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造口护理学组对临床压力性损伤的防治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6
/ 2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压力性损伤防治中伤口造口护理学组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就诊的100例压力性损伤患者,对其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50例护理模式选择伤口造口护理学,对照组50例按照常规护理流程进行护理,待两组患者护理后对比其效果。结果:计算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总有效率92%,不良反应发生率6%,护理满意度96%,计算对照组患者护理后的总有效率76%,不良反应发生率22%,护理满意度82%,且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VAS评分显著降低,以上数据进行统计比较均形成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伤口造口护理学对于压力性损伤患者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有助于患者病情恢复。

【关键词】伤口造口护理学;压力性损伤;防治效果

压力性损伤位置为骨隆突位置,由于器械以及医疗活动损伤皮肤以及软组织,常见于活动限制以及强制卧床休息者,开放性溃疡为此病症状表现,患者患病后会产生严重疼痛[1]。如果未进行有效治疗会出现感染以及全身感染,对其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临床中主要研究课题是怎样预防压力性损伤。为此需要予以患者良好的护理服务避免压力性损伤出现。此次研究分析伤口造口护理学组对临床压力性损伤的防治效果,内容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我院收治的100例患者患者均压力性损伤20201月即病例抽取开始,2021年3月即病例抽取截止。以随机数字表法实施平均分组,其中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年龄方面,对照组年龄范围在41-68岁之间,平均为53.3±2.5)岁,男性29例,女性21例;观察组年龄范围在42-69之间平均为(54.4±2.7)岁,男性30例,女性20例。以上一般资料的对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可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

1.2纳入和排除

纳入[2]:入选者通过临床诊断均为压力性损伤;入选者与家属均对治疗、护理方案知情同意;经医务科批准同意,符合医学伦理

排除[3]排除合并脏器损伤者;排除合并认知障碍、精神障碍等疾病者;排除病情恶化者。

1.2方法

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患者入院后需要进行常规检查,抽取肘静脉血液予以生化检测以及凝血检测,同时可予以患者照片检查以及血管彩超,予以对照组常规护理,术后对患者监测生命体征,并进行用药干预以及伤口护理等。

观察组患者护理模式采用伤口造口护理学,内容大致为:①在专科护理人员中选择1名责任心较强以及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作为组长,副组长为资深的外科医生,护理单元分别选择1名专科护理人员作为联络员,一同创建伤口造口护理学组,对全院伤口造口进行会诊以及护理[4]②组长需要组织组员每月学习1次压力性损伤的有关知识以及护理服务内容,同时将典型病例进行分享,通过考核方法对组员的知识了解程度进行掌握。组长以及组员需要参与有关讲座以及培训,将疾病认知程度提升,对新型治疗方法和知识进行了解。创建微信群,在群内分享疾病的有关知识,对于工作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5]③医务人员对协助患者翻身以及生活行为,通过伤口湿性愈合理念选择伤口敷料对患者进行换药。④患者进入医院后采用Braden评分量表评估患者的压力性损伤风险,依据评估结果以及患者实际病情创建档案[6]。评估指标包含感觉、潮湿、活动、剪切力、摩擦力、营养情况以及移动能力,量表评分9分及以下为极度危险,量表评分10-12分为高度危险,量表评分13-14分为中度危险,量表评分15-17分为轻度危险。患者量表评估分数在12分及以下护理人员需要进行会诊并确定治疗方法,3期以上患者均由专科护理人员以及医生一同治疗。剩余观察组患者均由联络员完成护理。

1.4护理效果[7]

以显效、好转以及无效评估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显效表示患者护理后伤口面积缩少90%以上,并无渗液出现,且周围皮肤情况恢复良好,疼痛消失;好转表现患者护理后伤口面积缩少50-89%之间,并无渗液出现,且周围皮肤情况恢复良好,疼痛显著改善;无效表现为护理后伤口面积缩少50%以下,并出现渗液,且周围皮肤情况恢复较差,疼痛依旧存在。总有效率=显效率+好转率。

1.5评估指标[8]

以感染、大量出血、持续渗血以及肉芽组织增生异常评估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以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非常满意、满意以及不满意为指标;两组护理前后的疼痛情况评估采用VAS评分法。

1.6统计学

研究数据均以SPSS 26.0进行记录和处理分析,两组基线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以百分数或例数表示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p小于0.05则差异显著。

2结果

2.1护理效果

观察组患者进行护理后总有效率较对照组相比优势显著,组间数据P<0.05,见表1。

1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临床效果(n%)

组别

例数

显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50

29(58)

17(34)

4(9)

46(92)

对照组

50

20(40)

18(36)

12(24)

38(76)

X2





4.7619

P





0.0290

2.2不良反应

观察组患者进行护理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相比较低,组间数据P<0.05,见表2。

2对比两组还不良反应发生率(n%)

组别

例数

感染

大量出血

持续渗血

肉芽组织增生异常

发生率

观察组

50

1(2)

1(2)

0(0)

1(2)

3(6)

对照组

50

3(6)

3(6)

2(4)

3(6)

11(22)

X2






5.3156

P






0.0211

2.3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进行护理后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相比较高,组间数据P<0.05,见表3。

3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n%)

组别

例数

非常满意

满意

不满意

满意度

观察组

50

29(58)

19(38)

2(4)

48(96)

对照组

50

23(46)

18(36)

9(18)

41(82)

X2





5.0051

P





0.0252

2.4疼痛评分

比较护理前观察组以及对照组VAS评分组间并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进行护理后大大降低了本组VAS评分,两组数据差异显著,见表4。

4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VAS评分(spacer.gif±s,分)

组别

例数

护理前

护理后

观察组

50

7.4±0.9

2.4±0.6

对照组

50

7.5±1.0

4.8±0.8

t


0.5255

16.9705

P


0.6004

0.0000

3讨论

压力性损伤主要发生于CCU、ICU、神经内科以及神经外科中,长时间卧床患者极易出现,临床需要创建专业的护理服务计划避免压力性损伤的产生,并予以有效治疗[9]压力性损伤可分为四个阶段:①主要表现为皮肤完整,但会出现局部红斑,按压后红斑仍保持白色。②主要表现为表皮部分缺失,伴有真皮暴露。患者局部会有明显疼痛,同时局部潮湿,伴有少量渗出物。③主要表现为全部皮肤脱落,可见皮下脂肪层和肉芽组织。偶尔可以看到腐败组织或焦痂。④主要表现为皮肤和皮下组织的丧失。此时,无法看到脂肪层,但可以看到皮下筋膜、肌肉和肌腱,有时可以看到韧带、软骨和其他组织。伤口造口又称为肠管的改道手术,造口也可称为人造肛门,是在腹部建立一个可以让大便排出的通道,常用部位肠管造口、小肠造口、结肠造口等。肠管造口可适用于肠梗阻的患者、直肠癌的患者等。小肠造口可以适用外伤性疾病,在进行手术过程时出现小肠明显破损、水肿、裂开的情况,就需要进行小肠造口手术,此外,结肠癌手术后的治疗过程中,很容易损伤肠道黏膜,使其排便功能发生障碍,此时也可以通过造口来缓解症状。

此次研究分析伤口造口护理学组对于此类患者的防治效果,伤口造口护理学组属于资源整合护理,对于医务人员的能力较为重视,医务人员具有良好的学术研究水平,可有效整合压力性损伤护理措施,并完善护理措施,使得患者获取多元化护理干预[10]。同时此护理模式将专科护理人员和能力水平较高的护理人员整合在一起,有助于更新压力性损伤护理内容,将整体护理质量提升,协助患者恢复病情。和传统护理模式对比而言,伤口造口护理学组则是由专业人员进行,患者因此可获取专业护理服务,并且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后使其了解压力性损伤的护理内容以及治疗内容,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可依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制定护理计划,使得护理服务较为全面以及细致,对于部分特殊情况可予以有效处理[11]基于伤口造口护理学组开展护理服务可减少相关不良反应,提升治疗效果以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有助于疾病预防,对于患者病情恢复具有重要意义。造口手术后会对局部的组织造成一定的刺激,使局部出现红肿、疼痛症状,伤口造口护理组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冰袋对其冰敷,能够促进毛细血管收缩,防止肿胀的症状持续加重。还可在医生的指导下给予抗感染的药物治疗,比如盐酸左氧氟沙星片、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分散片等。

本次研究共纳入100例患者,观察组进行护理后显示总有效率92%,不良反应发生率6%,护理满意度96%,对照组患者护理后显示总有效率76%,不良反应发生率22%,护理满意度82%,同时观察组实施护理服务后VAS评分更低,说明伤口造口护理模式具有临床可行性,可将不良反应减少,提升患者以及家属的满意度,进而改善医患以及护患之间矛盾,减少纠纷事件。

综上所述,对于压力性损伤患者而言采用伤口造口护理学组临床效果良好,可将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应用价值显著,可进行临床大力推广。然而由于此次实验样本数量等因素,需要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此护理模式的优势以及劣势。

参考文献:

[1]胡庆霞,李叶青,黄如瑜.知信行理论在培训社区护士压力性损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1,18(23):3629-3632.

[2]曾淑花,张宝英,翁惠卿.湿性疗法在临床压力性损伤伤口护理中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25):131-132.

[3]夏同霞,蒋中艳,周爱婷.生物胶体分散剂联合软聚硅酮敷料及综合护理干预对临床Ⅲ期压力性损伤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0,26(07):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