?如上述事件中的老师那样,仅仅是批评错误、规避危险,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老师在教育实践中,不仅要注重指导学生“明白道理,明辨是非”,更要注重指导实践,处理好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提高生活本领,培养担当精神,指导提升孩子们去思考、去实践,
才是我们教育者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