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民办高校高水平双师建设探索——以轨道交通类专业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4
/ 3

产教融合背景下民办高校高水平双师建设探索——以轨道交通类专业为例

王茁1,葛玉丽2

(1.大连科技学院 教务处,辽宁 大连,116052; 2.大连科技学院 校企合作科研产业处,辽宁 大连,116052)

摘要:民办高校走应用型转型之路,必然离不开高水平“双师”的支撑,针对当前民办高校双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基于产教融合视角,从民办高校高水平双师应具备的基本要求,以大连科技学院轨道交通类专业为例,从培养模式、校企协同、教师成长、评价考核等七个方面,探索产教融合背景下民办高校高水平双师建设路径。

关键词:产教融合;民办高校;高水平双师;轨道交通类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以专门章节阐述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决胜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民办高校作为新时代教育的参与者和推动者,要承担这一历史使命,必须继续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推动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

二、民办高校双师队伍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专职教师与企业教师差异明显

基于产教融合的背景之下,产业与教育紧密结合,民办高校师资大多是应届生或其他院校成熟人才的引入,一定时期内属于院校培养,并未有充足的教学专业技能与实践经验的储备,大多采取“老带新”增长工作经验,这也导致青年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提升空间受到一定局限,需要长期接受教学能力培训,实践经验和能力几乎得不到提升。聘请企业教师进校从教,可有效弥补学校在实践教学方面的不足,进一步带动专职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但也受到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整体上有参差,对课堂教学把控不足,薪资待遇与晋升渠道受阻,也会带来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性。

(二)双师队伍培养体系尚未建立

民办本科院校的学员层次多、类型广,既有职业教育又有学历教育,既有全日制教育又有非全日制教育,绝大部分都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产业需要而开设,针对性较强,不同类型的学员,教学和管理模式差异性显著,而地方院校的师资培养通常是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分层次的多样化师培体系建设尚不全面,可能带来的是培养内容与实际脱节的效果,特别是对于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参加的教师培训仅仅流于形式,长期教学中仍缺少针对性教学技能提升的相关培训。

(三)双师资质认定标准尚未清晰

目前国内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缺乏统一的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的问题。通过走访很多民办应用高校,其校内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方式是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拟定,各民办高校的认定方法不一,认定评估标准难以统一,部分高校“认定即终止”,有时仅仅在满足学校关于“双师型”教师比例的达标,给与认定年限内的津贴补助但并无考核。

(四)双师考核评价机制亟待完善

目前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主要集中在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也同事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核心要素,教师除了完成日常教学任务外,还需要在教科研方面蓄力积累成果。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一般覆盖同行、学生、督导等多维度,但往往更集中于教学基本功,对实践教学能力、创新发展能力的考察,没有专门的考察机制,在产教融合背景之下,教师缺少实践、创新方面的考核,这部分能力被学校和教师自身所忽视,是迫切需要解决和明确的。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高水平双师的基本要求

所谓“高水平双师”,是高校教师具有一定的企业实践经验,并持续关注本专业所面向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熟悉标准规范、岗位职责、技能要求和用人需要,能够吸收并运用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和新标准,将新技术、新技能引入课堂教学,并持续带动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更好的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和产业升级发展。

(一)良好的职业道德

身为高校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爱岗敬业好为人师的职业道德、学术规范,在不断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提高教学本领,提升实践创新能力。民办高校相比公办高校,在产教融合方面,有更大的弹性和便利,也同时对民办高校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断强化自身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二)过关的教学能力

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除了基本的教学能力,还要有准确的教学认知素养,即对教师职业的认知、对学生学情的认知以及对自身发展的认知。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除了需要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还需要放眼专业的发展和需求,积极学习新技术、新方法并在教学中及时传递给学生;对于授课对象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教师还应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及时检视个人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与高水平双师的差距,及时接受培训、进修,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三)全面的实践能力

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实践能力,不仅体现在其实践教学、职业技能、科研转化等方面,还体现在与时俱进的设计并实施在日常教学中,传授给学术应用于实际。这就需要定期开展企业实践,开展非脱产式的定期企业培训,及时深入行业企业一线,参与企业研发与生产,将企业中的实际问题融合于日常教学,提高自身的同时也实现产教协同。

(四)一定的教学建设能力

要求专任教师对所教授课程、专业对像的准确理解,为实现理论为实践服务、实践为就业服务,就要认真梳理就业岗位与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在制订课程体系时,充分发挥任课老师的专长,确定合理的课程模块,并厘清各课程模块的授课范围、相互的衔接关系,做到不遗漏关键内容、不重复讲解,实现课程体系与就业岗位的良好契合,做好必要的教学建设。

四、产教融合背景下民办高校高水平双师建设策略

大连科技学院是辽宁省地方民办高校,2017年加入辽宁省轨道交通校企联盟,同时依托“一企四校”平台,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轨道交通专业群,面向轨道交通行业全产业链输送人才。近年来,不断加强与地方、区域的相关企业加强协同、深度交流合作,为培养能够精准对接轨道交通产业转型升级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同时也致力于探索建立一支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一)建立“校企行”联动培养模式

为满足轨道交通产业链复合应用人才的需求,学校通过调研产业链结构、就业结构、岗位技能结构,以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为龙头,以交通运输专业为核心,对轨道交通相关专业进行整合,构建为轨道交通产业链服务的轨道交通专业群。通过统筹整合轨道交通类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专业发展定位,实现核心引领,全面发展,形成专业群结构优势,快速适应和紧密服务于轨道交通行业,精准把握产业链中岗位需求、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趋势,把人才培养、就业创新、产业发展拧成一条线,形成“校企行”联动互动共融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二)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创新

深化产教融合、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是民办高校持续、快速发展,提高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轨道交通类专业的校企合作围绕实习实训、共建实验室、合作就业、课程共建、教材共编、师资共享、课题共研、企业教授进校授课等多个维度,开展校-院两级的校企合作项目。以校企共建特色化产业学院、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微专业、特色通识导论课等,探索战略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三)学校应构建教师专业化成长体系

对新进教职工培训侧重介绍学校管理规章,让新进教职工全面了解学校基本情况,更好适应各项工作;围绕如何上好一门课,开展“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基础教学能力培训,帮助新进教师了解教学活动基本环节。对青年教师开展导师聘任制工作,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帮助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科学态度和职业精神,培育具有良好师德师风和扎实教学能力的青年教学骨干。鼓励骨干教师参加高水平教学技能培训和教学竞赛,收获丰富经验,实现教学相长。

(四)加强特色产业人才师资队伍建设

开展“工信部产业实践教授”和“校级产业实践教授”的建设工作。充分发挥产业教授实践经验丰富、与生产一线结合紧密等方面的优势,将产业教授纳入人才培养体系,真正把产业教授当作“自家人”,推动学校与产业教授所在行业、企业开展科研项目攻关,形成优势互补、深度融合的良好生态,将特色产业人才充实到民办高校高水平双师队伍,提升双师师资的整体水平。

(五)产教融合应为教师打开企业通道

建立健全教师实践能力提升与管理机制,让中青年教师成长更加“接地气”,着重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推进“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分批次选派教师赴企业交流挂职,发挥民办高校的人才优势实现科技创新,也可以最大程度发挥科研反哺教学的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在鼓励教师针对科研方向寻找挂职企业的同时,校方也应积极为教师寻找对口企业并组织邀请企业进校面对面对接,多方位全方面推进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为校企双方深入开展产教研合作奠定基础,为民办学校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夯实实践基础。

把教师送到企业去,与企业深度合作,不仅有利于学校的教学工作可以保持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敏感;还可以把企业引进学校,既能弥补“双师型”教师不足,又能促进专业群建设和学生的针对性培养。

(六)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实现共赢

汇集人才、技术、知识、观念优势的民办高校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既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也是知识经济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探索搭建企业与高校的供需平台,把企业的技术需求第一时间传递给学校和各类科研团队,实现更加高效、更加快捷准确的对接,让科学研究更具有针对性,便于形成特色,推动教科研成果转化。在实习基地建设、校企共建教学案例、共编实训教材、共建联合实验室、科研经费等多方实现双赢局面。

(七)明晰高水平双师的评价及考核

产教融合背景下,民办高校高水平双师绩效评价与考核重点,在于教师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的优势发挥、教学与科研的交互相长。先期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考核侧重于教师在教学工作岗位中的教学效果,如学生的实践水平、创新能力的提升,学生考核成绩是最为直观的体现;后期考察双师型教师的教学、科研、业绩等多方面的岗位表现力,伴随校方与企业的深度合作,进一步优化考核双师的考核评价标准,形成双轨并行的有效管理体质,促进高水平双师队伍的健康持续发展。

图1产教融合背景下民办高校高水平双师建设路径

五、结语

高等教育的高水平双师队伍建设是一项集校方、企业、行业和社会多方协同的人才工程,特别是对于地方民办高校,要精准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合理调配各方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建立一支逐层次发展的高水平双师队伍,以满足民办高校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范有臣,高松,郭天骄.应用型本科院校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52):26-27.

[2] 宋丹萍,苗磊刚.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路径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22(10):52-56.

[3] 王茁, 侯洪凤.产教融合背景下轨道交通类专业协同育人教学模式改革[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21(7):3.

作者简介:王茁(1987-),女,汉族,黑龙江鹤岗人,大连科技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交通运输工程、教学管理。

基金项目:中国电子劳动学会2022年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改革立项课题(编号:Ceil202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