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武县一中 454350
内容提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践行二十大会议精神,助推育人方式改革,需要县域高中深入实践用好红色资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当地拥有的红色资源实际出发,丰富教学实践形式,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关键词:地方红色资源;县域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精神生活方面出现了一些困顿。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真理性和价值合理性相统一的信仰,我们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价值观。县域高中因其寄宿的管理体制和留守学生的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在落实育人方式改革的要求时,更应该注意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一、县域高中利用当地红色资源铸魂育人的现状
红色资源展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不懈奋斗、艰辛探索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推进改革开放,奋进新时代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教育价值。
修武具有比较丰富的红色资源。
中共修博武中心县委旧址为一农家平房,因房主长年不在家住,年久失修,已经倒塌。县老促会为了弘扬抗战精神,多次向县委、县政府请示,建议修复修博武中心县委机关驻地旧址。
2015年,修武县委、县政府投资27万余元对旧址重新修旧如旧,并修葺了中心县委伙房,搜集了当时的办公用品等,交由西村乡政府管理,供群众参观学习,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89年7月18日,修武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3.抗日建国石刻位于西村乡山门河口南山石壁上,距地面约7米,该处原有摩崖石刻神龛,是山区群众聚集之地。“抗日建国”4个大字刻于神龛左右,每字约0.7米见方,下刻小字“七七周年修武县动委会”。修武县战地动员委员会于1938年7月为纪念抗日战争爆发一周年在这里召开抗战誓师大会并镌刻,用以激励军民的抗战斗志,同时表达修武人民誓死抗战的决心,成为修武人民抗日救亡的历史见证。
4.小纸坊“深仇处”碑小纸坊“深仇处”碑刻,位于郇封镇小纸坊村内。1938年2月18日(农历正月十九)午后,侵华日军沿新焦公路(新乡一焦作》向西进犯,在小纸坊村遭到国军九十五师一个营的奋勇抵抗。日军进村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杀害27名村民,伤害4名村民。为使后人不忘此仇,纪念死难同胞,小纸坊村党支部于1976年立碑于杀害村民处,砖砌水泥碑刻“深仇处”三个大字,以示纪念。“深仇处”碑原来位于村庄规划宅基地区域内,地方狭小又不明显。2015年,经修武县委、县政府同意,县老促会督促郇封镇人民政府、小纸坊村两委会,将此碑迁移至新焦公路旁醒目宽广处,重建“铭记历史、开创未来”大型碑刻。大型碑刻碑文由县老促会撰写,将小纸坊抗战历史及31名死伤村民姓名镌刻在碑文上,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外开放。
5.叠彩洞是通往云台山主峰茱萸峰景区的公路隧洞,也是连接豫晋两省的重要通道。它的主体为螺旋攀升隧道工程,大小隧道在峭壁间重叠而上,宛如多彩盘珠,叠彩洞因此而得名。
上世纪60年代,世代被大山封闭的修武县一斗水村村民吼出“宁可干死、累死,绝不困死”的誓言。他们历时20多年,用血汗和生命打通一条总长4800多米、由19个隧洞组成的叠彩洞公路,形成了以“开拓创新、勇往直前的突破意识,不忘初心、一心为民的仁爱精神,不怕牺牲、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为特质的叠彩洞精神。
叠彩洞精神党性教育馆位于云台山文化旅游学院,是河南省中共党史教育示范基地、河南省爱国主义示范基地、河南省中小学专项性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焦作市红色教育基地、焦作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这些红色资源为弘扬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有效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开展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教育,引导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用好革命文物、红色典籍、纪念设施、等红色资源,充分运用革命旧址、博物馆、纪念馆和各类纪念设施,就近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因地制宜开辟“第二课堂”,走进历史,读懂历史,从而讲好党史故事。
二、县域高中利用当地红色资源铸魂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上不重视
学校铸魂育人的路径更多是通过各学科教学,而各学科教学更多是依据教材开展党史教育。对于当地红色资源的利用,存在思想上不重视的现象。我们都知道合理开发和利用当地红色资源,对于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如果我们思想上不重视,就会使县域高中的学生,只看到课本,不能树立本地的文化自信。
(二)组织上不协同
学校利用当地红色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往往是哪一个学科需要才开展,缺少学科之间的整合。比如团委需要团课比赛,团委组织学生去红色资源纪念馆参观;语文需要推出红色诗歌视频,于是带着学生去红色教育基地参观;政治需要讲坚持党的领导的优质课,于是领着学生去相关的村支部采访。组织上显得零散,缺少整体性,无规划。
(三)形式上单一化
在利用当地红色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往往由于时间,硬件设施等限制,形式比较单一,大多采用的是参观。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育人方式改革方面更看重的是学生能力的提升。学生能力的锻炼,不是一次参观就能达成的。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项目化的学习研究促成的。
(四)内容上表面化
学校在发挥红色资源铸魂育人时,容易停留在红色资源字面含义的理解上,使得内容表面化,忽略了红色资源所蕴含的精神价值。
三、发扬当地红色资源助推县域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实施策略
(一)加强理论学习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县域高中推进育人方式改革,加强信仰教育,我们必须始终赓续红色血脉,师生共学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通过师生学习党的历史知识,用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创造启迪智慧、砥砺品格,继往开来,开拓前进。引导学生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打下的红色江山守护好、建设好,努力创造属于这一代人的新辉煌。
(二)完善组织领导
建立完善的活动组织领导体系。校办公室总牵头,审批此类活动方案,并与红色教育基地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总务处负责联络客运公司,确保车辆的出行安全。教科所负责学科活动实施的过程性材料的存档,并对各学科利用当地红色资源开展的活动进行终结性评价一年一次。教科所对于过程性材料的评价包括:一次活动做一期简报,图文并茂,教师写2000字收获,学生写1000字感受。终结性评价包括:一次活动参加一项比赛,有证书有成长。校团委负责规划除学科活动之外的,学生团课之红色文化学习之旅。校党支部负责规划党员的红色文化学习活动,如果时间有冲突,最终由校办协调统筹,确保活动的高效开展。通过建立完善的活动组织体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构建全面培养体系。突出学校德育的时代性,利用当地红色资源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县域高中通过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拓宽综合实践渠道;进一步完善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构建育人课程
《意见》指出“优化课程实施。制定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2022年前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完善学校课程管理,加强特色课程建设”。要发挥红色资源助推县域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优势,就需要我们构建育人课程。我校由校党委书记苗杰同志牵头,组织思政课教师开发了《红色精神永流传》校本课程。本教材本着实现高中教材与党史教育深度融合的宗旨,以弘扬和继承红色精神为出发点,以实现伟大中国梦为宏伟蓝图,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为主线,依据由国家到地方的红色资源为相关链接,向学生介绍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二十大的胜利召开奠定思想基础。本书共分为永不磨灭的精神火炬、与时俱进的精神足迹、拼搏之声唱响中原大地、红色精神熔铸焦作之魂、珍藏修武的红色基因五个部分。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及推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除此之外还要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推动红色资源进课堂,教师主动作为,讲好党的历史、英雄的故事。利用新媒体和互联网技术,打造红色网络课堂,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升思政课的感染力,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时代精神价值。
(四)美化育人环境
我们从“孟母三迁”的故事里明白环境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县域高中做好铸魂育人工作,更应该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实现环境育人目的。首先把红色物质文化建设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各环节、全过程,精心打造红色主题人文景观和名言警句,使红色文化的要素散布校园角落,激发学生重温历史不忘初心,传承红色精神勇于当担历史使命;着力培育具有鲜明红色风格的社团活动、知识竞赛和文艺作品,促进红色精神在学习实践中深入高中生的内心,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理想信念教育。县域高中需要跟进时代潮流,重视微课、短视频等网络宣传形式,用好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牢牢把握红色文化网络宣传的主阵地和主动权,实现学校铸魂育人在教学之外的延伸。
(五)开展多样实践
高中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社会实践又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开展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切实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思想情怀,立志听党话、跟党走,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勤奋学习的远大志向。把红色资源和红色文化统一于社会实践之中,才能更好的实现育人方式的转变。把红色精神融入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公益活动中,如组织学生志愿者组成宣讲团到红色教育基地、历史博物馆、村和社区等地方做志愿讲解员,自觉成为红色精神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开展“红色精神”主题调研,通过到当地红色资源素材的收集、人物访谈、撰写心得、分享感悟。在丰富实践育人形式的基础上,县域高中还可加强红色教育基地共建,深化与当地红色场馆的交流互动,为弘扬红色精神、提升实践育人质量探索常态化、制度化的合作机制。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深化育人方式改革,切实提高育人水平,通过发挥当地红色资源,提升县域高中德育水平。通过转变育人方式的大胆实践,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未来职业发展打好基础。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参考文献】
一、专著类
[1]修武县老区建设促进会.修武县革命老区发展史[M].河南:人民出版社,2020.
[2]焦煤集团史志编纂委员会.焦作煤矿与特别能战斗精神[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9.
二、期刊类
[1]李小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重大意义与贯彻落实的举措[J].新闻文化建设,2020,(4):8-10.
三、报告、报纸、会议类
[1]习近平.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N].人民日报2020-10-20(01).
[2]教育部.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