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字的融合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3
/ 1

“溺”字的融合教学

毛肖慧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花园小学

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13课《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山海经》

片段一:的音形义教学

课件出示:溺而不返

师:这个词语中含有一个本课的生字,谁能读正确?

1:溺而不返。

师:真棒,请同学们跟着读一读。

生:溺而不返。

师:是本课要写的生字,注意是左右结构(范写),请同学们在田字格旁边也写一个。

师:除了会写,我们还要知道它的意思,谁知道?

1:就是溺水的意思,掉进水里了。

2:它的偏旁是三点水,和水有关,左边是个字,说明水性比较弱。

师:你是根据偏旁理解的。

3:溺水了,不及时救上来,就很容易死亡,有个词语叫溺水而亡。

4:是溺水、淹没的意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4:我是看旁边的注释的。

师:真棒!同学们或联系生活,或联系偏旁,或结合注释,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了的意思。

片段二:的语文要素串联

师:我们第二单元是提问策略单元,你能围绕提几个问题吗?

1字是怎么演变而来的?

2:古人是怎么写字的?

师:你们问的都是和字的演变有关的,还能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吗?

3:女娃为什么会溺水呢?

4:女娃溺水后,结果怎么样了呢?

5:女娃为什么要去东海游玩呢?如果不去,就不会溺水身亡了。

6:女娃溺水后,是怎么变成精卫鸟的呢?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我们一节课是不能解答的,那怎么办呢?

生:筛选。

师:对,第二单元我们不仅学习了如何提问,还学习了筛选问题。刚才同学们就提到了两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女娃因何而溺?溺后如何呢?谁来说一说第一个问题。

1:女娃在东海游玩而溺水。

师:能不能说得简洁点?因何而溺?

2:女娃因游而溺。

师:对,(板书)那溺后如何呢?

3: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师:溺后马上开始填塞东海了吗?

4:溺后化为一只精卫鸟。

师:补充得真好,女娃溺水后,先化为精卫鸟,再衔木石,最后堙于东海。(板书为、衔、堙)看,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已经有了。如果你们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就是故事的主要内容啦。谁来试一试?(板书:起因、经过、结果)

生1:炎帝的小女儿,名字叫女娃,有一天到东海游玩,不幸溺水而亡,它化为一只精卫鸟,常常衔着西山的木头和石子用来填塞东海。

生2:炎帝有个小女儿,她叫女娃,有一天到东海游玩,溺水死了,它的灵魂化为一只精卫鸟,常常衔着西山的木头和石子,想把东海填平。

师:两位同学都讲得很好,表达有所不一,但是因何而溺,溺后如何,都讲得很清楚。同学们,如果我们抓住文中关键性的字词,由此将内容前后勾连,就能把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讲清楚了。

字词教学在第二学段也是要关注的,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文字运用情境中独立识字与写字,能初步梳理常用汉字形、音、义之间的联系。 是本课其中一个生字,可以将音形义组合在一块进行教学。先让学生读一读;再写一写,教师先示范学生后书写,注意写端正规范;最后想一想是什么意思,学生进行思考,交流自己的想法,在思维碰撞中对字的理解就更全面更深刻了。知识是一个不断温故知新的过程,教师及时小结理解词语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要从多角度展开思考。

理解了的意思,可以借助展开深层次的教学。请学生围绕着字进行提问,作用一是对第二单元提问策略的巩固,此阅读策略有助于改变学生被动阅读的状态,培养积极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课堂反馈看,学生举手积极,有很多自己想提的问题,这么多的问题那怎么办呢?引导学生筛选,留下有价值的问题继续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理解课文。

当学生问女娃为什么会溺水,溺水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两个问题其实就指向了故事的内容,经过交流、指导,就能紧紧围绕着字而顺势理出起因、经过和结果,而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就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梳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看着板书,由而展开训练,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环节就帮助学生搭建了良好的支架,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的实现就显得水到渠成了。这是由字展开梯度教学的第二作用,不仅关联了之前的阅读策略,还将本单元的要素落地了。

这样缜密的教学安排,使字的运用发挥了最大效果,将字词教学、策略教学、内容教学融合在一起,聚焦一字,过程清晰,目标明确,效果明显,提高了课堂效率,提升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