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回归生活——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的当代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8
/ 3

教育回归生活——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的当代启示

谢雨涵[]

摘 要:《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描述其教育“理想国”的经典著作,教育应与生活紧密相连,“教育回归生活”既是该书的内生命题呼唤,也是与现代教育核心素养理念贴合的切实要求。基于此,对该书中“教育回归生活”理念的哲学思考对我国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教育;生活;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当代启示

一、问题的提出

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的教育思想经典著作——《Democracy and Education)》距今已问世一百多年,先后被各国翻译为多种版本,其中我国王承绪教授所翻译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近二十多年翻译质量较高、流传最广的版本。[[[] 涂诗万,张斌贤.《民主主义与教育》在中国的早期传播[J].教育研究,2016,37(06):113-120.]]《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杜威以实用主义哲学为指导,系统论述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改造、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等教育理念,而这些教育理念表述的背后,都蕴藏着教育要回归到生活世界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11 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8,24.]因此,笔者试图从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哲学思辨思想切入,深度挖掘《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所蕴含的“教育回归生活”的内在逻辑思想,以期对我国当代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有效思想价值参考。

二、“教育回归生活”的哲学思辨

(一)“教育即生活”明晰教育回归生活的必要性

“生活”是个人和种族的全部经验,它包括习惯、制度、信仰、工作、休闲、生命需求的持续调整和适应等。[]杜威视生活为经验,他认为“经验与它类似的生活一样”,包括人的所作所为、所知所感、人的意欲和享受、人的信仰和想象等。[ 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1981:269-272.

王道俊.知识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方式问题初探——兼谈对杜威教育思想的某些认[J].课程·教材·教法,2011,31(01):14-32+43.]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脱离现实生活世界、违背受教育者生长发展过程,基于此深刻认识,杜威从教育的本质意义以及现实的教育结果方面来思索,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主张,他认为教育必须立足于生活,必须引导学生到日常生活中去亲身体验,教育应让学生懂得生活,并将所学应用于生活,教育要在生活世界中发挥它的本质功能和获得它应有的精神意义,而非传统教育中使教育沦为知识的奴隶和传递知识的工具。杜威出于教育与生活疏远的思考,倡导教育要回归生活,并深入阐释了教育对生活的创设性意义。一方面,生活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生活就是个体与所处环境的交互作用,是不断经验改造的过程,他认为要想让社会生活不断地存续下去,那么就需要我们不间断的去学习从而更好的引导生活,而在我们共同学习的交互作用活动中,这一生活活动本身就具有教育作用。[]另一方面,教育包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就是为了形成个体人格,促进个体的生长发展,从而使其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即教育是生活的一种手段,是服务于生活的,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缩影。杜威认为“学校应该展现一种当下的生活,也就是学生能真正有活力的生活。” []学校是社会的简单雏形,学校的生活也是社会现实生活的简单缩影,学生应在学校生活中切实体验活生生的现实,而不是简单地接受知识的灌输。“教育即生活”是指教育应从日常生活中汲取养分,从而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到知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在实践中获得情感体验,它强调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思想品德、审美情趣等素质的人,而不是单纯的学习知识。因此,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各种概念和规则。杜威“教育即生活”的观点指明了一个重要的方向:教育应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中心,而不是以课本知识为中心。只有把教育回归到日常生活中,才能让学生们更好地发展自身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

(二)“教育即经验改造”探析教育回归生活的可行性

杜威将“经验”分为了原初经验和反思经验。[ 石晋阳,李艺.从经验视角谈“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基于杜威与胡塞尔哲学的比较[J].当代教育科学,2019(07):3-7+13.

刘华初.论杜威对经验的改造[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8(04):6-10.]原初经验是人作为有机体直接接触自然实在的经验,侧重于做;反思经验则是有思维的参与,侧重于感受和想象。他认为,科学没有“返回到原初经验中去以求验证”,就会变得主观、封闭和独断。[]儿童所体验过的世界,才是真正的世界,[ 刘华初.杜威的原初经验及其现实意义:生态学视角[J].广东社会科学,2013(04):55-62.]儿童应有自己独特的经验世界,经验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存在方式,不仅能够为儿童提供知识与能力的来源,而且还能促进其发展,是其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儿童教育中离不开原初经验与反思经验,教育就是在经验上的不断改造。而在本体论的意义上,杜威认为“生活”与“经验”同义,都是表征人的生存状态,[0 辛晓玲.教学经验的意蕴及其价值审视——基于杜威的经验哲学[J].当代教育科学,2022(07):41-46.]显示出生活的实践性经验特征,“生活就是通过对环境的行动的自我更新过程,” [12 小威廉·多尔,余洁.杜威的智慧[J].全球教育展望,2011,40(01):3-10.]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得社会群体的生活得以延续和更新。原初经验从现实生活中起始,经过探究分析、思考和改造,应回归真实生活的考验,经验才能不断螺旋式上升,教育不仅要从个人的生活经验入手,还要注重主体之间在实际社会生活的相互影响。杜威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性功能”,并强调人的智力是社会性的,教育给人提供了一种切实参与到共同生活中去的体验,但教育这一社会生活实践并不仅仅表现为知识层面的实践,也蕴含着智慧的维度。知识存在于世界的科学之中,存在于逻辑与理性之中,而智慧存在于人文思想之中,存在于美学与伦理学之中。[13 唐斌,朱永新.杜威“教育即生活”本真意义及当代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1(10):84-87.

14 周序.教育中的生活世界:从“回归”到“超越”[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03):19-26+64.

作者简介:谢雨涵,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四川南充,637000.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经验来推动儿童在“好”的方向上持续地“生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新,因此教育不仅是强调儿童要从生活实践中寻求已经形成共识的知识基础,还要注重儿童主动积极追求更高的实践性智慧。因此,“改造经验”是“教育回归生活”的一种方法过程,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自我更新和智慧的提高。

三、“教育回归生活”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的启示

(一)教育理念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核心素养要求是我国素质教育深入贯彻实施的理性呼唤,它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的各学科核心素养都强调教育教学要注重学生的现实生活,加强教育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基于杜威“教育回归生活”的理性思考,在教育理念的顶层指导上,应树立联系现实生活的教育理念,要将教育教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理解和运用知识,教育与生活的密切融合,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从学习到实践、从知识到能力、从认知到情感等全方位的发展。学校课堂内可以从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等多方面深度融合学生的生活现实,注重教育教学的情景化和生活化,让教育从生活中来,又回归于指导生活实际。学校课堂外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有机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发展的现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此外,学校还可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比如义工、志愿活动等,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核心素养倡导以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结合为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学生学习与生活现实的联系,这与杜威的“教育回归生活”思想不谋而合,学生是在现实生活中鲜活的人,因此学生在受教育中也应注重生活的联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实现“人”的教育。

(二)教育目标要体现学生生活需要

教育目标是教育行动的指南和事先计划,在制定教育目标时就要明确教育的生活属性。教育要增加学生生活与生存经验,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知识,印证知识,从而充实学生的生活能力。我国教育目标在实际操作时仍会存在指向于单一认知领域倾向的情况,强调学生的知识性智力的发展,从而忽视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得学生直接经验的体验、知识与实践之间形成巨大的隔阂。诚如杜威所说,教育不是死记硬背,也不是机械灌输,而是要让学生身体力行,主动参与其中,才会有体会,才有意义。[]因此,在确立教育目标的过程中,应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和未来生活,兼顾学生个体需求和学生所处的真实世界,突破传统学校围墙内抽象的课程,从培养学生的素质、技能和能力入手,以及让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等,以满足学生的生活需要,学生只有实实在在地投入到富有意义的教学和生活情景之中,在实践层面上加深对体验的认识,生活之教育性方能实现,教育才是有活力、有生命的。在这一过程中,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社会背景等因素,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自我发展。学校是学生从自我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斯宾塞曾提出教育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教育的产出是学生未来的社会工作和生活,因此教育在目标指定时就应体现学生的真实的生活需要。

(三)教育内容要融入学生生活体验

在教育内容的设置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体验,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和感受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而且能够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育内容应反映学生生活所需,教育要为学生体验人生创造条件,以学生生存之需为中心构思教育内容,如可加入一些和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与时代相适应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实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知识切切实实地应用到实际生活的问题解决中去,以期发展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此同时,在设置生活性质的教学情境时,可借助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等,充实学生经验世界,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为目的,此外,在编排教育内容时一定要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并且能与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从而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最大化发挥,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简单地说,教育内容应该和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不断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也要注重教育教学灵活性,按需随时收录部分“即时信息”,推动知识新陈代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对生活问题进行筛选,从中选出最具教育价值的问题,并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同时,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环境,鼓励他们不断提出生活中的问题,不断探索和创新,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还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使得学生能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四)教育实施要整合学生生活世界

在“教育即生活”的前提下,杜威进一步地提出了“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的观点,即学校应为学生提供一个选择性的社会和世界,学生的生活世界包括科学的世界,即系统知识,也包括现实世界,而这两者恰恰存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中,学生应在经验和实际操作过程中学会学习。[]因此,教育实施应整合学生的生活世界,教育教学的开展应是科学知识与人文生活的相交相融,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大量的新知识,掌握基本的技能,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此外,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如社区服务、志愿活动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发展。另外,也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学会如何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最后,还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让他们能够在学习中发掘新的思路和想法。实施教育,也就是教学过程及学生活动过程要利于学生将科学世界和现实世界知识融会贯通。这就要求我们要把重点放在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交流合作、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等习惯上,学生的所感所受,皆属生活体验,它们之间和系统知识之间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不再以单调乏味的格式、符号进入学生的视野,而是融入到用直观的生活体验。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的能力。同学们在实践中发现了问题,也产生了疑问,努力尝试运用现有的知识与经验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一种全新的思考、经验,最终让学生的反思能力、创造性思维得以培养。这就需要教师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把注意力放在学生具体学习过程中,让课堂充满鲜活的生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四、结语

我国教育发展在不断加强教育与生活、教育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强调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的教育哲学的内生性命题——“教育回归生活”同样强调“人”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呼吁回归教育的人文理性,这也为重新审视我国目前存在的教育问题提供了一种独到的思想借鉴。教育回归生活,意味着教育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递,而是把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实践的乐趣,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学习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这就要求我国教育应从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实施为整体一致化地将现实生活融入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技能,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学生“做”的经验和生活体验,让学生从书本世界走向真实而又充满生机的生活世界。

参考文献

[] 涂诗万,张斌贤.《民主主义与教育》在中国的早期传播[J].教育研究,2016,37(06):113-120.

11 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8,24.

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1981:269-272.

王道俊.知识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方式问题初探——兼谈对杜威教育思想的某些认[J].课程·教材·教法,2011,31(01):14-32+43.

石晋阳,李艺.从经验视角谈“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基于杜威与胡塞尔哲学的比较[J].当代教育科学,2019(07):3-7+13.

刘华初.论杜威对经验的改造[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8(04):6-10.

刘华初.杜威的原初经验及其现实意义:生态学视角[J].广东社会科学,2013(04):55-62.

0 辛晓玲.教学经验的意蕴及其价值审视——基于杜威的经验哲学[J].当代教育科学,2022(07):41-46.

12 小威廉·多尔,余洁.杜威的智慧[J].全球教育展望,2011,40(01):3-10.

13 唐斌,朱永新.杜威“教育即生活”本真意义及当代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1(10):84-87.

14 周序.教育中的生活世界:从“回归”到“超越”[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03):19-26+64.

作者简介:谢雨涵,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四川南充,63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