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筑施工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9
/ 2

工程建筑施工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分析

鞠欣

山东钢铁集团房地产有限公司

摘要:工程建筑施工传统的管理模式多以“人为干预”为主,为此,施工单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成本,并且管理效果也差强人意。而随着计算机、互联网、大数据以及移动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管理模式逐步在工程建筑施工管理当中被推广使用,这种管理模式依托于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远程协调与控制,来获取施工现场的质量、安全、进度、成本控制信息,并制定一套科学完善的现场管理方案,这样能够收到良好的管理成效。本文将着重围绕信息技术在工程建筑施工管理的应用价值,以及具体的应用策略予以阐述,旨在强调信息技术在提高施工管理水平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工程建筑;施工管理;信息技术;具体应用

信息技术涵盖计算机、互联网、大数据、移动通讯等一系列先进的科学技术,如果将信息技术与工程建筑施工管理融为一体,那么,不仅会提升管理绩效,同时,也会最大限度的降低质量与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因此,近年来,施工企业针对施工管理工作,逐步建立了一套系统化、科学化、高效化的信息管理机制,并将信息技术辐射到建筑工程项目实施的每一个环节当中,从实践应用数据可以看出,信息技术给施工管理流程的改进、管理水平的提升、管理方法的创新均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1 信息技术在工程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1.1 便于协调沟通

建筑工程涉及建设方、设计方、监理方、施工方等多个参与方,在项目实施阶段,就工程质量、安全、进度以及成本控制等指标,各参与方需要通过沟通协调的方式,来提出各自的观点与建议,进而利用有效的控制措施将质量与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传统的沟通交流方式多以电话或者现场沟通的方式进行,但是,电话沟通方式无法获取施工现场实时信息,一些潜在的风险很难被发现,现场沟通方式则很难将各个参与方聚拢到一起,这就使沟通结论的权威性受到严重影响。而利用信息技术,施工单位可以借助于互联网平台,与各个参与方进行实时沟通和交流,这种沟通方式只需要远程传送施工现场的实时动态信息,各参与方便可以在同一时间获取施工现场的第一手信息,这就给施工管理绩效的提升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

1.2 提升数据处理效率

在工程建筑施工中,将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比如施工进度数据、成本控制数据、质量控制数据、安全指标数据等,如果采取人工录入与计算的方法,不仅耗费大量的时间成本与人工成本,并且数据的精确度也将受到影响,这就无法给企业管理层提供精准确凿的参考数据。而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则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施工企业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施工现场的各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和计算,最后,通过对计算结果的整理和分析,能够确定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而可以制定出更切合实际的施工进度计划[1]

1.3 有助于实施精细化管理

过去,施工企业常常运用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对施工全过程进行管理,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务与物力资源,并且,质量与安全风险隐患也逐步突显出来。而信息化管理体系建立以后,施工企业可以对每一道施工工序、每一个分部工程进行精细化管理与实时性监控,一旦出现人为违规现象或者存在质量与安全风险,现场监控设备能够及时将信息反馈给终端操作平台,这就可以快速启动应急预案,来最大限度的减少各种风险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2 信息技术在工程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2.1 在施工质量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质量是施工企业的生存之本,如果工程建筑存在质量缺陷,那么,施工企业的对外形象必然会受到不良影响。为此,施工企业应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势,将信息技术与施工质量管理融为一体。比如利用Excel软件强大图表制作功能与数据统计功能,可以将每一道施工工序所涉及的各类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与统计,然后筛选出一些不符合施工标准的数据信息,现场管理人员可以参考这些数据,及时查找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另外,施工企业也可以借助于ERP资源计划管理系统强大的数据流分析功能,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数据进行收集与组织。该系统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消除数据重复,并通过单一事实来源提供完整的数据信息。同时,管理人员可以根据该系统提供的数据对施工现场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以及财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进而为改善和提高施工质量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保障。

2.2 在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施工安全管理不仅关系到现场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并且,与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也直接挂钩,因此,施工企业应当高度重视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尤其在信息技术与安全管理结合以后,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逐步向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方向迈进。比如集监控与报警功能于一身的智能化远程监控系统,可以对施工现场的材料管理、机械设备管理、人员作业管理等容易产生安全风险的管理要素进行实时监控,然后可以借助于光纤网络,将监控数据直接传输给终端操作平台,管理人员在接收到施工现场的安全预警信息之后,能够快速做出应急反应,进而将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降到最低点。以基坑支护施工为例,相比于其它施工内容,支护工程的安全风险相对较高,如果事前准备工作不充分,或者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违规作业行为,都会引发滑坡、坍塌等安全事故,进而给施工现场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构成直接威胁。为了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施工单位可以将智能化远程监控技术与BIM技术结合在一起,首先,通过建立BIM三维立体模型,对基坑周边的地质条件、水文条件等信息进行分析和研判,然后,查找出施工现场的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要素,并针对这些要素,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控制方案,以此来保障施工安全。其次,在进入施工状态以后,管理人员可以利用智能化远程监控系统对施工现场的机械设备、施工人员、地理环境、周边建筑物等安全要素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现某一个要素存在安全风险隐患,现场的风险预警系统能够自动发出预警信号,这时,管理人员能够及时疏散现场的施工作业人员,这就有效避免了一些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2]

2.3 在施工进度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施工进度与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存在密切关系,如果施工周期长,进度延后,施工过程中的人工成本、机械设备使用成本、现场管理成本也会大幅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将受到严重影响,甚至还会造成亏损现象。因此,对施工企业来说,在确保施工质量与安全的前提下,应当尽量缩短工期,加快施工进度,这样才能实现既定的经营生产指标。目前,在施工进度管理中,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往往利用BIM技术来编制施工进度计划。比如某建筑工程的计划期为25个月,这时,可以利用BIM技术分别建立每一个施工工序的三维立体模型,借助于BIM模型,可以对施工进度进行可视化模拟,然后,通过对模拟数据与计划数据的比对,来判定二者之间是否存在误差。如果模拟数据远远超过计划数据,则说明该工程有工期延迟的风险。这时,管理人员应当查找出影响施工进度的主要因素。比如雨季时间长、施工地点的地下水储量丰富、现场作业机械的动力性不足等,在确定影响因素之后,可以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或者对计划进度指标进行调整,这样能够挽回因进度延后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结束语:

信息技术在工程建筑施工管理领域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流行趋势,究其原因是信息技术既能够提高施工现场管理效率,使各项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同时,也能够帮助施工企业实现质量、安全、进度与成本控制目标。因此,企业在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这一技术的应用优势,并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来优化现有的管理模式,以助力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远景目标。

参考文献:
[1]焦万荣.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流水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021,48(18):42-43.

[2]李玫.分析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0(04):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