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鲜活起来  让“美”绽放出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1
/ 1

让“课”鲜活起来  让“美”绽放出来

管月

桦甸市横道河子乡中心校 桦甸市   32418

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我教的艺术科目是最接近美的学科,也是一门融合情感、美学、品味、创造力和智慧的学科。我也想让我的学生们有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去创造美、表现美。小学艺术课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教室,也是学生体验成功创作带来的快乐的教室。心灵之间的沟通,情感的融合使“课”变得生动;教和学的促进、思和想的碰撞,让“美”绽放出来。

一、氛围创造,图像识读——欣赏“美”

营造美的艺术氛围和创造美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沉浸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之中,使他们的情感和思想转移到艺术课堂的教学中。例如,在讲解传统手工制作课《百变团花》时。考虑到2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欣赏和观察能力,我小心翼翼地把剪纸放在教室的墙上。学生们一走进教室,就被这些作品深深地吸引住了,并立即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这种强烈的艺术氛围可以直接激发学生的视力和感受,并以最简洁、最直观的方式将学生带入状态。这激起了他们对学习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渴望。看着这些美丽的作品,他们迫不及待地想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技巧,也想创造更多更新和更好的作品。

美对于学生来说很抽象,就像白板一样,有的个别学生天赋异禀,但大多数学生需要在后天的文化生活情境中不断学习积累才能慢慢习得技法,这样美才能存在于观赏者的心中。小学阶段的美术欣赏课教学,在具体的文化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从文化背景、内容结构特征、功能价值、美学原理多个维度欣赏评议审美对象,不断积累艺术鉴赏的评价方法和途径,让小学生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中获得审美快感和体验。

在学习“传统绘画节日-元宵节”时,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带上他们最喜欢的灯笼,并向同伴和老师详细介绍他们为什么喜欢他们带来的灯笼。 学生们要从灯笼的来源、生产过程、颜色、形状、功能和其他角度依次介绍灯笼的美,还要把逛灯会时的切身感受渗入其中,看似向同伴讲解得栩栩如生,其实讲解者才是获得审美体验和审美快感的主角。课堂中的这种方式,让每个学生既可以分享他们的审美经验,又能亲身体验并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感知小伙伴的灯笼所带来的视觉审美盛宴。

二、观察理解,走进生活——感知“美”

在准备课程时,我不仅要学习教科书,还要充分探索艺术教科书中包含的情感因素,在此基础上创造一个合适的生活环境,并引导学生感知生命之美。例如,在《有趣的生肖邮票》课程中,我会在教室的黑板上贴上一些不同的生肖邮票,让学生告诉他们自己的生肖或亲戚的生肖,然后找到黑板上匹配的生肖邮票。学生被各式各样的邮票所吸引。许多学生不禁赞叹道:“它太美了”、“我也想设计一个生肖邮票并粘贴在我的卧室里”,这不仅营造了一种艺术氛围,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这可以敦促他们制作更精致的生肖邮票。

三、审美判断,展示评价——体验“美”

小学生非常喜欢听童话,所以我经常在课堂上创造一些童话场景,来陶冶他们稚嫩的心灵,并将艺术活动与审美教育相结合。例如,在学习《头饰》课时,我要求孩子们带上小动物的头饰,以情节剧的形式表演。学生们的情绪逐渐融入了故事情节。停顿一会儿后,我宣布:今天,我们准备为故事中的小动物们做个头饰。制作完成后,让我们把故事演出来(结合自己制作的头饰内容,选择扮演的角色)。 学生们的情绪彻底被调动了起来,他们正忙着精心设计自己的角色。 接下来是展示和评价。我组织学生带上自己的头饰进行情境表演,并以点赞的形式颁发最佳设计奖和最佳表演奖。设计的这个环节让艺术课堂变得鲜活起来,也成为本课的又一大亮点之一。

四、文化理解,艺术实践——创造“美”

美术绘画主要由纸上的颜色和线条组成,以形成视觉艺术,以此感染观看者的心灵。因此,在创作过程中,我鼓励学生运用他们掌握的绘画知识,结合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文化理解,大胆地创作艺术,并用颜色和线条表达他们的内心情感。在辅导学生完成课堂作业时,我进行了小规模的单独辅导或答疑。创作过程中千万不要用画的像、画的好捆绑住学生。而是应该让他们发散思维,天马行空的想象,多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启发创作,明白作为艺术作品我们可以欣赏借鉴,但不能照搬照抄的道理,需要进行取舍和提炼。这样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当他们喜欢上热爱艺术的老师时,他们对学习艺术的热情也会逐步升温。 让“美”在我们的画笔下静静地绽放。

艺术来自生活,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所以我们必须因地制宜,整合和挖掘现有的教学资源。乡村的蓝天白云、山脉河流、红花绿叶、花鸟鱼虫等也是我们得之即来的素材资源。我们要处理和整合,让学生观察体验,获得视觉享受,感受自然界的美丽。美丽清新的乡村风景也是一个广阔的材料库。田野、小溪、村居和奇峰巨石也是极好的表现题材。特有的乡土文化根植于农村的沃土,这些更具有潜在的挖掘价值,提升和陶冶人的性情。

多年来,我一直在课堂上探索师生之间的有效合作,不懈的追求美术学科素养终身发展,快乐学习与成功体验。对学生而言,美术课是一个窗口,让他们看到自我,看到更美的诗和远方;美术课是一座桥梁,架起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缘分;美术课更是一条路,通向合作、通向美、通向未来,通往梦想。我们用个性化的美术教育打破了空间的限制,让同学们用画笔放松自我。