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财经大学 贵州贵阳 550025
摘要:教育事业应当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而思政教育也应当贯穿于所有课程之中。外语课程作为大学生接触外来文化的主阵地,更有责任做好学生的思政教育,充分发挥这一专业的育人功能,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培养拥有正确价值观的时代新人。本文反思了外语教学中“课程思政”建设已出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探讨了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外语课程教学的几点措施,希望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关键词:外语课程;思政教育;改革
一、课程思政的起源
课程思政是对包括思想政治课在内的所有课程发挥育人功能的总要求和新理念。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不只是思政课需要做的工作,应当是所有课程都应铭记于心的责任。在育人工作上,只有专业课、思政课齐心协力,形成合力,才能共同培养符合新时代价值观的优秀青年。
课程思政这一概念起源于党的十八大,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之后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探讨出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的头脑,培养能够为民族复兴做贡献的时代新人,努力开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就是课程思政这一概念的由来。
高校学生一般会在大学生涯的前四个学期学习外语课程,这个时期的学生刚褪去青涩,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此时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正处于搭建与完善阶段,大量的英语课程是他们接触新鲜事物的主阵地。因此在外语课程的教学中贯穿思政教育是必要的。在这一要求下的高校外语课程应当打开格局,课堂教学不拘泥于语言知识的教学,利用不同的内容、形式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更具创新性、人文性,讲好中国故事,不忘初心,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外语人才,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外语课程思政教育起着重要作用,在外语课程中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实现价值引领与语言知识、能力培养有机融合,已成为新时代赋予我国外语教育的重要使命。
二、外语教学中“课程思政”建设易出现的问题
1、教师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与能力不够
思政课程这一概念是近几年兴起的,许多外语教师往往还保留着以往的传统教学观念,如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课教师的任务自己只需要较好专业课知识就够了,不及时更正这种错误的观念,外语教师自身不重视外语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结合,自然也无法提升自己课程思政的能力。这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一些教师可能由于在相关语言环境中工作多年,不自觉地被西方文化影响,甚至产生一些优越性,在上课的时候会无意识地向学生传递出西方文化的优越性,使学生产生认知偏差,对于自身的思想教育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教师自身思政能力的不足,我国高校外语类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学科基本素养”。从理论层面解释相对容易,但落实到课程实践层面就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对思政建设的能力与重视程度不足就很难发挥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作用。
2、外语语言文化携带的西方价值观的渗透
文化与文明看似虚无缥缈,但是语言符号却可以作为文化的载体将某一文明具象化。语言之中蕴含着一国文化的精髓,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在学习这门语言背后的文明与价值观的过程。学生在学习外语时接触到大量的西方文化知识,由于学生年龄小阅历少很容易被异于本国的文化所吸引,从而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例如,学生了解了一些西方节日之后,往往会专注节日的有趣习俗而忽略节日背后的文化价值观取向,进而造成追捧西方节日而忽略本国传统节日的局面。这些年来,西方借助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通过一些热门的影视作品、娱乐节目以及借助新媒体向外传递他们鼓吹的“自由、民主、人权”所谓的普世价值观。大学生们这一群体对新事物的包容性更高,价值观还未完全定型,在这方面表现出好奇心强但警惕性不高,鉴别能力不足,所以容易被包装后的西方文化所迷惑,向往西方展现出的“民主”社会,而对自己国家的文化及制度产生怀疑。青年人的不自信会严重影响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因此要谨防外语语言背后的西方价值观的无底线渗透。
3、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不足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的外语教学更注重课程的实用性而非人文性,教学过程强调知识的传递而忽略了价值观的鉴别与引导。由于网络的发达,大学生更容易在网上获取信息甚至通过一些平台看到一些不适宜他们看到的内容,如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的刻板印象及现实情况的扭曲。大学生在鉴别这些信息的时候往往无法快速地分辨真假,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那么就会在意识形态的碰撞中迷失方向。外语教学内容的不足之处就体现在教材的编写侧重于具有西方文化背景的语境而忽略了对本国文化传统的刻画。学生长期被西方文化所环绕,学习语境原理本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发展容易产生偏差。外语教学的课程设置也有明显不足,除了对课程产生较大影响的的政治和社会等外部因素,课程目标、学科内容、教学教材等内在因素缺少恰当的平衡度,课程设置的优化刻不容缓。
三、将思政教育贯穿外语教学始终
1、提高外语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
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者,除了教授知识,在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方面也具有巨大的作用。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思政课征建设的效果。因此,首先要加强教师的理想信念,使其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同时,提高外语教师的思政意识与能力也极为关键。校方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培训、思政讲座、思政教育工作主题座谈会,为教师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交流借鉴经验的机会。另一方面,外语教师可以与马列学院的教师进行跨学科合作,挖掘外语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带给学生全新的教学体验。最重要的是,外语教师要有主动的学习精神,不断反思,才能将外语课堂打造成为学生传递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阵地。
2、突出外语教学的人文性
在高校长期的语言教学中语言的工具性特征更受到重视,这体现在课程的设置更偏重于语言的实用性上,课程目标多为培养熟练运用语言的实用型外语人才。但是,语言不只具有工具性它还蕴含着深刻的人文性。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往往更有利于学生考级、出国的需要,但是这种需要只体现了语言片面性的价值。语言学习的终极目的其实是探索语言中的人文思维,外语教学本质上属于一种人文教育,其根本目的应当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强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考虑强调外语教学中的人文性。新时代的外语人才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和文化修养,其次也应当开拓国际视野培养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自信。因此,在外语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当将语言有机地与文学、文化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同时,突出外语教学的人文性。
3、强化外语教学中的知识复合性
外语教学不仅要注重语言中语法等的实用知识的学习,也要包含态度、价值取向、思维判断等方面的内容。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强化知识的复合性与平衡性。例如,讲述外国风土人情的同时也要加强本土民俗的学习,学习外国文学的同时也要巩固对中国文学的把握,在探讨现实议题时要兼顾中西方的情况来谈,不可厚此薄彼。通过中西文化的对比,开拓学生的视野,只有心胸愈加宽广,才能做到真正的文化自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能盲目地将知识组合到一起,应当细心筛选,选择出契合度高现实性强的内容供学生学习。
4、创新外语课程思政教育的方式内容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经常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传递思政教育,但是这种机械的教育方式往往效果不佳,学生因为内容的枯燥形式的老旧,极易在老师的陈述过程中走神。因此,现阶段的教学应当迎合年轻学生的性格特点,创新外语课程思政教育的方式内容,吸引学生的目光。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中国的传统戏剧改编成英文舞台剧的形式,这样既保证了语言的教学运用,又在活动中传递出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对塑造学生的品格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在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的教育事业中,加强外语课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这一环节尤其重要。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注重挖掘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度,更要深化其广度。外语教师要主动吸收新理念、加强自身的思政教育意识与能力,优化外语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与方式,更加突出外语教学的人文性、知识的复合性,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为我国培养新时代的外语人才。我国的外语课程思政仍处于探索阶段,随着不断的路径探索,各高校会逐渐建立起完善的科学的外语思政系统。
参考文献:
[1]刘建军.深度教学理念下的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教育学术月刊,2022(11):99-105.DOI:10.16477/j.cnki.issn1674-2311.2022.11.002.
[2]彭佳.RICH教学法在外语课程思政教学中的模式构建与应用[J].课程思政教学研究,2022,2(01):101-113.
[3]张文霞,赵华敏,胡杰辉.大学外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现状及发展需求研究[J].外语界,2022(03):28-36.
[4]郑晓曦,姜思源,赵悦.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研究[J].现代英语,2022(10):71-74.
[5]李蓓蓓.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大学外语教学研究[J].吉林教育,2022(14):15-17.
[6]李翠红.基于探究社区模型的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实现[J].现代英语,2022(01):21-24.
作者简介:张筠,1988年1月,女,汉族,贵州省贵阳市,贵州财经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